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臺功臣榜:有功不伐,有恩必報——馮異

馮異其人堪稱與劉秀亦師亦友,幾次救劉秀與危難之間,但他從不自誇功勞,每當得勝,其餘將領往往神情得意,逢人就炫耀自己的戰功,唯獨馮異只是坐在樹下,閉目養神,久而久之,便得了個外號:“

大樹將軍”。

雲臺功臣榜:有功不伐,有恩必報——馮異

徵西大將軍陽夏侯——馮異


南宋學者徐鈞有詩讚道:“舊是起兵時主簿,今為大樹下將軍。若看勸帝施恩語,何獨區區戰伐勳。”

馮異為人孝順,在劉秀大兵壓境的情況下,為了保全老母,不得已投降劉秀,劉秀並沒有將馮異圈禁,反而赦免了他,馮異深受感動從此效力帳下,史稱“巾車之恩

劉秀在劉秀因劉演被殺處境艱難之時,只有馮異陪在劉秀身邊,出言安慰此時近乎崩潰的劉秀,並建議劉秀結交權貴,收攏人心,以圖東山再起。

雲臺功臣榜:有功不伐,有恩必報——馮異

大樹將軍


劉秀北巡期間,因王郎起兵,一度被逼至絕境,眾人飢渴難耐,馮異卻能從衣物的夾層中尋得豆子、小麥熬成粥飯,進獻劉秀。建武(劉秀稱帝年號)六年,劉秀早已登基稱帝,而馮異此時也受封徵西大將軍鎮守長安,劉秀仍沒有忘卻這頓粥飯之恩,下令賞賜,並說道:“倉卒無蔞亭豆粥,虖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雲臺功臣榜:有功不伐,有恩必報——馮異

馮異獻粥


馮異為人謙遜有禮,每逢與人在路上相遇,總是避讓一旁,又擅長練兵,軍容威武,令人稱讚。每次分兵時,士卒多願留在大樹將軍軍營之中,成為一時美談。

而馮異鎮守長安後多有流言蜚語,馮異很不安,常常想辭去大將軍之職,返回洛陽朝堂,劉秀卻讓馮異放寬心。直到有人上書馮異造反,已經斬殺長安令,自號咸陽王;劉秀悄悄將密奏送給馮異,馮異一看,大驚失色,連忙上表請罪。而此時劉秀的一紙書信,卻讓馮異淚流滿面,上面寫道:“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雲臺功臣榜:有功不伐,有恩必報——馮異


對於劉秀的賞賜與恩典,馮異卻向來不接受,每每只是回答:“陛下不應該常常把我應該做的事記在心頭,我聽聞管仲常常告訴齊桓公不要忘記他曾差點害死齊桓公,而齊桓公也曾將管仲打入死牢。願陛下不忘河北之難,而臣不忘巾車之恩。”劉秀雖然接受了馮異的推脫,但卻將馮異的妻子送往長安和他團聚,以示自己絕無猜忌之心。

馮異戰功卓著,常常駐紮西北,防範隗囂盧芳等西部群雄。在統一中原時,曾用一封信離間李軼朱鮪,使得劉秀在與朱鮪的爭鬥中常常穩居優勢地位。而對於別人錯誤的決策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鄧禹曾經一意孤行要與赤眉軍決戰,卻被打得大敗虧輸。只有馮異率領兵馬收容潰軍,趁赤眉驕傲進軍之時,瞞天過海,偽裝成赤眉軍,將其一舉剿滅。劉秀也發詔令稱讚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在行伍中他也有像當年絕境之時可以進獻豆粥的急智,似乎只要有馮異在,天便塌不下來。攻伐隗囂時,由於糧草不濟,全軍後撤,又被敵軍尾隨擊敗。眾將都認為必敗無疑,應該早早撤退,只有馮異認為:“

攻者不足,守者有餘。”便下令固守城池,並尋得戰機和祭遵一起擊潰了囂張的敵軍,逼迫北地郡投降。這時馮異又發揚不貪功的優點,眾將見狀都想來分潤一份功勞,卻被劉秀斥責。

雲臺功臣榜:有功不伐,有恩必報——馮異


馮異進京後,劉秀握著他的手對滿朝公卿說道:“他曾是我起兵時的主簿,披堅執銳

披荊斬棘,為朕平定了關中。”

可惜天不假年,常年統兵在外的馮異身體一直不好,在鎮守長安的歲月裡,也不忘收復西北,祭遵死後,他獨扛西北軍務,終究病逝在任上。

雲臺功臣榜:有功不伐,有恩必報——馮異


馮異一生都遵循謹小慎微、謙遜低調的原則,這使得他的功勞大多淹沒在同時期的將星之中。但大樹將軍的美名,卻在史書裡一直流傳,明太祖朱元璋選擇古來名臣將相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東漢之中只有鄧禹和馮異兩人獲此殊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