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不等於能力,但並不意味著學歷不重要

摘要:關於學歷和能力之間的討論由來已久,也爭論不下。筆者認為,學歷不能反映一個人所有的能力,也不能客觀判斷所有人的能力,但是學歷依然是目前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最好的標準和尺度。


一、學歷確實不等於能力

學歷是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參加國家相關考試,如中考、高考、考研、考博等,一步一步來獲取。通常,學歷可以較為客觀的反映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但是,學歷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所有能力,也不能客觀評判所有人的能力。

1、學歷不能反映一個人的所有能力

通常,學歷主要可以體現的是一個人學習能力、邏輯能力,還有心理素質等能力,但是還有很多能力不能通過學歷來反映。

比如一個人除成績以外的組織能力、興趣才藝、語言能力、演講能力等很多其他能力。

所以,學歷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一部分能力,但是並不能反映一個人的所有能力。而這些不能反映出來的能力,甚至可以對一個人的發展起到極其關鍵的作用。所以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學歷並不高的人,最終卻非常的成功。

2、學歷不能客觀評判所有人的能力

在學歷獲取過程中,由於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信息獲取的不均等多種因素的存在,讓考試並不能客觀的評判所有人的能力。比如有的學生家長是教師,可以直接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比如有些學生家境較好,沒有參加高考就去國外讀書了,通過一些捷徑獲得了更高的學歷;比例,全國並不是所有的省份都考相同的試卷,而這些試卷也並非同一批老師來批改;比如每個省份的招生名額不一等等。

此外,由於大學生擴招,20年前的學歷評判標準顯然和現在的不一樣,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的馬雲高考的難度並不一定比今天考一所985簡單。

由於家庭條件困難,很多能力很強的人並沒有條件讀大學,這在十幾年前是很普遍的事情。

這些都使得教育並非絕對的平均,因而學歷也並不能客觀的評判所有人的能力。

學歷不等於能力,但並不意味著學歷不重要


二、雖然學歷不等於能力,但並不能完全割裂學歷和能力之間的關係

學歷確實並不能客觀的評判能力,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割裂學歷和能力之間的關係。

雖然學歷不能反映一個人的所有能力,也不能客觀評判所有人的能力,但學歷依然是當前社會評判一個人能力的最好尺度。

當前,除了學歷以外,並不沒有一種更好的評判標準和尺度。因為,即使學歷不等價於能力,但是學歷依然可以輕鬆的幫助別人去評判和篩選他們所需要的大多數能力,而這些能力中,最被人看重的就是學習能力,此外還有邏輯能力、實踐能力等。並且學歷也能很大程度的來反映兩個不同學歷者之間能力的差異。例如:

1、我們很難判斷一個北航的研究生和一個北大的研究生,誰的能力的更高。

客觀來講,通常這兩所學校的研究生能力相差不會很大,應該較為接近。雖然北大的研究生能力有更大的可能高於北航的研究生能力,但這種可能性並不是壓倒性的,可能略微高於百分之五十。因此,客觀上我們可以把這兩類學歷的人歸為同一類,究竟誰的能力更高,有待於實際工作的考察。

2、但我們很容易判斷一個北大研究生和一個普通一本高校研究生的能力,誰的能力更高

根據經驗,我們通常會認為,一個北大研究生有更大的可能比一個普通的一本高校研究生的能力要強,而且這種可能性的概率應該要比案例一中的概率高一些。因為,通常考入北大的學生,即使其他方面能力一般,但學歷能力一定是非常強的。雖然確實存在普通一本高校研究生能力高於北大研究生能力的情況,比如畢業於深圳大學的馬化騰,其能力超越了很多清北的畢業生。但是,我想說的是,馬化騰這樣的案例有多少。


三、目前學歷依然是反映一個人能力高低的最好尺度

對於用人單位、以及第三方評判者而言,由於時間精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很難通過實際工作或具體實踐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究竟幾何。

雖然學歷確實不等價於能力,但是學歷依然可以客觀的反映出一個人一部分能力的高低。所以,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下, 他們依然會把學歷來作為判斷一個人能力高低的依據和標準。而事實上,這種方法是簡單而有效的。


學歷不等於能力,但並不意味著學歷不重要


綜上所述,學習雖然不等於能力,但是學歷依然是評判一個人能力高低的最好標準和尺度。所以,對於廣大學生而言,還是應該努力學習,獲取更高的學歷,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