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什么环境下死心塌地跟刘备集团的?刘备对他如何?

五金员工陈可为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常胜将军赵云,蜀国五虎上将之一,不仅在古代众人皆知,在现代,赵云的形象也广为流传。其中就包括当下流行的各类网络游戏,例如王者荣耀、三国杀等等,几乎都有赵云的形象。为何赵云会被大家所津津乐道,因为赵云代表着勇猛,赵云代表着忠心,所以才会被人们铭记。至于提问中所说刘备对赵云如何,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下面我浅谈一下个人感受。

一、赵云为什么会死心塌地跟随刘备

1、刘备与赵云相识的经历

《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提到三国,提到武将,第一个想到的基本上是“武圣”关羽,基本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供的都是“关二爷”,其实,关羽和刘备结为兄弟之前是通过做买卖认识的,刘备卖草鞋,关羽卖豆子,两个都是老板,都是队友,所以相识了,后来结拜了兄弟。认识的比较早。

但是,赵云跟刘备的相识不像关羽跟刘备一样,赵云跟刘备的相识,中间还有个介绍人,就是公孙瓒,刘备和赵云都跟了公孙瓒之后,刘备升官了,赵云跟着刘备去打了一场仗,两人去了田楷一起抵抗袁绍。

再后来,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见到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秘密派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的部曲,而此事袁绍并不知情。刘备在汝南侵扰曹操后方失败后,赵云便随刘备来到荆州依附刘表。

2、为何赵云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

赵云是心系天下的一个人,为百姓着想,从让刘备给百姓分地这件事就能看出赵云是个仁义之人。所以赵云选择主公的原则就是“仁义”二字,恰巧刘备的原则是“以德服人”。

例如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于是向刘备求情,免夏侯兰一死。而夏侯兰又明于法律,刘备任用夏侯兰为军正。刘备没有处决夏侯兰,还给了个官,这非常符合赵云的择主标准。

其实在赵云投靠公孙瓒时说的一段话,也能证明赵云和刘备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一致的。

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 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从这段话中能看出,赵云所谓的明主,跟刘备的形象基本上符合的,所以才会认为跟着刘备没跟错人,才会死心塌地的帮刘备打天下。

刘备对他怎么样

其实将心比心这个词用在刘备与赵云身上非常合适,你对我怎么样,我就会对你怎么样。提到赵云,最出名的战役便是长坂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这是广为流传的一段故事,当时刘备跟曹操一战,刘备战败,在逃跑时刘备把媳妇和孩子丢了,赵云一人闯入曹营,七进七出救回了刘备的夫人和阿斗。

在把阿斗给与刘备时,刘备说的话就能看出刘备对赵云的态度。

刘备:“为此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话就表明了刘备的态度,赵云甚至比亲生骨肉都重要,赵云听了这话更加对刘备忠心耿耿了,并且在刘备死后,还辅佐了刘婵,在建兴七年,赵云去世。刘婵封赵云为顺平侯。

【结语】

赵子龙一身肝胆一人挑战数十万曹军,显示了其出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精神。而其本可以知难而退,明哲保身,但出于对刘备的义气,忠诚事主,知难而进, 其忠心赤胆更值得人们敬佩。

对于赵云,很多人说刘备对赵云又意见,如果说有意见,赵云为何还会不顾自己的性命保护刘备,辅佐刘婵,拼了命的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呢?我认为赵云是不追求功名的人,并且它的良言基本上是正确的,是仁义的,只是有时候忠言逆耳而已。


十二十页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原本追随的是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的公孙瓒,而刘备在落魄之时亦曾一度在公孙瓒那里,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和赵云相交甚好。刘备志向远大,自然不会长久在公孙瓒那里,在刘备离开公孙瓒后,赵云亦离开了公孙瓒,之后赵云几经转折最终归附于刘备,成为刘备账下重要的将领之一。

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他虽然没有关羽、张飞追随刘备的时间早,但他同样受到刘备的信任。再则,赵云追随刘备时,亦是刘备落魄之时,如此赵云可谓是追随于刘备与危难。

赵云虽然少有像关羽、张飞那样统兵作战、独当一面,但刘备让他护卫自己的安全,刘备把自己的安全工作交给赵云,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换而言之,若刘备不信任赵云,赵云又何以会把自己的安全交给赵云呢!

当然赵云不仅对刘备忠心耿耿,而且对蜀汉仪是忠心的。赵云还曾两次救后主刘禅于危难,这两次都是可以说明赵云的忠心和勇敢的。

那赵云在什么环境下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备呢?刘备待他如何?

前面说了,赵云追随公孙瓒的时候,刘备亦曾一度依附于公孙瓒,这时赵云得以和刘备深交,之后亦曾和刘备一起出征。

后来赵云离开公孙瓒,刘备则不舍的和赵云分开,赵云深感刘备之德,亦决定将来会跟着刘备。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赵云是追随刘备了。

赵云忠肝义胆,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自然对他也很信任。虽然赵云独自带兵、独当一面的时候少,但刘备能让他做自己的护卫工作,还是可以看出刘备对他的信任,不然刘备何以会大胆的把自己的生家性命交给赵云保护呢!

再则,刘备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经过努力而三分天下得其一,那他在用人方面还是有能力的,他知道赵云为人谨慎、处事得当,但至于带兵却并非长处,所以赵云虽未在军事方面重用,但这并不说刘备待他不好。


中孚鉴


刘备和赵云的相识由来己久,而且关系很铁。

可赵云却始终没有得到刘备的提拔。

但是不提拔,不代表不赏识,不重用,关系不铁。

赵云和刘备三次相交,从一见钟情到投入刘备帐下。

赵云曾是公孙瓒部下的一员,而刘备和公孙瓒曾经又都是卢植的学生,按现在的圈子来定,也算是校友和同窗。

当时刘备来到了公孙瓒的阵下,因此和赵云相识了。据说,两人一见如故,很能聊得来。只可惜上级圣旨来到,要求休战。刘备要回县城,赵云碍于是公孙瓒的门下,两人便就此挥手告别了。

后来在徐州之围中,两人又再度携手解救徐州。

战后的赵云虽然再次回到公孙瓒的部下,但心里已然发生变化,他发觉公孙瓒不是一位贤能之主,就借口辞官回家。

直到公孙瓒被袁绍打败,赵云和刘备再次相见。于是赵云便投奔了刘备。

据说两人初相识时,赵云正值年少,对刘备是一片忠心赤诚,当即就许下了日后要誓死追随的诺言。后来由于战乱两人两度分离,但是几年之后赵云又找到刘备,用行动兑现了自己年少时的诺言。用当今的话来讲,也算是道德楷模了。

刘备几次封侯加爵,但都与赵云无缘。

虽然赵云对刘备是一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刘备对赵云却是一辈子没有重用。

是否是因为赵云个人的问题呢?不妨分析一下。

a、赵云是个年轻有为、才智过人,武艺超强的将军。

要说赵云不得重用,是否因为他技不如人?如真如此,也还能说得过去。但是偏偏赵云是一位才智双全的将军。

论武艺,他和张飞、关羽不相上下,甚至可以媲美吕布吕奉先。

论才智谋略,虽然无法和诸葛亮相媲美,但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论忠心,他不顾个人安危,可以做到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大将却没有得到重用。

b、虽说赵云有“五虎上将”之一的美称,但这也单单是个好听的虚名。

除了“五虎上将”的虚名,武艺高强的赵云既没有兵马实权,在官位上更是比不上同是追随刘备的关羽、张飞。

当然,关羽、张飞和刘备有“桃园三结义”的交情,后来的小兄弟赵云自然是无法相比;

再看马超,赵云也要退让三分,因为马超有着自己的军队。

可这赵云的官位,比魏延还低,这就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甚至于后来投降的高翔,官位都是要高于赵云之上。

这屡屡战功却和官职不能成为正比,真让人觉得很为赵云不平。真想替赵云问问:你刘备的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啥药?

细究起来,赵云不被刘备封爵加官,原因有三。

a、赵云率直的性格不适合做官。

刘备刚刚打下基业,开始准备要分封功臣。这本来是众人欢欣之时,可偏偏赵云站了出来,还说了句得罪众人的“蠢”话:“天下还未定,还不到封官加爵的时候”。

就这么开口一句话,便将刘备部下的重臣们全部得罪了。

其实,赵云这句话是好意,无非是想说:国家实力薄弱,任重道远。还没到要分封官职的时候。

在别人听来,也许是:现在这江山还没平稳,你刘备也就还没有作出这种决定的权利。

总之,赵云的这句话,不仅是让刘备骑虎难下,更是让跟随刘备的大臣们怀恨在心。好似这赵云就像是他们升官路上的绊脚石,成了众人功成名就的阻碍。

刘备虽然心里有气,但也是明白赵云忠言逆耳的一片苦心,他也因此看出这赵云直率的性格不适合为官。所以在分封大臣的时候,赵云一无所得。

b、当时官位紧缺,不得已牺牲了赵云的利益。

因为刘备知道赵云是忠心追随他,而又不在乎名利的高洁之人。即使现在不给他封侯加爵,赵云也不会改变初心。

可即便如此,赵云也还是会有委屈的心理。刘备也不是薄凉之人,后来他和关羽唱的双簧,让关羽以一句“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替赵云打了抱不平。

这件事后来广为流传,不得不佩服刘备的智慧:不亏是领袖,果然观察的十分细致入微。

c、为了刘备一己私利,武艺高强的赵云成了刘备家小的私人保镖。

刘备的欲望很高很大,不仅要有武将重臣为自己打下江山,更需要一位能顾及自己小家的保镖,而这个人就非赵云莫属。

看朝中,其他的大将虽然是可以为其打江山忠心耿耿,但他们都没有赵云的才智和忠心。

赵云能够顾全大局,而且保护能力是一等一的厉害。能够“七进七出救阿斗”,可以做出这种事情的,除了赵云,再无他人。

说到底,刘备其实是有意要把赵云养在身边,目的只有一个:做贴身保镖,以保护他家人的生命安全。

在刘备心里,自家和国家同等重要。在基业打下之前,刘备外出办事总要把赵云带在自己身边。而江山做稳之后,赵云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刘备的身后。后来,刘备病危之时,更是把阿斗托付给了赵云。

据记载,刘备临终之前,在白帝城招见了诸葛亮以及李严。

其实被召见的还有赵云。刘备对赵云说:在我死后,刘禅坐上我的位子,要是有人想要谋反,那你赵云就可以直接代替我将其处死。

其中很有含义:这里的任何人,也许包括诸葛亮。这样的信任程度只有赵云这一人


文子心语


环境背景

当时赵云带着人马投奔公孙瓒,那个时候袁绍在担任冀州牧,公孙瓒呢?他怕手下的人马背叛他,但是又对赵云来投靠又很高兴,于是讥笑赵云:“听说你们冀州人都愿意追随袁绍,你为何不投靠他,反倒奔我而来?”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云别传》

赵云要投靠的是有仁义的君主,会实行仁政,而袁绍一看就不会那样,于是就到公孙瓒这里(其实赵云也不知道公孙瓒什么样),然后跟随公孙瓒征战天下。

死心塌地

后来刘备跑的公孙瓒这里和赵云结识,前期的结识根本不可能是利益相关,完全就是靠着刘备自己的个人魅力。赵云非常喜欢刘备这个人,认为刘备这个人很仁义,就打算跟刘备干了,赵云便将自身的理想与抱负告知刘备。后来赵云因为家兄亡故,然后暂别公孙瓒回家为兄料理后事,走的时候说了一句“终不背德”,意思是不会背叛刘备。

之后刘备投靠袁绍的时候,当时公孙瓒已经败了,

赵云跑到邺城,刘备和赵云相遇,那天晚上刘备与赵云同床而睡,更加促进了感情,之后他们俩的感情就上升到很不一般的地步了,快速升温,加上之前的交情,好了,我赵云跟定你了。之后暗自派遣赵云招蓦来几百士兵,都成为刘备手下将士,而此事袁绍并不知情。刘备偷偷摸摸的招募士兵,已经开始有打算了,这个时候赵云才算开始给刘备打工了。

后来的长坂坡,更能体现赵云对刘备的感情,非常的死心塌地,侧面上也看出来刘备的为人处世确实很厉害,拉拢人心。

刘备待人如何

刘备也是知人善用,一直把赵云留着身边,大大小小的战役参加的也不少,刘备基本就是靠着关张马黄赵打天下。赵云的为人也是比较谦卑,感觉基本没做错什么事,很稳重,讲义气。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是赵云参与其中,功绩非凡。

刘备重用点体现:

(1)赵云跟随刘备平定江南,升任为偏将军,代替赵范担任桂阳太守。足以看出赵云前期的能力。

(2)赵云和诸葛亮张飞作为第二批部队入蜀。三人兵分三路,赵云定江阳、犍为。

(3)汉水之战,和曹操对战,赵云是主帅,形成拉锯战,不落下风,扭转了汉中刘备军与曹操军僵持不下的战局。

(4)攻打吴,成为江洲都督,为主力。

赵云死后也,贤良慈善为‘顺’,遵照法纪做好份内之事为‘平’,成功平定战乱为‘平’,所以应追谥赵云为‘顺平侯’,加官封侯。


独白L


陈寿《三国志-赵云传》记载,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部下。刘备曾和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老师,是同学关系,私教非常好,刘备把公孙瓒当大哥看待。

公孙瓒先发迹,为北平太守。当时,刘备仕途不顺,投靠公孙瓒。青州刺史田楷受到袁绍的攻击,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派刘备前去救援,并让赵云跟随刘备。从此,赵云就成了刘备的铁杆心腹!负责率领骑兵,并充当刘备的贴身侍卫长。

赵云对刘备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当阳长坂坡,刘备带着十几万百姓从襄阳向江陵撤退,途中,遭到曹操亲率的五千轻骑兵追杀,刘备被击溃,只带了诸葛亮等几十人逃跑,连甘夫人和阿斗都顾不上了。而赵云在乱兵之中找到了甘夫人母子,保护他们脱险。如果没有赵云,恐怕后主将不会是刘禅!

刘备称帝后,以赵云为中护军,也就是中央警备团团长!加军号征南将军,后升至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可见,刘备一生对待赵云相当不错!


caniforget999


三国时代也因为他特有的格局,出现了许多到现在人们还在敬仰的英雄,赵云就是其中一个,他的经历可以说非常丰富,他的英勇也成为人们称赞的一点。他的出场也非常让人惊奇,在公孙瓒与袁绍忙着争夺冀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令人为之惊叹的猛将,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赵云。赵云第一次见到公孙瓒的时候,说道,我原来是袁绍手下的人,但是没想到这个袁绍只想着自己的私利,根本不是为了挽救这个国家,一点也不想着忠于朝廷,所以我来投靠你。

但是在见了刘备之后又是另一种说法:曾经的公孙瓒人人都都称赞他为英雄,但是没想到他与袁绍同类之人。后来刘备与赵云分别,不忍相离。从先前袁绍手下的一位无名小卒,转而投向公孙瓒,但不久又心向刘备并最终归顺于刘备,那么赵云的态度为何在短时间内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也许是因为当初袁绍获得了韩馥的粮草接济之后,又忘恩负义想着去图谋冀州,这被认为是不义;其次,不以董卓为敌,反而趁乱扩大自己的势力,被认为是对汉朝的不忠;再者,赵云长期在袁绍军中,虽然武功和其他武将不相上下,但始终没有出头之日。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认为继续效忠袁绍已经毫无意义,于是转而投靠公孙瓒,但是不久公孙瓒与袁绍同时接到天子诏书,两下罢兵讲和,这等于是迫使公孙瓒承认了袁绍对冀州的合法地位,因而在失望之余,赵云认为公孙瓒与袁绍是一丘之貉,但此时再想想,其实公孙瓒也有难处呀,朝廷都已经承认了袁绍是冀州的合法主人,如果此时再出面反对的话,那就不是反对袁绍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成了朝廷的叛道,这个罪责公孙瓒自然是承受不起的,但赵云当时比较年轻,也许看不到这一深层次的道理。

那么为何赵云会对刘备一见如故呢?也许答案在于“忠”与“义”这两个字,刘备做事一向标榜以忠义为本,出道之时,协助朝廷平定黄巾军起义,成功后不计较官职的低微,参加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是继孙坚与曹操之后唯一与董卓交过手的人,况且还打败了吕布,但此后仍然屈居于个小小的平原县县令之职,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是对朝廷的忠。当公孙瓒与袁绍交战失利的时候,刘备又毅然出手相救,那是对朋友的义,忠义两全。

这自然是赵云所期望投靠的主公,自投靠刘备后,赵云始终尽忠尽义,毫无二心,一直到死为止。刘备自出道以来,始终以忠义自居,他也的确在身体力行,因而成为下属的表率,众所周知,其二弟关羽也以忠义而流芳百世,后来关羽无奈斩投曹操后不久又欲离去,张辽曾经问他:刘备与兄的交情和我与兄的交情比之如何?关羽正色道:我与文远仅为兄弟之情,但是我与刘备不仅是兄弟之情,还有君臣之礼。

当然,张飞对大哥的忠诚也是毫无二心的,甚至为了自己的大哥,不惜将丈八蛇矛刺向自己的二哥。虽然其中有着诸多的误会,但可以看出张飞对关羽只是兄弟情义,而对于大哥刘备不仅有兄弟之情,更有臣对君的忠,在他的心目中,刘备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关羽,而赵云的行为方式也是以忠义为基础,自然也希望找到这样一个主公,在各路诸侯中,刘备无疑是他最佳的选择。

从以后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赵云果然没有看错人,刘备的行事准则果然很符合他对主公的期盼,或许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觉得刘备为人太过虚情假意,只会用这些手段来留住人才,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处事方式是符合赵云的理念的,而且刘备站在大义的一面,他打的旗号一直是汉朝的后代,以正统的身份出现。在最终选择刘备成为主公后,赵云也一直尽心尽力,对刘备特别的忠心,也就有了后来不顾性命救刘备儿子的故事了。可以看出选择一个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主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然理念不合,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了,在这件事情上,赵云做了最好的选择。





阿辉看历史


人和人的交往,很多时候靠第一印象。赵云加入刘备集团也一样。

想当年公孙瓒以二万骑军打败三十万黄巾军后,信心大增,于是他决定挑战袁绍。可惜界桥一战,公孙瓒的霸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这时候闪耀三国的名将常山赵子龙出现了。我现在还记得我是在小学五年级在莫干山的楼里读到这段三国演义大致是这样,公孙瓒被文丑追击掉下马来,文丑挺枪便刺,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少年将军杀了出来,挡住文丑,大战五十回合,等公孙瓒的救兵赶来,文丑拔马而回。公孙瓒连忙询问少年将军来历,少年说,“某乃常山赵子龙也。本是袁绍下面的人,因为袁绍没有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来投将军。公孙瓒听了大喜。如果子龙真是这样出场的,那么他给公孙瓒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讚了又讚,这样的人才他总用上一用。事实上,子龙同志是这样出场的:界桥大战后,公孙瓒事业陷入低谷。这时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义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公孙瓒想听几句马屁话,安慰一下自己被袁绍摧毁的自尊心但赵云没有说出来,于是不管赵云多么相貌堂堂,始终也没受重用。不过此时有一双眼睛却因为小赵的到来而熠熠生辉,相见恨晚。后来公孙瓒派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赵云去和袁绍军打仗,取胜后公孙瓒升了刘备关羽张飞的官,独独不升此战的骑军统领赵云的官,赵云给公孙瓒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了怪。当然赵云也不含糊,既然你不是仁政,那偶也不奉陪了。几天后赵云借兄长去世,回家奔丧,离开了公孙瓒,再也没有回来,直到七年后,再次遇到已经投靠袁绍的刘备,遇到了七年前那双渴望的眼睛,当晚就同床而眠,从此结伴一生。

可见第一印象多么重要,又多么要命啊。因为第一印象公孙瓒失去了他职业生涯里可能是最出色的下属,因为第一印像刘备收获了三分天下的得力助手。所以第一印象坏的时候,请给人一个第二印象的机会,不但是给人也是给已。

不过赵云一生正直,不迎合不拍马,所以在大耳朵创业之时,对赵云还是可以的。但大耳朵称帝后要打孙权,赵云是坚定的反对者,因为子龙心中除了蜀国还是匡扶汉的正义,所以以为讨伐曹魏才正途,于是从此遇冷


南门江


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差点儿有一位民选帝王,叫做刘虞。当时,他在太行山以东地区深得民心、军心!赵云就是代表着石家庄人民投奔了刘虞,提议刘虞当皇帝的人,就是赵云他们家乡的最高军政主官袁绍。

赵云到了刘虞那里被安排在刘虞手下主管作战的将军公孙瓒的手下。因为刘虞当时是代表着仁政之主!在诸多问题上与公孙瓒产生矛盾,公元193年,刘虞被公孙瓒借刀杀害了。于是赵云就以兄丧为借口,离开了公孙瓒。

公孙瓒因为杀害刘虞而得罪了天下盼望施行仁政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袁绍代表东汉政府和东汉人民讨伐公孙瓒。于公元199年彻底击败公孙瓒,令其不得不自焚。赵云因为有碍于公孙瓒没死,不能背主!就苦等了7年,直到获悉公孙瓒自焚之后,才于公元200年在邺城参加了袁绍的部队。赵云没有背主!

当时的赵云也不知道他在袁绍的阵营里能遇见老朋友,这个老朋友曾经与赵云一起抵抗过袁绍。俩人见面格外亲密,就开始挖袁绍的墙角了,由于“老朋友”没有人手,赵云人缘又是出奇的好👍!于是,就以“老朋友”的官职左将军步曲为借口秘密招募了数百人,左将军的军事基础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左将军由于袁绍在与曹操的战争中失败,不得不投奔相对稳定的荆州刘表的麾下,继续与曹操作斗争。这支由赵云亲自缔造的军队在与曹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赢得刘表的敬重,又提供了四千人马。于是左将军的地位徒然提升,被荆州的有识之士视为可以抵抗曹操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些士人就纷纷向左将军投橄榄枝了,其中就有诸葛、徐庶、庞德公等名士。他们不但使左将军发展壮大,还为左将军的前途命运进行了宏伟的设计。这就使左将军有了战略目标,从此不再盲目碰壁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曹操南下进攻左将军的时候,长江中游地区爆发了举世罕见的流行病疫!并迅速的蔓延开来,使得本来就缺乏自身免疫力的北方部队,大面积死亡!北军多死者,严重的影响了曹操进军的计划,被迫撤出了疫情地区。

与此同时,左将军趁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三分之二的荆州归于他的势力。地盘、人员、谋士、武将:诸葛、庞统、刘封、马良、马谡、魏延、宗预、廖化、陈震、蒋琬、邓方、辅匡、廖立、冯习、张南、殷观等;黄忠、霍峻、习祯、伊籍、向朗、向宠、杨仪、刘巴、刘邕、赖恭、韩冉、张存、郝普、潘濬等等等等组成了足以与曹操、孙权分庭抗衡荆州集团。

但是,这个集团对左将军有一个致命的威胁!过于依赖这个集团势必让左将军,哦,此时左将军自己给自己封了个荆州牧。感到大权旁落?他当然不肖于只做傀儡!于是在内部就出现了矛盾,也可以说是内斗!由于左将军并没有真才实学,见识、智慧、学问等等内在的东西太少,根本就不可能与荆州集团势力的代表人物诸葛相提并论,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益州又送上门来了,左将军立即带领荆州的人马去接管益州,随即大范围的使用益州的士人,与荆州集团做对抗,无原则的打压荆州势力,造成其眼高手低、漏洞百出、执迷不悟,接二连三的错误,使得原本就非常原则的赵云在是非面前,坚持原则!不向错误妥协。

这就深深地刺痛了左将军!此时的左将军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人事任免权。就没有再对反对他的赵云给予提升。然而,赵云又是非常重要!他打仗离不开赵云,所以,每当出战,赵云虽然没有高官名位,却掌握着最重要的军权和指挥权!这就使得赵云在蜀汉集团的地位非常特殊,无论什么样的名位将军,只要是与赵云在一起打仗,那么,赵云始终都是军队的绝对领导!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夷陵之战。

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是赵云与左将军最后一次出战,结果是左将军全军覆没,是吗?都说是全军覆没,左将军仅以身免。如果左将军是全军覆没,那么赵云的两万多人是哪来的呢?有好事者统计,说左将军出战的人数有五万余人,包括赵云的部队了吗?如果包括了,那么一半对一半,赵云与左将军平起平坐;如果不包括,赵云的人马也是最后投入战斗的,也就是说左将军成了光杆司令了,赵云接替他指挥战斗,还不如平起平坐呢!

我的结论就是,左将军绝对对得起赵云!于公于私没有任何对不起赵云的地方,赵云是左将军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左将军能把老婆孩子统统交给赵云就可见一斑了。

赵云辜负了左将军对他的信任!!!在大是大非面前,赵云由于坚持原则,没有站对立场,让左将军非常失望😞。我还是那句话,如果赵云能够支持左将军讨伐孙权,很可能左将军就不会发动夷陵之战了。


公明淏


小郎君认为也许是因为当初袁绍获得了韩馥的粮草接济之后,又忘恩负义想着去图谋冀州,这被认为是不义;其次,不以董卓为敌,反而趁乱扩大自己的势力,被认为是对汉朝的不忠;再者,赵云长期在袁绍军中,虽然武功和其他武将不相上下,但始终没有出头之日。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认为继续效忠袁绍已经毫无意义,于是转而投靠公孙瓒,但是不久公孙瓒与袁绍同时接到天子诏书,两下罢兵讲和,这等于是迫使公孙瓒承认了袁绍对冀州的合法地位,因而在失望之余,赵云认为公孙瓒与袁绍是一丘之貉,但此时再想想,其实公孙瓒也有难处呀,朝廷都已经承认了袁绍是冀州的合法主人,如果此时再出面反对的话,那就不是反对袁绍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成了朝廷的叛道,这个罪责公孙瓒自然是承受不起的,但赵云当时比较年轻,也许看不到这一深层次的道理。

以后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赵云果然没有看错人,刘备的行事准则果然很符合他对主公的期盼,或许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觉得刘备为人太过虚情假意,只会用这些手段来留住人才,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处事方式是符合赵云的理念的,而且刘备站在大义的一面,他打的旗号一直是汉朝的后代,以正统的身份出现。在最终选择刘备成为主公后,赵云也一直尽心尽力,对刘备特别的忠心,也就有了后来不顾性命救刘备儿子的故事了。可以看出选择一个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主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然理念不合,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了,在这件事情上,赵云做了最好的选择。

但刘备对赵云,下郎君认为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出来

一:长坂坡救幼主,

是赵云此生最大的功劳,但同时也让刘备对赵云产生了怀疑。在《三国志》中,曾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当刘备听闻有人禀报,赵云投降了曹操后,刘备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用手戟——可投掷的兵器,狠狠掷向那人,道:“胡说!赵云不会背叛我的!”刘备的这个举动,可谓是过激了,可见当时刘备是何等狂躁、失态,幸亏不一刻赵云就回来了,那么刘备为何会出现如此狂躁、失态?

别忘了当时赵云的身份是刘备的卫队长,也何以说是保镖头子!参看典韦保护曹操,会很容易发现,赵云失职了!也许有人会说,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都乱套了,非常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如何算?况且身边还有张飞。但保镖是做什么的?越是非常情况,其作用就越突出和重要。可赵云却脱离最应该保护的刘备,虽救回了幼主刘禅和刘备的老婆,但是若是刘备不幸死于乱军呢?刘禅和甘夫人活着又有什么用?

二:截江救阿斗,

此事发生在刘备从东吴娶回来了孙夫人后,当时随孙夫人一起“嫁过来”的,还有许多伺候孙夫人的娘家人。可这些娘家人却是“纵横不法”,即,无法无天的同时,估计还有间谍的作用。让刘备很头大,所以用赵云掌管自己内室,整顿自己家务。这个职位大致是“警卫团的团长”。随后便发生了孙权派船来接孙夫人回东吴,而孙夫人却要抱着幼主刘禅上船要一起走——注意这里,截江救阿斗的地点,是发生在东吴派来的大船上!身为掌管内务的赵云,为何没在刘备家里,哪怕是路上截住孙夫人斗呢?显然只要不是在船上,赵云是完全能掌控的,也就根本不需要张飞前来!所以截江救阿斗的功劳,其实全是人家张飞的。

无论何种原因,都不能排除赵云再次失职的嫌疑,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若不是张飞前来,后果是不堪设想。


弘扬国粹小郎君


背景:赵云是个忠义之士,刘备和赵云初认识于公孙瓒阵营。当时已然互相惺惺相惜。只是没有捅破那层朦胧又高贵的关系。古人最重节操。不可能在公孙瓒阵营挖墙角,刘备于公孙瓒同一老师,卢植(破黄巾首要功臣,东汉末年最后一位名将)。

1.初时公孙瓒与袁绍因河北地域霸主地位争锋失利而死亡,河北霸主归袁绍所有。赵云从此无靠山在河北一带地域便没有了容身之地,四处漂泊,后辗转汝南地域一把亮银枪戳的周仓满身窟窿。占山为王。

2,几年后,刘备当时因为投奔袁绍与曹操争锋,也失败了直奔汝南,因为当时汝南是出了名的治安混乱地带,黄巾军残余众多。关羽也从曹操阵营护送嫂子来到了汝南一带地域,先碰见了无家可归的周仓,在周仓的指路下见到了赵云,从而后来找到了刘备。赵云这就遇见了明主,又想起自己跟刘备在公孙瓒阵营时的感情。从此死心塌地辅助刘备了。在最落魄的时候遇上了对的人便是如此吧。

3.刘备对赵云如何?从演义的角度来说,仅此于关张,更胜于关张。要知道,关羽张飞都不能时刻陪伴刘备左右。唯独赵云可形影不离。这从刘备去东吴只带赵云一人前往护卫,迎娶孙尚香就知道了,哪怕赵云直接痛斥刘备沉迷酒色,刘备都丝毫不怪罪他。可见感情之深。关羽张飞也视同赵云为第四兄弟。因为赵云是刘备最落魄时义务反顾跟随他的人之一。要知道当时刘备还是个啥都没有的落魄小人物罢了,还称不上诸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