怎么看待有人说,明朝是个无名将,无名相,无名士的三无朝代?

用户68204986925


大明朝,本就无宰相,丞相制度,只有首辅多名。名将有蓝玉,石虎,于谦!名士有李贽,徐文长,解晋。说什么三无呢?


静里水声1


这是高晓松的“著名”观点,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是信你就输了。

一、高晓松的“荒谬”结论

高晓松本是知名的音乐人,家庭里面有很多名人,都毕业于高等学府。

近年来高晓松参与制作了一些文化类型的脱口秀节目,如《晓说》、《晓松奇谈》等,在里面畅谈中外历史。

对于这样的节目大家当作娱乐节目看就行了。

在某一期节目中,高晓松曾这样评价明朝:

“明朝是个什么朝代,大家各有说法。我个人认为,明朝是古代这十几个朝代以来,我最不好意思说的一个朝代,最臊眉耷眼。我把明朝总结成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

二、他是从狭隘的例子中得出狭隘的结论

为了证明的自己 的结论,高晓松一一解释道:

“无名君——明朝的皇帝从开国皇帝一直到崇祯,都是说不出几个。毛主席也写诗写到,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从来没说出一个明朝皇帝怎么样当一个标榜。”

这段基本算是高晓松的原文,你看到他得出明朝无明君的话中就看出,是以常人说不出几个来证明的,更是以“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来衡量的,按这个标准无明君的朝代多了去了。

再看无名将:

“无名将,大家都知道啊,明朝到了内忧外患的时候,全是一帮文人在指挥打仗,这边打清兵的袁崇焕,一文人,那边打李自成的是洪承畴,一文人,没有名将。所以明朝历史上无名将,是和历朝都不能比的。”

他是从文人打仗来否定明朝无名将的,仿佛徐达、蓝玉等开国名将都被他有意忽视了。

再看无名士:

“无名士,没有大名士,没有大文豪,没有大知识分子。”

“你看《古文观止》也好,唐宋八大家也好,各种光辉的名字在那儿,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宋朝也有一大片,清朝也有一大堆。明朝没有,明朝最出名的大文人,留下点诗词的就是唐伯虎。”

高晓松太会举例子,拿唐宋八大家和唐诗宋词来找证据。,

他说明朝最出名的是唐伯虎,还顺口说“唐伯虎真正出名是因为周星驰的电影。”

真是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毫无顾忌。

高晓松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你的节目只是娱乐性质的节目,毫无历史的严谨性。

不排除是为了节目效果而有意这么说的,毕竟很多节目都需要“炒作”。

但是随意点评历史起码要立足史实,娱乐人物还是不要随意“跨界”的好。


微史春秋


拜某位音乐人所赐,明朝成了“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起初,这也只是音乐人的一家之言,在某些隐秘力量的推动下,竟也有了一定的市场。当然,只要不违反法律,对人怎么评价都行;只是,正确的认识必须公正客观,这点也毋庸置疑。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究竟是不是一个“三无朝代”?

明君,怎样的皇帝才算是明君?如果说明君一定要拥有英明神武的模样,举手投足之间还必须有所谓的王霸之气,那明朝还真没有“明君”。虽然从现代的职业观来看,明朝有几任皇帝确实不太称职,但是任性不听劝的皇帝还真没有。

也许是因为草根出身的缘故,明太祖朱元璋几乎就没折腾过百姓,喜欢折腾官员倒是真的。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在严格的权力制衡基础上,皇帝想外出游玩,官员都敢各种声讨各种劝阻,也不担心皇帝会发怒砍他们脑袋。那么,这种皇帝是明君吗?

名士,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名士?如果是泛指知名人士,不知道徐光启算不算?他的成绩也不算多,只是在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均有研究而已。顾炎武算不算?清学“开山始祖”的身份高不高?李时珍算不算?好像他被称作“药圣”?

如果说名士要有气节,那明朝更不缺了——中国自古就讲究“忠臣不事二主”,明末抗清的力度远远大于某些朝代,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不计其数,仅可考据的人就多达八千与人!当年崇祯抱怨百官不上朝,是因为他不知道他的忠臣们早先他一步自杀了。

名将,怎样的将军才是名将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北伐”成功并统一天下的王朝,明朝赶走了当年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如果说明朝没有名将,不知道当年的蒙古军队会怎么想?蒙古铁骑弱吗?当时的欧洲人估计会竖起中指吧?

要说个人的勇武算不得什么,明朝火器的威力也不是没有载入史册——在明人唐顺之的《武编》一书中,记载了一种叫“水底雷”的武器,后在此基础上改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漂雷,该武器的最好战绩是炸沉了一艘日本的大型战舰。

明朝是不是“三无朝代”,结果已经很明显了。不管怎么说,至少“明朝是‘四不朝代’”的观点大概无人质疑——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





孤独的修路郎


三无朝代这话是高晓松说的。

我想到两点:第一、有的人不了解明朝,自然容易产生这种看法。第二、有的人觉得很了解明朝,自然容易片面化。

第一、

论名将,春秋战国,带甲百万;匈奴未灭,封狼居胥;贞观开元,便要万国来贺。

论名士,东周列国,百家争鸣;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唐中宋始,便独占八斗风流。

在名将、名士方面,明朝自然不及哪些鼎盛时期,但却也不差。

看看吧,开朝名将,抗倭英雄,与努尔哈赤对峙的哪些北部长城。

看看吧,刘基徐渭,唐寅阳明,与一朝八十七位首辅内阁。

对于第一种,不妨多去了解一下明朝。

第二、

高晓松会产生这种想法不过是想以历史制高点来评价明朝,主旨类似于柏杨先生的历史酱缸。

但是不去亲身经历那段历史,从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指手画脚是否合理呢?

历史带给我们最大的瑰宝就是经验和教训,而不是让我们用现代的思想去批判古人的存在。



历史那些事1


题主,你好。这个说法是某个歌手在装名士的时候胡说八道,估计他就看了《明史》,或者是想语不惊人死不休。明朝说将有徐达、常遇春、戚继光,其实最好的武将是朱棣;说名相,明朝无宰相,大学生就是宰相,于谦、张居正不知道算名相否?说无名士,王阳明、顾炎武算不算名士?请问一下那个歌手我说的人哪个不是?


风的节奏


如果严格意义上说明朝无名相还是说得过去的,那怕张居正再厉害毕竟他不是名符其实的相。明自太祖朝胡惟庸案之后,丞相一职永世取消,后世只有内阁首辅,尊称阁老。如果说明朝无名将,那么请问:徐达、常遇春、沐英、熊廷弼、余大猷、戚继光、李如松、袁祟焕、卢象升等算什么?这还没把王明阳这神人算在内。至于说名士:编纂《永乐大典》就有三位,杨慎、解缙、徐谓,于谦、王明阳谁又敢说达不到名士资格?李时珍、徐霞客虽然当世之人知之甚少,后世如何?以唐寅、祝枝山为代表的四大才子至少也算一方名士吧。


周清华


1、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有点史盲。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有明一朝可比肩隋唐秦汉元清,横视罗马俄印日诸外夷。

①名将如云振四海。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汤和、邓玉、蓝玉、朱沐英等,如战神般比比皆是,要不怎胜的了如狼似虎蒙古之师。

②名士如星耀五洲。刘伯温一一诸葛转世、张良再生,姚广孝足智多谋,方孝孺大义凛然、忠盖中华,解缙幼学聪颖、学识深厚等,此皆等人中龙凤,要不怎出有辉煌天下之巜永乐大典》。

③名相如潮治盛世。李善长辅洪武坐天下,张居正助万历成盛世,于谦扶二帝北京大战等,细数者多如牛毛,无名相辅大明又怎会有200年之基业?

2、从历史辨证法来研究下这个话题:

①无名将是指名将无有好下场,朱元璋毒杀、冤杀开国大将,朱棣扫北灭杀良将,朱祁镇杀于谦,朱由校杀袁崇焕等,在明一朝善终者名将无几。

②无名相是指辅助名士没善终,李善长谋逆入狱,刘伯温献地献权,张居正死后被诬陷,凡此种种不以类举。

③无名士是指闪耀古今文艺大家少点,这个是明自洪武立国时影响,这个是轻视文人的结果吧。

所以历史之问题不能以偏盖全也不可人云亦云更不能全盘否定。





行者悟语


也别用什么“有人说”了,这话想来多数人也知道是“名士”高晓松说的,他在节目上侃侃而谈,说明朝是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的“三无朝代”。

可是,你信吗?

他在节目上抓着郑成功的母亲是东瀛人,父亲郑芝龙曾为“海商”这一点,直言不讳,不对,应该是大言不惭地说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倭寇。

可是,你信吗?

他去印度旅游,说什么一踏上印度的土地,就感觉被什么浓浓的佛教气息给包裹了。

可是,你信吗?

印度人信仰佛教的人不足1%,哪来什么浓浓的佛教气息?如果没有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让佛教在中国找到了生存的土壤的话,有几个人知道释迦牟尼是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高晓松原本是玩音乐的,后来可能是到了江郎才尽了,然后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成功打入了属于他的“娱乐”时代。

看清楚,是娱乐!

他追求的是流量,是利益,所以对于他在节目上讲到的很多东西,他并不在乎是真是假,他只在乎能不能制造噱头,只在乎能不能一语惊人。

高晓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了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这样的谬论,可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拿“无名氏”来说,他说明朝没有出名的文人,唯一一个有名的唐伯虎还是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推出来的,所以明朝没有名士。

可是他后来又来了一句,《金瓶梅》是伟大的文学。

这本书是谁写的?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是哪朝哪代的人?是明朝人,一边说明朝无名士,一边又这么夸一个明朝文人写的书,我实在无言可对。

为什么他说明朝没有出名的文人,只有一个从电影里面听来的唐伯虎呢?因为他根本不了解,哪怕他只说一个王阳明,我都能原谅他。

方孝孺不是?解缙不是?徐渭不是?杨慎不是?那个力挽狂澜的于谦不是?

拿“无名将”来说,明朝真的没有名将?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估计天上老是掉馅饼,所以一路打一路捡。

捡到了最后,捡到了一个皇位。

徐达一生战功赫赫,朱元璋的第一号大功臣,谁敢说他不是名将?

常遇春不是名将?“常十万”可不是吹出来的。

戚继光不是名将?

郑成功不是名将?

被评为“传庭死而明亡矣”的孙传庭不是名将?

袁崇焕不是名将?

哪怕是于谦和王阳明这两个名士,也能算得上是半个名将。

拿“无明君”来说,明朝难道真的没有明君,只有一箩筐的昏君?这样的明朝却传了16个皇帝,存续了276年之久。

这不让人怀疑?看看上一个东家,才多少年。

朱元璋不是明君?可能会有人说他动了很多功臣,这是实情,没什么好说的,但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恰恰是因为他太“明”了,他太清楚哪些人和哪些组织结构会对自己的家产有威胁了,所以才会一一拔除。

朱棣难道不是明君?别以为有个靖难之役,就能抹除这位爷的历史功绩。

被清代史家极力推崇的“仁宣之治”,也就是明仁宗和明宣宗这两位爷,你哪怕说他们称不上百分百的明君,说他们是半个明君不过分吧?明仁宗也就是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真让他在为时间长一点,成就绝对不低。

后面的便不说了,总之一句话,明朝虽然出了好几个奇葩的皇帝,但是他们却是懒而不昏,或者是庸而不昏。

明君,明朝当然是有的。

高晓松之所以会说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说来说去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对历史不太了解,或者说只是看过历史剧。

可是当前关于明朝的历史剧,虽说不少,但和某朝比起来,绝对是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没有火起来,估计他没怎么看过,所以导致了他对明朝历史不太了解。

既然不了解,却还要强说硬道,那就只能胡诌乱语了。

人生建议:看高晓松说历史可以,但是不能信他说的,至少绝大多数不能信,真要看到了自己喜欢的那部分的话,可以自己找资料看。


史不知味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头条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历史的尘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历史方面的学者,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中国的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现在也是一线高中历史教师。人们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喜欢,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笔者认为,这句话我觉得就有点黑明朝了。

首先我们来说下无明君一说法。

这个明君的定义在哪里?没事去江南兜几圈的?举手投足都是道貌岸然,英雄楷模的?

我们来看下明朝的体制,在朱棣时代,落实了“五复奏”死刑制度,即使是贵为皇子皇孙,甚至是天子,也是不能为所欲为的。要是在明朝,有皇帝大摇大摆的去江南游玩,一定会有大臣在沿途挡着 ,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去劝谏皇帝回去,为啥?你出来玩,没事啊?可是劳民伤财啊。那我们来看下,挨着明朝最近的清朝嘛!清朝,用一句话说,就是:磕头多少说话。大家在一起就是开心,集体贪污,一个和珅贪的巨款就相当于国家财政几年的收入。

其二就是说的“无名士”的说法。要说名士,这个我们就得唠嗑唠嗑了。清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谁??学点历史的都知道,林则徐啊!可是你知道,外国人怎么评价的吗?说他有生理毛病,腿还不是直的。这名士,也不尽然啊!我们来看明朝,徐光启,牛吧!他翻译了《几何原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代数几何。随后,还掀起了明朝大规模引进西方学说的浪潮。那他算不算“名士”呢?

第三就是无名将了。这种说法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我想问下,没有名将,那个强大到欧洲都差点被他灭的蒙古是怎么被明朝灭完的?不是说着搞笑吗?肯定有人说了,元朝后期黑暗,骑兵衰弱了。那么我们来看 明朝的军事革新,线形火枪设计战术,就是我们说的近代欧洲的“排队枪毙”打法,这种打法不是欧洲人首创,而是明朝沐英首创。步骑火炮合击战术,也是当时明军三大营首次采用,散兵线步兵战术,更是明朝戚继光首先探索,近代海军梯次攻击战术,明朝完虐日本的露梁海战上,就已经用到熟练。这三位不算名将?我想问下什么人才算?

说以,说明朝是个无名将,无名相,无名士的三无朝代,有失偏颇。


历史的尘埃HISTORY


【明朝是个无名将,无名相,无名士的三无朝代】,此话出自于某位书香门第之家的歌手

这位歌手现今已经开始向文化类转型了。而他的根据应该是来源于清编的《明史》。在《明史》之中,明代确实是一个少有名将、名相、名士的朝代。清编《明史》确实是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明,编排得当,且史料充足,并没有完全根据明代官宣史料作为全面的依据。因此史学家大都认可《明史》,相对认可《明史》中的史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术思想已经不再是大学等机构所垄断的,因此伴随着考古发掘的技术不断进步,人们也慢慢地发现清编《明史》中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明史》中并没有建州女真族在明代为官的记载,以及南明史料的缺失。

因此在部分史学家的探究之下,发现了清代在编辑《明史》时,历经了三个阶段,四代皇帝。且清代“文字狱”最鼎盛时期,就是乾隆朝编辑《明史》时爆发的。随后,当《明史》编辑出版之后,乾隆就下旨销毁了大量的原史料,导致了今天明代史料仅存3000余件,是历代大一统皇朝中,存世最少的一个皇朝。

也不能就说清编明史时,就全面篡改了历史。《明史》与《明实录》、其他野史之间的佐证,也证明了《明史》依旧是一部较为严谨的明代史料。哪怕是今天的考古,指出了《明史》中的错误,也因“孤证不立”的原则,而作为全面否定《明史》的依据,最多也只能证明《明史》在某处记载中出现了错误而已。

但是该娱乐圈的明星,在某些利益之下,作为公众人物,说出“明朝是个无名将,无名相,无名士的三无朝代”,除了作为公众人物,做出草率的言论之外,更多的是这个定论其实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因为明史学家都不敢下这样的定论。

明代确实无名相,但有名将、也有名士

一、明代无名相

明代无名相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明代确实没有丞相制度,【民间称丞相为宰相,其实是错误的,宰相只存在于先秦时期,秦统一六国后,设丞相一职后,宰相就已经不再存在了朝政之中,只保留了家宰一职】。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就趁机废除了传承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也废除了元朝的中书省制度。朝廷中的六部,是直接与皇帝对接的。

为了能解决繁杂的文书、文案,朱元璋后来又设置了四辅官,也就是内阁制度的雏形。此时的四辅官,虽然是天子的近臣,可朱元璋只给与这些翰林院大学士们五品品秩而已。

直至燕王朱棣靖难即位为永乐皇帝后,因多次亲征,造成了政务处理上的不便,因此在四辅官的基础上,设立了内阁制度,同样延续了洪武大帝的设定,内阁成员的品秩依旧是五品官员而已。

同时朱棣并没有将丞相的权利全部下放给内阁,而是只给予内阁议政权,行政权分给六部,决策权依旧在皇帝手中。同时地方的权利也不是内阁所掌控,而是由六部负责

所以,明代早期的内阁是官小权小,可作为天子近臣的他们,又能制约六部。

这种现象直到明英宗后,才出现改变。但这个时期,明英宗也是只提高了内阁官秩(给了正二品),决策权和行政权依旧没有给予内阁。

直至明正德皇帝即位后,正德朱厚照为了躲避三杨及文官的束缚,迁到豹房内处理政务,因此内阁开始逐渐替代了皇权,掌握了民事的决策权和六部的行政权。

明嘉靖皇帝时期,严嵩的上位后明代的内阁首辅,才拥有“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权”,因此到了神宗万历皇帝年幼时,张居正的改革,才将明代的内阁推向顶峰,使明代的内阁成为了明政府的中枢,而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所以明代的丞相只有李善长和胡惟庸两人有丞相之名而严嵩和张居正“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权”。因此明代无名相,是对的

【张居正虽有贤才,却私德有亏】

二、明代之名将

明初的名将有很多,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等,只是朱元璋的光辉已经压制了他们。

要知道,元末明初的多次惊险的战役,均是朱元璋亲自打的……所以当朱元璋打好基础,称帝之后,他们才有单独领军作战的机会。

另外,朱棣、朱瞻基也是一样,大型的战役,均是他们这些皇帝亲征的,只留下了些不对等的战争给予底下将军来分。

再则,明代的军事制度,已经出现了转变武将全面领军的现象,只存在于明末崇祯后期

明承元制,为了制约地方军阀的出现,同样也施行了三司分权的制度,相互制约。军队中,明宣宗朱瞻基制定了兵备道制度,开启了明代文统武的局面,又降低了宋代的“文昌武衰”的情况发现。

兵备道,简便点就是从殿试的学子中,选拔优质的学生,进入到基层军事机构为官,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等这些学子做到巡抚一级别时,已经是十多年后了,就算之前不会杀鸡的白面书生,呆在军队十多年,也成为舞刀弄枪的黑皮书生了……

还有一点,为了避免军阀的出现,明代参考了唐宋元的制度,制定了卫所制度,虽然将门(勋贵家族)依旧可以控制五军都督府(负责军令),可管理天下军政却是由兵部负责,同时基层军队,是由千户、百户直接管辖的,五军都督府就算有军令,也必须要和掌控军政的兵部协调。

因此明中后期的五军都督府,已经形如虚设了(主要就是负责两京的内卫),大部分战争,是由皇权和兵部、内阁负责的、或是地方调动各个千户,进行的围剿。

明初的总兵官,并没有无定员、无品级的,每当发生战争,皇帝或者五军都督府给个虎符,就去统领其他的千户或百户。

直至明后期,总兵官才成了定例,为了能制约总兵官,明廷又派遣了兵备道出身的官员做为巡抚,成为地方总兵官的上司。

所以明代少有名将出现,也就是明初的各个将军。直至嘉靖、万历时期,因为卫所制度腐朽,施行募兵制后,出现的俞大猷和戚继光等人。

若是戚继光还不是名将的话,那么清代也没有名将了……

三、明代的名士

若是集儒释道大成的王明阳还不是名士的话……

也不知道那位娱乐圈艺人的博士家人们,会在饭桌上怎么反驳他?

另外于谦、杨慎、徐渭,又怎么说?

还有徐霞客……

以及写下“食货者、国之根本”的《大学衍义补》邱濬,又怎么说?

导致那位娱乐圈艺人,说出这样的言论。应该是因为明代时期,文学及思想家已经出现转变了,唐代的诗歌达到了鼎盛,所以后世无法超越;同样宋代的词已经足够华美,因此元明时期,以小说著称。可是大部头的小说,对于娱乐圈来说,可能是字多了,看起来犯困,因此少有知晓。

南宋时,在连续国战的失败中,儒家出现了新的转变,道德理学派和心学派成为了当时儒家学派的两大学派,明初朱元璋需要重塑华夏文明,因此用礼法和律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道德理学派的地位。

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更为实用的“心学派”成为了诸学子的追求。因此邱濬、杨慎、徐渭、于谦等人粉末登场,他们虽然不以诗词让人们所熟知,可他们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儒家思想的进步。

要不,清代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学习的“致世经用”,真的是孔子教的?


无意冒犯他人……若有不妥,请见谅,就事论事而已

图片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