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館。它是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的列寧格勒美術館齊名的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共收藏有300萬件展品。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石雕碑碣

唐代 高163.8cm

三彩駱駝俑

唐代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三彩騎馬俑

唐代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三彩馬伕與三彩馬

唐代 馬伕高65.4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鎏金銅斧

唐代 寬17.1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鎏金龍形銅飾

唐代 長10.2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鎏金香爐

唐代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銅鏡

唐代 直徑17.2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金柄玉梳

唐代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鎏金銅獅

六朝 高11.4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鎏金獅子

唐代

高24.8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鼻菸壺

清代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大都會博物館所收藏的中國曆代瓷器陳列在二樓亞洲館大廳四周。藏品從早期青瓷、白瓷,唐代長沙窯、三彩,宋代定、官、哥、鈞五大名窯,到元代青花、釉裡紅,明、清之際的景德鎮青花、紅釉、黃釉、鬥彩、五彩、墨彩等等應有盡有。在那裡幾乎可以看到完整、詳盡的中國瓷器史。大都會博物館的藏瓷不只是瓷的種類全、數量多,而且大多是精品,有些甚至是稀世珍寶。

早期陶瓷

(從左至右)戰國原始瓷器、東漢早期青瓷、西漢原始瓷器 )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唐代三彩壺

唐三彩製品在第七年末和八世紀上半葉被廣泛用於陪葬品。此壺的形狀源於古代伊朗的金屬製品,說明了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貿易對藝術的影響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唐代白瓷尊

高51.1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左邊是一個五代時期的白瓷罐,上方掛著的是北宋定窯的葵口盤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下部是兩隻北宋定窯的刻花碗

右側的直徑24.8cm,左側的直徑20.3cm

大都會博物館目前陳列的宋代陶瓷器,是2012年夏末重新整理、展出的中國陶瓷館中的一部分。這個陶瓷館佔據了整個二樓的開放式迴廊,涵蓋了從漢代至清末的中國陶瓷史,此前的陳列在過去30多年來一直沒有變動過。以往的陳列品中以明清瓷器、中國出口瓷為主;重新整理過的展品中,雖然明清瓷器仍然比重很大,但宋代的瓷器增加了不少,在300多件展品中佔據大約三分之一的分量。陶瓷館另外增設了一個當代部分,收藏當今世界上陶瓷藝術家的作品,意在與中國陶瓷藝術進行比照,既突顯中國陶瓷藝術在人類藝術史中無可替代的位置,又體現了陶瓷藝術在當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續性。整個陶瓷館的主策展人是該館亞洲藝術部的策展人德尼斯·派陲·麗迪,協同策劃的是現當代藝術部的副策展人簡·艾德琳和歐洲雕塑與裝飾藝術部的策展人傑夫·芒格。策展團隊的構成很好地體現了當今西方藝術博物館策展實踐中的跨文化傾向。

中國陶瓷收藏家斯丹利·赫茲曼於1991年饋贈給大都會博物館的黑釉定窯碗(右上),器形像一個仰立的斗笠,因而也常被稱作斗笠碗。碗口寬敞,圈足較小,碗的高度不足直徑的三分之一,因而碗壁大幅度外斜。胎體偏薄,除腕足外通體內外施黑釉。因為採用的是仰燒法,沿口的黑釉流淌後形成一圈非常具有裝飾感的醬口,十分漂亮。白定器蓮花紋大碗(右下),碗外壁和碗內均佈滿了刻劃蓮花紋。器身內外通體施以象牙白釉,採用覆燒法制成,口沿無釉,鑲以銅圈。此碗直徑將近25釐米,深11.5釐米,這類大件的定窯碗,因為胎體較薄,在覆燒的過程中會有走形的可能,因此這件大碗在器形的完整保持、紋飾佈局的大方和施釉的均勻宜人方面,都讓人體察到製作者在技藝上的不凡。這件定窯器原是20世紀初美國煤炭大王、亞洲藝術品大藏家薩繆爾·T·彼得斯

的舊藏,在他去世後由其遺孀於1926年捐贈給了大都會博物館。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北宋磁州窯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黑釉油滴碗

古籍記載黑釉油滴碗“盛茶閃金光,盛水閃銀光。映日透視,光彩奪目。”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左)北宋吉州窯梅瓶

高20.3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金代磁州窯山水畫瓷枕

寬43.5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磁州窯瓷器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左下,左中)東晉青瓷、(右上、右下)北齊青瓷,(左上)隋代青瓷)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看到這麼多建窯和吉州窯的黑釉瓷器擺在一起,不由得驚歎!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鈞窯瓷器

在重新整理、陳列的6件鈞窯器中,有一件瓷枕(右二)以往曾被普遍認為是宋代的,其面書寫著一個大大的“枕”字,如今它被確定為金、元時期的作品。3件標明為宋代鈞窯器的作品,都是小件器物,其中的鈞窯帶蓋小罐是一件十分精美的鈞窯器(左下二)。小罐通體圓潤,自口沿處向下逐漸外張,至罐腰下身陡然收縮內斂,至圈足處形成一個規則的圓弧,非常優雅。小罐除了低矮的小圈足外,通體施以厚重的天青釉,在外壁下方的一邊隨意地點刷出如雲如水般自然暈染的紫斑,似不經意卻用心獨到,呈現出天然的意趣。蓋鈕頂部因釉彩的稀薄所形成的金黃色效果,與罐蓋周邊同樣原因形成的金屬色澤的圓圈遙相呼應,妙趣無窮。這件小罐原是收藏家瑪麗·斯蒂爾曼·哈克內斯的藏品,她1950年去世,此罐是她遺贈給大都會博物館的眾多中國藝術品之一。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北宋耀州窯鳳紋龍首提樑壺

高21釐米 直徑15.2釐米

耀州窯瓷器部分雖然只有3件藏品,但可以說件件都是精品。尤其是鳳紋龍首提樑壺(圖右),器形獨特,近乎圓球狀的壺身由三個獸首狀的壺足支撐著,但微微向著壺嘴的方向傾斜。壺嘴是雕刻的龍首,龍身由龍首後面向上拱起,跨過壺口在壺身的另一邊貼塑在壺身上,形成一個圓弧形的提樑,上面騎坐著一個可能是駕馭祥龍的仙人。壺身四周用嫻熟的刻、剔技巧裝飾出振翅飛翔的鳳凰和花卉紋樣,設計繁複卻井然有序。壺身除了壺底之外,通身施以勻而薄的一層青釉,深刻和剔劃處呈現深青色,而凸起處呈淡綠色,整個器物無論在造型、紋樣和釉色上都精美無比,交相輝映。這件是薩繆爾彼得斯夫人於1926年的捐贈品,可見其眼光和品位之不俗。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從左至右)鈞窯花盆、北宋陶範、耀州窯嬰藤刻花碗、耀州窯牡丹紋瓷杯、耀州窯鳳紋龍首提樑壺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唐代長沙窯黃釉褐彩花鳥盤

直徑14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請關注圖片右上角懸掛著那個盤子。

南宋官窯洗

直徑21.9釐米

大都會博物館陳列的官窯器只有一件葵瓣口洗。洗身斜壁,底有低矮的小圈足。洗身內外除口沿和圈足底之外,通體施以天青釉。沿口鑲金屬圈。洗內側斜壁上近沿口處有一條明顯的縱向縮釉痕跡,洗底部除了四處或明或暗的釉泡之外,還有一處明顯的磕傷。洗身內外佈滿了比較稀疏的不規則的開片,斜壁處開片稍大,洗底則稍細而密。通體的片紋相對較深,雖然沒有哥窯器中常見的深淺交織的所謂金絲鐵線片紋,但窯變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抽象線型圖案,使這件歷史久遠的官窯古瓷器在當今觀者的眼中透露出一種現代藝術的意味。加之官窯高雅單純的釉色、簡約明快的造型,與西方現代藝術所追求的藝術趣味有不少不謀而合之處,因而這類宋瓷作品自19世紀末以來即長期受到西方藏家們的青睞。這件官窯筆洗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通過弗雷徹藝術基金於1924年所購得。這個藝術基金緣起於埃塞克饋贈給大都會的藝術藏品。弗雷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紐約的大銀行家和美國東岸鐵路公司的大股東。他1917年去世,所藏近300件藏品全數遺贈給了大都會博物館,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古代埃及、伊斯蘭和東亞的藝術品,當年的市場價值就達300萬美元之巨。大都會博物館不僅專門開闢了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畫廊,還設立了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藝術基金――弗萊徹基金,用於該館藝術品的購藏。這件官窯筆洗被納入大都會之際,也正是現代藝術在西方興盛之時,不難想象購藏者的審美取向可能多少會受到當時藝術風潮的啟發。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南宋龍泉窯瓷器

非官窯器的類型中,陳列最多的要數龍泉窯的青瓷器。這與西方收藏家長期對青瓷情有獨鍾很有關係。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歷代青瓷,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是比較可觀的。這次陳列的7件龍泉窯瓷器,在器形、釉色上都頗具代表性。由羅傑斯基金購藏的龍泉窯膽瓶(圖上中),其器形在宋代不太常見。瓶口稍稍外翻,從瓶口往下稍作收斂後慢慢在瓶身的腰部向外擴張,在接近瓶底時形成一個近乎扁平的器身,然後突然內收,這樣使瓶身看似坐立在一個稍高的大圈足上。整個器形舒暢優美。施釉的控制也十分精到,但在瓶口、瓶底部位,尤其是瓶身的一側,出現大塊的不規則黑斑和線紋,不像是陶工故意所為,而可能是施釉過程中出現的意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龍泉窯瓷器

雙龍耳直壁瓶(俗稱棒槌瓶,圖左四)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明洪武釉裡紅菊花紋碗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元青花魚藻紋折沿瓷盤

直徑45.7cm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元代青花瓷盤,按陶瓷學者的定名習慣,應叫“元青花魚藻紋折沿瓷盤”。盤體很大,盤壁緩弧,折沿圓口,形體優美,質地細膩,保存完好。盤內壁通體飾白地青花,內外共三層,盤腹兩層,折沿一層,以弦紋間隔。盤中央主題紋樣為魚藻紋,浮萍之下水草中間,一條體態肥腴的鱖魚(也稱桂魚)正在暢遊,張口擺尾,背脊刺骨高聳,顯示出這是一條健壯味美的南方名貴淡水魚。這是元代文人繪畫山水花草題材在瓷畫上的反映,注重生態環境,強調生活情趣,講究藝術意境,展示繽紛墨彩,鮮活可愛。魚藻主題紋樣外圈是纏枝蓮花紋,六朵根盛葉茂的蓮花圍繞魚藻紋展開,相互纏繞,同中有異,既有濃郁的裝飾韻味,又深化突出了主題紋樣,兩者相得益彰,交相映輝,成為元代青花的經典紋樣裝飾。折沿部分為菱形輔助裝飾紋帶,空白菱形紋內以點青方法點出四瓣花朵,與內圈的白地青花形成鮮明的對比,富有變化,處處顯示出元青花繪畫藝術的嫻熟。盤青花紋樣主次分明,重點突出,主題鮮明,既有高超的繪畫技藝,又有元代工藝美術的裝飾技法,是畫家與陶瓷藝術家的聯袂傑作。

盤是元青花瓷的典型品種之一,從尺寸上看,有大中小之分,從口沿上分有折沿、斂口、菱口之分。大盤多為折沿盤,口沿分菱花和圓口兩類。大盤形體較大,一般口徑都在40釐米以上,最大的近60釐米,以口徑45釐米左右的盤比較多見。元代青花大盤國內收藏的比較少,僅見數件,地下出土的也不多見,而國外收藏反而多,總數超過百件。收藏元青花大盤的主要機構以土耳其託普卡比宮及伊朗阿迪比爾寺最為著名。除此之外,日本、英國、美國和法國等博物館也有少量收藏。元青花大盤主要收藏於伊斯蘭國家,這可能與十三、十四世紀中亞、西亞伊斯蘭世界上流社會的日用高檔瓷器大量需求與飲食習慣有關,大瓷盤可陳放大量食物,方便眾人圍座食用。這表明元青花大瓷盤可能更多的是外銷。一些元青花大瓷盤繪有伊斯蘭藝術風格紋樣,應是來樣加工的定燒外銷瓷。而具有魚藻紋、牡丹紋等中國元代繪畫風格的元青花大盤,可能主要供元代皇室和蒙古貴族使用,元代漢族顯貴較少使用大瓷盤,他們更青睞青花小盤、執壺、玉壺春瓶、梅瓶、罐等器皿,與漢人飲食方法、居住方式、家庭陳設及審美習慣有一定的關係。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元青花玉壺春瓶

高28.6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元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高24.1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左)元青花纏支花卉帶蓋梅瓶

高44.5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明宣德青花龍紋罐,高48.3釐米,直徑48.3釐米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明宣德青花蓮瓣紋瓷碗(左)

紋明宣德青花纏枝紋瓷碗(右) 左直徑21cm,右直徑28.6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明宣德雲龍紋青花瓷盤

直徑20.6cm

宣德龍的兇悍威猛,此盤可窺一斑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明海水瑞獸紋青花罐

高35.6cm

這個大都會博物館沒有給出具體斷代,年代只標明十五世紀中葉。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明代成化至嘉靖青花瓷盤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明正德青花瓷器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

高23.2cm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在成化鬥彩的工藝成就基礎上,又發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穠豔熱烈,填筆簡樸自然,曾盛極一時。嘉靖官窯五彩器的盛行,可能與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關。據《明史》記載,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就在景德鎮御窯燒造供內廷醮壇用的瓷器3萬件。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7世紀初 唐代乾漆夾苧 高 96.5 cm 寬 68.6 cm

這組佛像有近1400年的歷史,它重要之處就是因為佛像製作採用的是千年前的乾漆夾紵(zhù)工藝。乾漆夾紵現在通俗說法即脫胎漆器,唐朝製作的乾漆夾紵佛像熟知的僅見於日本國寶級財產唐鑑真和尚乾漆夾紵像(80.1cm),由此可見同為唐代的這四尊佛像的珍貴程度。大都會的簽註上標註佛像來自直隸省正定大佛寺。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這尊佛像造像生動細膩,宛若真人,雙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趺坐姿,身披袈裟,袒右肩,衣紋褶皺自然寫實,流暢生動,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潔,充滿彈性。袈裟表面均殘留敷彩痕跡,佛像裸露的肌膚處可見較為明顯的貼金痕跡,袈裟表面殘留鮮豔的紅,藍敷色。大都會的簽註上標註佛像來自直隸省正定大佛寺。

青銅器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青銅豆 春秋時期 具報告為出土自山西渾源李裕

這個青銅器來歷不凡,1923年山西渾源李裕村出土了一批青銅重器,現已失散到世界各地,其中上海博物館青銅館的鎮館之寶“牲尊”即出自此地。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青銅敦 春秋時期

失蠟法鑄造的頂部,春秋戰國時期,這項不凡的技藝發展到了鬼斧神工的水平。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青銅缶 春秋時期

綠松石的鑲嵌技術巧奪天工,如果是新鑄成之器,其精美不敢想像。

三彩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易縣三彩羅漢 遼代

20世紀30年代由紹興人壽鵬飛總纂成書的《易縣誌稿》載:“八佛窪在峨眉寺溝底之東北支,亦稱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臉山……山半有洞名百佛窪”。百佛窪亦稱百佛洞或稱百佛山、八佛窪,山腰鑿石虎,內有大慈(瓷)佛八尊,小慈(瓷)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閣,內有三彩慈(瓷)觀音一尊,後為邦人盜去售諸國外,今在英倫者有三,彼邦人以為唐三彩慈(瓷)雲”。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據此可知,八佛窪洞內除羅漢外還應有佛像和觀音等瓷像,當年應共有八十尊左右,不知縣誌記載是否可靠。但目前所見到的只有陶羅漢,同洞的其他造像沒有見到實物。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目前易縣羅漢在世界上的收藏情況:

美國波士頓莢術館藏有1尊(頭部補塑)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有1尊(殘)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2尊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藏有1尊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藏有1尊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有1尊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有1尊

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館藏有1尊

日本私人收藏家松方幸次郎舊藏1尊(明代)

可惜這批足堪代表唐代以來雕塑寫實最高成就,堪稱後人無法企及之典範的宗教美術巔峰作品已全部流散異域,國內早已蕩然無存。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這是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第二尊易縣三彩羅漢,較之第一尊,此尊羅漢年齡更大,內心世界的刻畫也更顯複雜。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易縣彩釉羅漢毫無中國宗教塑像中空泛虛無面目模糊的“神性”,充滿了人性。每尊羅漢面目不同,表情各異,寫實主義風格明顯,體現了宗教塑像中不常見的觀察入微。初見之時,不由得驚為天人。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三綵女坐俑 唐代 高37.5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彩繪陶駱駝 北魏 高24.8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彩繪持盾武士陶俑 北魏 高23.5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持鷹陶俑 北魏 面部刻畫極為生動豐富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鎮墓獸 北魏 高31.1cm

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流行於魏晉至隋唐時期,五代以後逐步消失。鎮墓獸的製作,早則為木、骨質、陶質極少,以後主要為陶質和唐三彩。金屬和石製品極為少見。

一般形式有獸面、人面、鹿角,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周禮》記載說,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還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服,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方良、魍象。方良亦為危害死者的惡魔,人們就藉助方相氏的力量來驅趕它們,所以有學者認為,使用鎮墓獸的習俗,就是出“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也有人根據早期鎮墓獸頭上的雙角推測,鎮墓獸應與“辟邪”、“靈神”、“士伯”等相關。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供奉彌勒佛像鎏金青銅祭壇 北魏 高76.8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供奉彌勒佛像鎏金青銅祭壇局部特寫,是瞭解這一時期佛像藝術的很好資料。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彩繪陶俑 唐代 高51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彩繪持鋤男俑一組 唐代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彩繪男立侍俑 唐代 高31.4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彩繪女舞俑 唐代 高38.4cm

這件與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另一件國寶級的女舞俑高度相似。

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之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 1985年陝西長武縣棗元鄉郭村出土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三綵女坐俑 唐代 高37.5cm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三綵女坐俑特寫 體態端莊豐腴,有我們心中對唐代女子的印象。

難得一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稀世珍寶(高清多圖)

白瓷雙龍尊 唐代 高51.1cm

雙龍尊,又稱雙龍耳瓶。其基本特徵是:盤口、細長頸、罐狀身,二龍口銜盤沿,尾接罐肩,呈雙耳狀立於瓶口兩側,故名。從出土資料看,雙龍尊出現於隋代,盛行於唐代,主要流行於東都洛陽一帶,其他地區很少發現,唐代以後消失。已發現的唐代雙龍尊有白瓷雙龍尊、三彩雙龍尊、黃釉雙龍尊和銅雙龍尊;其中尤以白瓷雙龍尊為多;銅質雙龍尊很少,僅發現一件(保利博物館藏品)。唐代雙龍尊造型優美,莊重大方,線條圓潤豐滿,是難得的古代藝術珍品。因此,近幾年來大量的唐代雙龍尊贗品充斥文物市場,其中尤以白瓷雙龍尊為多。

從已發現的唐代白瓷雙龍尊資料看,其規格,高者可達六、七十釐米,低者高度則僅有十幾釐米,而以25釐米至45釐米者為多。造型大同小異,變化主要集中在頸部和肩部。主要可分為細長的素面頸和帶有螺旋狀的旋紋頸兩種。肩型也可分為豐肩式和溜肩式。用作雙耳的雙龍早晚也有變化,早期的龍身較直,帶有隋代遺風。後期的龍身變為彎曲狀,龍背貼塑三至五個乳釘,雙龍口銜器沿,雙耳直立,頭頂塑一冠狀物,雙龍角一端捲曲貼於冠狀物兩側。整個龍身系手工捏塑而成,顯得生動威猛。

唐代白瓷雙龍尊,雖造型優美,線條流暢。但仍處於白瓷發展的初級階段,和同時期的其他白瓷器一樣,胎、釉方面仍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