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問診量暴增,互聯網醫療的“春天”已到?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從早期的一問一答,到實時在線互動問診,再到圖文問診、視頻問診等,疫情期間,在線問診的模式與手段不斷進步,熱度也持續攀升。據統計,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叮噹快醫、優健康等多個平臺疫情初期就開始通過線上義診、名醫直播等方式為公眾提供線上問診服務。微醫、好大夫在線、丁香醫生等也推出湖北地區的免費問診服務。

用戶市場的反響反映出市場接受度的提升。微醫疫情專區在最高峰單日訪問量翻10倍,平安好醫生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

线上问诊量暴增,互联网医疗的“春天”已到?

疫情成催化劑

利好政策陸續出臺

看病是硬需求,疫情期間的特殊情況則成為催化劑。平安好醫生的後臺數據顯示,用戶線上問診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辨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懷疑自己出現疑似症狀的用戶不想輕易去醫院冒險,線上詢問“我是否該去醫院”。很多醫院轉為定點醫院、門診關閉的情況出現後,非新冠肺炎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日常就診也受到限制,被迫轉向線上平臺。

不過,這種疫情期間的火爆能否轉化為長線的需求還要打個問號。在線問診尚處探索階段,目前國家層面對於互聯網醫療的藥品供給、價格方面的支持有限。

线上问诊量暴增,互联网医疗的“春天”已到?

不過,疫情期間政策層面不斷釋放積極信號。衛健委兩次發文鼓勵開展互聯網診療進行疫情防控,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的獨特優勢,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及藥品配送服務”。從這兩點起步,未來或許可以期待更多的鼓勵機制。3月5日,醞釀已久的《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也正式出臺,文件明確指出要從醫保基金預算管理、醫保定點機構選擇上適應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的發展需求,同時加以規範。

接入醫保時間短

影響還在擴散中

在醫院購藥可走醫保統籌賬戶報銷,是患者傾向於去醫院購藥的原因之一,也是影響在線診療用戶最現實的因素。去年9月,國家醫保局明確對部分互聯網醫療服務實施收費,以及納入醫保支付,各地相關政策陸續出爐,互聯網醫療平臺開始接入醫保。但目前接入時間短,對市場的影響仍在擴散中。

疫情限制線下門診,為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利好,不只互聯網平臺,傳統醫院也擴大了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參與,加上疫情客觀上對大眾進行的互聯網醫療全民教育,公眾滲透度高,在線診療、慢病複診等業務可能持續。據匡明預測,

疫情回落直至消失後,在線醫療預計會和線下醫院形成有效分工,真正的急重症會回到醫院進行全面的治療,而輕慢症留在線上比較能提高效率和提升就醫體驗。互為補充,共同發展。

完善數據規範

釋放技術紅利

“隨著技術手段不斷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深入醫療的各個環節,互聯網醫療在其專注的領域,比如慢病管理、輕症諮詢、用藥諮詢等方面可以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務;同時,隨著線上和線下的進一步聯通,互聯網醫療可以更無縫地和線下醫療服務配合,將重症用戶傳遞給醫院,並承接經過醫院治療症狀轉輕的患者,整體提升醫療系統的效率。”匡明說。

他表示,健康數據一直存在行業標準和監管的缺失,相信隨著數據規範不斷建立,互聯網診療也能較快地整合各場景,形成真正的大數據,並早一步進行人工智能的臨床應用,從根本上緩解醫生資源缺乏的瓶頸。

眾海投資副總裁陳冬東同樣表示,醫療數據本身存在孤島狀態,如果能夠數據互通、結果互認,可以為互聯網醫療更好地作鋪墊。通過打通醫、藥、保等數據,加強線上線下的交互,在後疫情時期繼續釋放互聯網醫療的價值。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