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道家靜功修煉的全套外在動作與內在心法,難得一見值得珍藏


靜功的外在動作

中華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炁、神三寶。因此外在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靜功的姿式,一般採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

於體側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於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詳解道家靜功修煉的全套外在動作與內在心法,難得一見值得珍藏


選擇一種姿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

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便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容易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徽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簾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詳解道家靜功修煉的全套外在動作與內在心法,難得一見值得珍藏


3:舌頂上顎

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

頂上顎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捲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顎部位。因在人之上顎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煉功必須堵住。

4.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

兩手的掐訣法,道家稱為“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之間秘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兩手抱訣之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男子左手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居內。外面陽手的大拇指,須放在陰手的虎口裡面,這樣兩手拇指交叉,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

詳解道家靜功修煉的全套外在動作與內在心法,難得一見值得珍藏


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中華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詳解道家靜功修煉的全套外在動作與內在心法,難得一見值得珍藏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神。吾人之神,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神的根本方法,謂之神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神”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神功之故。

神之根,在於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人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神。元神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神。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己的神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神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神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詳解道家靜功修煉的全套外在動作與內在心法,難得一見值得珍藏


光是神的表現,觀光即知自神的聚散。光散神即散,光聚神即聚,光定神即定,光滿神即滿,光圓神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日:“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神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無光之光,謂之真神。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