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施:南征北戰 守望生命

2020年1月28日,株洲市一名46歲的鄧女士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隨即轉入了株洲市定點醫院進行救治。而在同一時間,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明施,正作為湖南省防控新冠肺炎高級專家組成員,在常德市定點醫院與病毒鏖戰,力圖從生死線上奪回兩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

由於這兩名患者都需要使用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這就要求定點醫院即刻創建一個隔離ICU。面對病情加重的患者和現有救治條件的限制,楊明施果斷決定從湘雅三醫院增派技術骨幹靳欣博士前往馳援。在楊明施不捨晝夜的堅守下,這兩名重症患者病情逐漸好轉,並於2月上旬康復出院。

而就在楊明施為此好消息展露笑顏時,株洲市的鄧女士卻突然病情急劇加重,一度出現血氧指數持續下降,並出現呼吸困難、紫紺等症狀。救治醫院立即使用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眼看著病情持續惡化,普通的呼吸機支持難以維持患者的血氧,這就需要更強的支持手段ECMO。血氧指數只有正常值的四分之一的鄧女士於2月10日晚間,被列為危重症並轉入ICU。 儘管進入ICU,成功置入ECMO管道,並開始有效運轉,但鄧女士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此時,楊明施接到了省裡通知,2月14日下午1時許,她又抵赴株洲定點醫院。

楊明施:南征北戰 守望生命

細心

“使用ECMO,相當於在患者體外安裝一個新的‘肺’”,楊明施形容。

這雖然可以讓患者的肺部得到短暫的休息,但也為患者帶來其他的風險。楊明施解釋道:“ECMO替代肺部功能時,將原本流經患者肺部進行氧合的血液轉移到ECMO進行,然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以保證全身的氧氣供應,需要科學、精準控制血液、空氣流量、流速”。因此,血液流經體外循環,流速過快,患者受不了,流速過慢,極易產生凝血。而這些管道接口,容易出現感染。這任何一個細小的疏忽,都可能使ECMO“救命神器”成為“奪命兇器”。

在ECMO的輔助下,治療需要更細緻的推進。每天下午,楊明施和省市其他專家一同開展多學科會診,及時修定治療方案,開展“訂單式”治療。哪怕是一個儀器設備的參數、或是一種藥品的劑量,都會力求精準。

耐心

“最危重時段,我們醫療專家將手機鬧鈴設在凌晨2時、4時、6時,每隔兩小時會商一次”,楊明施和專家們在會診上商議決定。


楊明施:南征北戰 守望生命

這對年輕的醫務工作者來說都是體力和耐力上的重大考驗,而如今近60歲的楊明施為了對患者實施更為精準的治療,她幾乎不存在規律的作息。早上四五點一醒來,頭一件事便是打開手機查看ICU監控視頻,瞭解患者最新的生命體徵。而有時到了凌晨四點,還能看見她在群裡向值班醫生詢問患者的最新情況,甚至細到一個體溫複測,她都會反覆叮囑,並及時給出指導意見。

在醫護人員悉心治療下,2月23日開始鄧女士病情逐步好轉,並於3月2日凌晨,鄧女士成功撤下ECMO。“醫療團隊真是了不起,患者從置入ECMO管道到脫機的19天,都未出現院內感染,真心不易。”楊明施教授感概萬千。

專心

“其實沒那麼可怕”。楊明施回顧鄧女士的治療過程分析道:“我自己也參與過非典時期的疫情工作。和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病情總體來說偏輕,大部分是輕症和普通型,而非典的重症率比新冠肺炎高。”

楊明施:南征北戰 守望生命

3月4日,已經轉入普通病房的鄧女士通過視頻滿面笑容地與記者聊天。經過治療,鄧女士病情恢復的特別好,整個人也顯得很精神,再觀察幾天,她就可以出院了,她是湖南首位成功脫離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也是省內首個採用“血漿療法”成功的患者。而在此時,在楊明施那幹練的短髮裡,卻似乎添了幾絲銀髮。儘管經過多年來與大大小小病魔交鋒,早已身經百戰的她,無論在任何危機面前都能鎮定自若。在這兩個多月以來,全省接二連三頻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她北上常德,又南下株洲,在看到患者康復出院後,她忽然感到有些疲憊了。但一想到疫情還沒有結束,衝了碗泡麵,她又一頭扎進了隔離病房。

楊明施作為湖南省重症醫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從事急危重症醫學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主持及參與國家級及湖南省級科技項目10餘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50餘篇,獲國家專利4項。在此次疫情中,又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迅速發表相關研究論文。在她看來,能夠使每一位患者康復出院只是醫療前進的一小步,能夠在每一次治療中總結經驗、得出結論,才是推動科學技術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面對疫情可能在全球發生大流行,她將繼續帶領她的團隊奮戰在抗疫第一戰場,用細心、耐心,以及對待專業的赤誠之心與新冠病毒博弈,為健康中國戰略貢獻力量。

科室:黨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