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3500年悠久歷史,17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武漢


武漢-3500年悠久歷史,17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名城概況

武漢有著3500年的悠久歷史,有著17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文化教育傳播之地、工業發源之地,人文薈萃,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明清時期,漢口享有天下“四大名鎮”之一的美譽,漢正街深厚的商業氣息和碼頭文化享譽五百年。1861年開埠以後,漢口相繼設立了五國租界,先後有20多個國家在漢設立領事館。1986年,武漢市被國務院評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沿革

武漢是一個歷史悠久,富有革命傳統的城市。與我國其它城市一樣,武漢市城市空間結構形態的歷史演變,受傳統政治制度、文化觀念、經濟發展及地理環境等主要因素的影響,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近現代開始,由於城市總體規劃的介入,武漢城市空間結構形態從自由發展走向有目標的規劃引導,並體現出較為清晰的發展脈胳。

武漢最早的城市建設史應當從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盤龍城開始。自漢代以來,武漢三鎮曾分別為歷代官府治所。歷史上的武漢三鎮,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皆為分治,各有隸屬,很少出現統一治理的局面。因此,其城市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

武昌歷史古老,三國時期孫權得夏口後,將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在武漢城市發展中築城最早的,一是東漢末年“戴監軍築,黃祖所守”的卻月城,在今漢陽龜山以北;二是孫權於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築的夏口城。卻月城周圍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周圍二三里,兩城隔江相峙。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定武昌名江夏縣。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置武昌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設武昌府。武昌歷代多為省、府、縣或軍、路的治所,是著名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軍事要衝。

也正是在三國時期,武昌、漢陽開始分治,兩城獨立發展。後武昌城於唐敬宗寶曆初年改築磚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擴建,城區基本定型。漢陽城則幾度興廢,至南宋度宗鹹淳十年始新築漢陽城,城區自此定型。元、明、清時期,武昌成為湖廣行中書省、湖廣佈政使司和湖廣總督署所在地,歷來為政治、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地;漢陽成為漢陽府治和縣治。漢陽手工業及商業自唐代以後已相當著稱,尤其自近代龜山工業區形成之後,漢陽亦聞名中外。

漢口成市最晚,但近代發展很快。民間流傳的“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後樓外樓”,生動地描述了漢口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漢口自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8年)漢水改道始形成小鎮,初置漢口鎮,亦稱夏口鎮。明清時期,漢口鎮發展更快,曾與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齊名,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鎮。清末,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紛紛侵入中國,1850年漢口被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英國商船開進漢口港,武漢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武漢開埠後,英、俄、法、德、日等國相繼在漢口開闢租界,進一步帶動了漢口城區的擴大及商業、對外貿易的發展。至上世紀初,漢口城區規模已超過武昌、漢陽,城市發育成熟,並與武昌、漢陽兩城呈“三鎮鼎立”之勢。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併建制為武漢市。

三、歷史文化價值特色

1、優越的地理條件,獨樹一幟的空間格局。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端,緊臨鄂東丘陵地帶,丘陵起伏,河湖眾多。長江、漢水縱橫交匯通過市區,長江兩岸龜山、蛇山對望,以“龜蛇鎖大江”為中心的東西連綿山軸和南北縱貫的長江構成武漢天然景觀軸線和城市骨架,形成“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特有空間格局,三鎮獨立發展,具有不同的城市職能,在國內外城市中獨樹一幟。

2、重要的商貿樞紐,家自為俗的市民生活。

藉助全國地理中心的優越區位,武漢在古代就成為了輻射全國的交通樞紐,明末清初,漢口已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洋務運動興起後,民族資本工商業崛起,漢口地區經濟貿易迅速發展。繁榮的商貿吸引了大批移民來漢,武漢逐漸成為一個五方雜處的熱鬧都市,移民的生活習俗與本地人的生活習慣雜糅在一起,形成各家不同、多種多樣的風俗習性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

3、悠久的歷史文化,敢為人先的革命傳統。

武漢是江漢流域古文化的發祥地,是楚文化向東南傳播的通道,是群雄逐鹿的軍事要地,是區域政治文化中心,在辛亥革命、二七罷工、大革命、抗日戰爭中都是革命黨人領導革命、開展革命活動的基地和全國政治中心之一。

4、興盛的近現代工業,厚積薄發的製造之都。

洋務運動時期,武漢鋼鐵、紡織、農副產品加工業逐步興起,工業體系日漸完備,到民國時期,武漢的民族工商業已形成空前興盛的發展態勢。解放後,依託良好的工業基礎,武漢鋼鐵廠、武漢鍋爐廠、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昌造船廠、武漢肉聯廠、青山熱電站等國家重點項目先後落地,使武漢成為當時全國製造業的先鋒城市。

5、蓬勃的文教傳統,學堂遍佈的大學之城。

自南朝劉宋政權擴建郢州城始,武漢地區便逐漸成為了區域政治文化中心,周邊的優秀人才均在武漢地區集聚,使得武漢成為了人才濟濟、文化昌盛之都。近代以來,在洋務運動的風潮下,新式學堂和早期現代學府逐步設立,成為了現代大學的雛形。解放後,依託武漢悠久的文化教育傳統,眾多高等教育學府紛紛在武漢落地生根,將武漢塑造成了一座書香濃濃、朝氣蓬勃的“大學之城”。

6、別緻的江湖風光,景色秀麗的魚米之鄉。

古代即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位於湖廣中心的武漢,擁有廣袤的農田和肥沃的土地,加上江湖縱橫,天然形成了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相關歷史遺蹟如武昌水果湖放鷹臺遺址,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斧、石鏟、稻穀殼,證明四五千年之前,生活在武漢地區的先人就開始了刀耕火種的文明初探。

四、歷史文化資源情況

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以下五類:

一是歷史文化街區。武漢市現有列入調查名錄的歷史文化街區16片,包括《武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年)》中的5片歷史文化街區、5片歷史地段和《武漢市主城歷史文化和風貌街區體系規劃》中新增的6片傳統特色街區,其中江漢路及中山大道片已於2015年被公佈為武漢市首個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

二是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目前,武漢市有經確認公佈的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82處,經確認公佈的歷史建築(武漢市法定名稱為“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180處。

三是歷史鎮村和工業遺產。目前,武漢市已將51個歷史鎮村和27處工業遺產納入規劃保護名錄,其中黃陂區大餘灣已被公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四是不可移動文物和建築資源調查成果。經普查,武漢市現已將289處未公佈為文保單位的歷史建築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其中108處被公佈為歷史建築),將181處歷史建築潛在對象納入規劃保護。

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武漢市現有國家、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28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