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让孩子拥有的是“他尊”,还是“自尊”?

你让孩子拥有的是“他尊”,还是“自尊”?

你让孩子拥有的是“他尊”,还是“自尊”?


第二章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场“给孩子咨询”的运动延续至今,内容包括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

他们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你让孩子拥有的是“他尊”,还是“自尊”?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是,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很好。
  •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知道你们达成共识。

问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

孩子是社会人: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么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记住,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

行为以目的为导向: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

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替孩子做得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他们“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
欢迎关注“郑州大午心理”公众号
点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