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沒錯我說的就是日曆,這個起源於中國的古老物件,大約在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那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被稱作“日曆”。根據學者們的說法,最早的有記載的日曆使用出現在10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當時的日曆又稱皇曆,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曆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

史官再將日曆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後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以後,由於日曆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曆。再往後,隨著日曆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曆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曆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現代人所使用的掛曆、檯曆、電子日曆等種類產生至今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不管是哪種日曆都會包括公曆、農曆和干支歷三種曆法。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比如說上面這幅圖裡2018年1月3日就是公曆紀年,十一月廿八日就是農曆月日,戊戌年就是干支紀年。

公曆來自西方,最早的時候是古羅馬的凱撒大帝改革確立的,他把一年定為12個月365天,閏年366天。後來在16世紀時由當時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做了一些小的變動之後,就變成了後來的國際通用曆法。我國從1912年1月1日起採用格里高利曆,但是因為歷史原因仍然使用民國紀年,臺灣那邊現在還在用這種紀年方法,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國就正式採用公曆紀年了。

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曆法的夏曆(現在的農曆)在建國後被保留了下來,和公曆並行使用。我們的父輩就仍然習慣於使用農曆記錄年月日的方式,所以每年什麼時候過年他們往往比我們更加清楚。農曆分閏年和平年,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也就是“閏一個月”。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平年的十二個月有六個三十天的大月和六個二十九天的小月,全年共354天。但是這個日數少於一個太陽年,實際上四季循環的週期約為365.25日,比十二個朔望月(月球繞地球一週相對於太陽的週期)多11.25天,積三年就相差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所以三年就要閏一個月,至於這個月到底是哪個月,概率不等,但大致是夏半年多,冬半年少。記得我的奶奶還在時愛把農曆叫作陰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稱,因為農曆是陰陽合曆的,簡單的說陰曆指的是月亮繞地球一圈的週期而陽曆指的是地球繞太陽的週期。

至於干支歷指的是採用傳統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的方法,我們知道十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則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戌、酉、申、亥,它們之間兩兩配對一共有六十種組合,稱為六十甲子。這種紀年法一般認為興起於東漢,六十甲子週而復始到現在都沒有中斷。因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上古某年是什麼干支。

以前我們所使用的的老黃曆上除了年、月、日期之後,還有二十四節氣,這個也來源於干支歷。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週歲365.25日平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各有兩個,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貢獻很大。記得2018年為了記住節氣的名稱和順序還花了點時間,“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四句還是蠻有用的。

除此之外日曆上還會有每天適宜做什麼,忌諱做什麼等等內容,實際上它是一種包含著豐富文化內容的“出版物”。除了內容之外,出版商在日曆的外形設計上也花了很多心思,“老黃曆”是我小時候看到最多的也是最經典的日曆形式。但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有些日曆的外觀設計實在是令人難以恭維,而且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電子日曆漸漸成為了日曆的主流,新生代對於農曆日期並不關心,查日期也更多是在手機上查找。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但這一歷史悠久的物件並沒有逐步走向消失,反倒是越發朝著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雅物”方向發展,以前政府機關或是企業內部都會在辦公桌上放一個具有精美外觀的檯曆,或者是掛在牆上的掛曆。但是自從2013年10月31日中央紀委發出《關於嚴禁公款購買印製寄送賀年卡等物品的通知》以後,公款訂購臺掛曆送禮的現象基本消失,隨之國內臺掛曆市場也萎縮了一半。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日曆這種出版物的逆流生長其實和紙質書近幾年的逆生長是有點相似的,誠然,電子出版物在容量、攜帶、信息量等等方面確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連我這種很喜歡買書的人現在除非遇到特別喜歡的圖書或者是實在沒有電子書版本以外,在購買紙質圖書上都顯得比以前要謹慎很多,因為紙書確實很貴,之前看了一篇公眾號文章上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圖書平均定價大概在48塊,雖然電商平臺折扣力度確實很大,但也架不住頻繁購買,此外紙質圖書也不便於攜帶,特別是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鐵或者公交車裡,並不存在讓你拿出一本書的空間,所以這幾年以噹噹為首的圖書銷售方才會實施場景化銷售策略。很多很多的原因,紙書的前景一度被人看衰。

但是,紙質出版物蘊藏的文化內涵還有附著在內容之外的外觀設計是電子圖書所不能擁有的,一本書也好一副日曆也好,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凝結了作者和設計者的心血,這就好像我很反感當下的一些視頻網站默認跳過電影或者電視連續劇的片頭片尾曲一樣,因為這些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沒有它們就不能稱之為一件完整的藝術品。日曆的生產者們找到的道路就是內容比重的調整和外觀的重新設計。

比如2019年生活圖書榜的王者《丁香醫生健康日曆2019》就是一部把內容和形式結合得非常好的作品,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它採取的方式就是內容細分化,將日曆表示日期的功能推到第二線,而將生活健康常識作為日曆的主打內容,這就完全是一本主觀創造性極強的圖書產品了。除了內容之外,精美的外觀、高級的紙張、適合的重量,這些都是現在的讀者考慮的問題,也是當前讀者市場的主流趨勢。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人們對產品外觀形式的重視空前高漲,就像我這篇推文如果標題不夠吸引人,配圖又難以恭維的話,多半就不會有讀者願意動動手指點進來瞅上一眼了。所以,最近幾年同類熱銷產品幾乎都是從內容到形式都幾乎無可挑剔的,甚至許多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品,我都不捨得把它一頁一頁的撕完。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你還記得這個東西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現在擁有輕而易舉就能獲取海量信息的能力,我們擁有了窺探世界終極的鑰匙,卻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去用它。你很難想象過去研究一個問題需要跑多少圖書館、資料室、甚至是別人的家裡,翻多少又厚又重的資料,現在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搞定。問題就在於帶來的副作用就是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三“散戶”,雖然你能找到海量的信息,可是要從中篩選出你需要的又是一件不輕鬆的事情,更何況很多人還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所以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來交給你是一種更容易讓人接受的形式,這也是為什麼各種主題和內容的日曆會在這幾年大賣的原因之一。很多的多少天帶你學會什麼和每天學點什麼什麼的知識付費產品走的都是這個路子。說起來真的很可笑,以前信息傳遞沒有如今這麼方便的時代,人們覺得自己無知,現在方便了,人們還是覺得自己無知,這真不知道是福還是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