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丞相楊顒死後,諸葛亮為何大哭三日,比馬謖之死更痛心?

大家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楊顒的故事。

楊顒,字子昭 ,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 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楊顒先後擔任巴郡太守、丞相主簿、丞相東曹屬,深受諸葛亮的信任。

蜀漢丞相楊顒死後,諸葛亮為何大哭三日,比馬謖之死更痛心?

說起諸葛亮,很多人都詬病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堂堂一國之相卻"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的辦事風格,一般人很難做到這樣,諸葛亮是真的心甘情願嗎?

《三國志》記載,有一次諸葛亮正在親自考核文書簿冊,顒直入諫曰:"為治有區分,則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家主喻之:今有人於此,使奴執耕種,婢主炊爨,雞主司晨,犬主吠盜,牛負重載,馬涉遠路,私業無曠,所求皆足,雍容高拱,飲食而已。忽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更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奴婢、雞犬哉?失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卿大夫。邴吉不問橫屍而憂牛喘,陳平不肯對錢穀,雲自有主者。彼誠達於位分之體也。今明公為治,親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

這是楊顒在勸說諸葛亮:治理國家,上下級要明確分工,不必越俎代庖,事無鉅細,事必躬親,最終只讓您筋疲力盡,一事無成。

諸葛亮很清楚楊顒之言是好意,也很贊同他的說法。

蜀漢丞相楊顒死後,諸葛亮為何大哭三日,比馬謖之死更痛心?

而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中,都用了楊顒"直入"納諫這個詞。什麼意思,就是直接進入到丞相辦公室,可見諸葛亮對楊顒的信任程度,雖然史書中對楊顒的事蹟記載較少,但從這點上來看,楊顒在丞相府深受諸葛亮信任並默默做了不少幕後工作,是諸葛亮十分倚重的人員之一。

蜀漢丞相楊顒死後,諸葛亮為何大哭三日,比馬謖之死更痛心?

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駐在漢中(公元227年左右)之時,楊顒在任上去世。楊顒死後,"亮垂泣三日",並認為楊顒之死是蜀漢朝廷的一個損失。

實際上,史書中記載諸葛亮"垂泣三日",所謂"垂泣"就是無聲而流淚,這也符合諸葛亮一生謹慎而不張揚的性格,另一面是不是也反應出與楊顒"交情不太深"。

蜀漢丞相楊顒死後,諸葛亮為何大哭三日,比馬謖之死更痛心?

諸葛亮之所以悲傷而連續流淚三日,應該另有隱情。不僅僅是丟失有能力屬下的悲傷,且讓諸葛亮勾起往日他勸導之事,油然升起傷感之情,也有被大多數人未能真正理解其工作方式而感到悲傷。兩種悲傷之情交結在一起,從而使諸葛亮不能自拔是"垂泣三日"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