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2020註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國人經歷了史上第一個閉門不出的春節 , 戰爭與和平共舞。此時看看那場人類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是如何開始的,還是有點啟發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將德國東部大片領土劃歸波蘭,同時也為另一場衝突埋下了種子。隨著經濟大蕭條的進一步加劇,潛藏在德國人民內心深處的復仇慾望被激發了出來。在許多德國人眼裡,阿道夫·希特勒及其領導的納粹黨才是他們唯一的真正的領導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希特勒懷著迷茫和痛苦的心情回到了慕尼黑,尋找能夠解釋德國失敗的原因。和許多從前線回來的士兵一樣,他認為他們這些前線的部隊是中了賣國賊從背後揮出的暗箭,這些賣國賊就是德國國內的社會民主黨派、共產主義者和猶太人,此外,反戰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也應當為德國的失敗受到譴責。但是,對希特勒及其追隨者來說,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布爾什維克人和猶太人,他們是一丘之貉,在1918年後期,德國陸軍和海軍中的許多共產主義者都深受猶太煽動家的蠱惑。在早期的演講中,希特勒經常指責猶太人是“十一月罪人”,這也暗合了布爾什維克人在俄國奪取政權的日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希特勒被德國陸軍僱傭,成為一名間諜。他的任務是掌握並彙報慕尼黑右翼國家主義黨派的情況。政治工人集團當時只是一個很小的黨派,後來改名為德國工人黨,於1919年1月召開了黨的第一次會議。同年晚些時候,希特勒加入了該黨。在一次黨的大變動中,希特勒一反其早期的晦暗,表現出了一個具有邪惡的魅力和催眠才能的政治家的本色。他很快就控制了這個曾經備受爭議的小社團,並將其轉變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即納粹黨)。此後10年,他利用該黨建立起了他的權力基地,並最終登上了德國獨裁者的寶座。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陷入混亂狀態,左翼和右翼政治派別街頭衝突不斷。當時,為了保衛德國東部邊界而組建的右翼自由團,也捲入了與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的街頭衝突。


1923年慕尼黑政變失敗後,納粹黨經歷了一段平靜期,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重新崛起。1930年,納粹黨在魏瑪共和國國民議會中佔據了100多個席位,並在中產階級及受經濟蕭條打擊嚴重的北方新教徒中間贏得了強有力的支持。1932年,經過兩場激烈而殘酷的選舉,納粹黨成了議會中最大的黨派,但

是並沒有佔據絕大多數。隨後,右翼聯盟邀請納粹分子進入政府,而希特勒則以其擔任總理職位作為條件。政治家們自信能夠控制這位納粹領導人,並最終接受了希特勒的條件。就這樣,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


1933年2月,在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後的第三天,他召集了一次由納粹黨官員和德國武裝部隊高級官員參加的大型集會,發表了關於在東部,至少到烏拉爾地區實行“絕對德國化”的必要性的演講。2月27日的“國會縱火案”(納粹黨指責是共產主義革命者所為)為希特勒提供了藉口,他下令在德國暫停一切的公民自由。到3月底,所謂的《授權法案》為希特勒提供了更大的獨裁權力。


德國武裝部隊原本是可以阻止希特勒上臺的。事實上,在魏瑪共和國極其短暫的生涯中,軍隊往往能夠左右政府的一切政策走向,甚至決定其內閣人員的組成。即使是在1933年後,軍隊仍然可以在戰爭爆發前夕解除希特勒的權力,如果他們意識到戰爭會遭到失敗,發動一次軍事政變可以使高度集權的納粹政權在半日內終結。根據戰後對德國軍官團成員所作的大量的審訊記錄,他們認為僅僅是因為希特勒的無知行為才使德國戰敗,若非如此德國至少也可與西方保持和平。既然這樣,那些將軍們為什麼不殺掉希特勒?事實情況是,希特勒及其納粹黨,無論令這些普魯士軍官團多麼憎惡,卻提供了他們希望得到的東西。


如果希特勒企圖以另一種革命的形式奪取政權(實際上,納粹黨嗜殺成性的私家軍隊——衝鋒隊——在1932年一直敦促他這樣幹),毫無疑問,德國陸軍會毫不留情地將納粹黨的褐衫隊員擊斃,甚至包括他們的元首。然而,希特勒的權力卻是通過憲法程序獲得的。陸軍最高司令部對希特勒這位前陸軍下士極為藐視,對於衝鋒隊的敵意甚深,但大多數將軍們卻容忍了納粹運動所宣稱的目標,不願採取街頭暴力行動。希特勒後來宣稱,1933年2月他對軍官團發表的演講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演說”。雖然他們默不作聲,但顯然對他充滿熱情的演說缺乏耐心。即使如此,希特勒的演講仍然打動了軍官團,他們聽到了希望聽到的東西。希特勒外交政策的要點就是對1918年德國的失敗進行報復,國內計劃的重點則是確保公共秩序和推行大規模重整軍備計劃。軍官團沒有對這些計劃提出反對意見,他們遭受《凡爾賽條約》的壓制已經太久了。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是一項由協約國設計的旨在削弱戰後德國的條約。法國堅持要求的戰爭賠償,使德國遭受了沉重打擊。條約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以致其武裝力量甚至無法保證邊界的完整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部歐洲發生了巨大變化。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新興國家,德國東部的大片土地被劃歸波蘭。


由於條約是在不準德國參加談判的情況下籤訂的,被德國民眾認為是“強制性和平”,因而遭到廣泛的反對。條約中一些嚴苛的條款使得反民主力量在德國有了立足之地,他們之中就包括後來成為納粹黨的一個右翼小團體。


德國一向以擁有強大軍隊而自豪,《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該條約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僅允許擁有少量陳舊的戰艦,人員不得超過15000人;禁止發展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禁止生產和採購坦克和飛機之類的重型武器。


從一開始,魏瑪共和國就在設法逃避部分極為苛刻的條款,並且取得了較小的成功。為此,法國在1923年強行佔領了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魏瑪政府雖然自認為是社會主義,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執行秘密擴軍政策。即使限制在10萬人,戰後的德國國防軍仍然是一支不可輕視的軍事力量。所有的德國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他們構成了後來德國正規軍的核心力量。德國國防軍主要由前帝國陸軍和海軍士兵組成,從本質上講對於共和國政權有著深深的敵意。希特勒曾公開要求得到軍隊的支持。取得總理職位後僅3天,希特勒就向國防軍將軍們闡述了自己重新武裝德國的計劃(當然,這些計劃在兩年之內是不會對外宣佈的)。不過,在這些計劃付諸實施之前,他首先要做的是設法消除納粹黨衝鋒隊與陸軍之間的緊張關係,納粹衝鋒隊是將納粹黨人送上權力巔峰的衛隊,而德國陸軍將是希特勒主宰歐洲的工具。希特勒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誰對他未來的計劃更加重要,他看得非常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 1929年,納粹衝鋒隊的隊員們正在柏林大街上游行。走在隊伍前面的就是著名的納粹分子霍斯特·威塞爾,後來死於一次爭鬥中。威塞爾創作了一首歌曲,名字叫做《納粹至上》(Horst-Wessel Leid,也譯為《霍斯特·威塞爾之歌》或《前進歌》),這首歌后來成了納粹黨的黨歌。


1934年6月,希特勒決定對恩斯特·羅姆採取行動。羅姆是衝鋒隊的領袖,也是希特勒在納粹黨領導層的主要競爭對手。羅姆要求解散陸軍,並將其吸收到衝鋒隊之中,這一要求冒犯了陸軍的將軍們。此外,衝鋒隊還激怒了另外兩個希特勒需要的組織:衝鋒隊採取的激進政策得罪了希特勒的保守派支持者;羅姆實力的日益增強令其納粹黨內的競爭對手,如戈林、戈培爾、希萊姆等人,感到惶恐不安。


1934年6月30日夜,希特勒向蓋世太保和黨衛隊下達了清洗令,這些部隊一直由陸軍提供武器和後勤支援。從羅姆開始,黨衛隊分隊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逮捕或謀殺衝鋒隊領袖,羅姆是由希特勒親自帶領黨衛隊保鏢逮捕的。許多私人之間的恩怨也在這次清洗中得到了解決。死於這次清洗的人數高達1000餘人,其中,70~80位的衝鋒隊高級指揮官被處死或“因拒捕而被槍斃”。


1934年8月,興登堡總統逝世後,希特勒宣佈自己擔任德國總理兼元首。他下令組建德國空軍(這是《凡爾賽條約》明文禁止的),快速擴充德國陸軍和海軍——這是希特勒賴以實現其野心的工具。此前,德國於1933年10月退出了國際聯盟和裁軍會議。1934年年初,德國陸軍接到命令,要求將兵力秘密擴充到30萬人,即當時的3倍。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 阿道夫·希特勒身穿納粹衝鋒隊的褐色制服,在紐倫堡對他的信徒們發表講話。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希特勒離不開褐衫隊員們的支持,但是,在他出任德國總理之後,褐衫隊員卻成了他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1935年3月,希特勒的野心日益公開化。他指示戈林對外宣稱德國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重新實施徵兵制度。和平時期,德國陸軍將由12個軍36個師組成:這是一支大約50萬人的力量。大規模擴充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由克虜伯等軍火公司負責提供。20世紀20年代以來,克虜伯公司一直秘密執行德國的武器研究與發展計劃,並從1933年開始進行現代化裝甲車輛和大炮的設計工作。


在陸軍快速成長的同時,現代化飛機的研發也在同步進行。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與其潛在對手相比,擁有了或技術上、或數量上的優勢。另外,由於德國骨幹飛行員都有過參加西班牙內戰的實戰經驗,因此,德國空軍在戰術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只有德國海軍的發展較慢:其武器重建計劃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顯出成果。針對德國的擴軍行動,英國、法國及國際聯盟均表示抗議,但也僅此而已。希特勒向英國保證將限制海軍的擴展,從而打消了英國的疑慮。


1935年6月,英德簽訂海軍協議。根據該協議,德國海軍將不得超過英國海軍總噸位的35%,而更為重要的是,英國允許德國的潛艇噸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相一致——對於一個在1917—1918年曾遭受大規模潛艇戰襲擊的國家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古怪的協議。然而,德國從未打算受制於這樣一個協議:他們已經在建造兩艘26000噸級的巡洋戰艦,並計劃在1940年年初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作戰艦隊。


希特勒從重整軍備計劃中獲益良多,但他並未公開啟動它。由於坦克、毒氣、飛機及U型潛艇這些進攻性武器受到禁止,德軍對這類武器的訓練不得不秘密進行。20世紀20年代,德國與蘇聯達成秘密協議。根據協議,德國軍官與蘇聯紅軍進行了聯合訓練。


1927年年初,監視《凡爾賽條約》執行情況的盟國控制委員會撤離德國。幾乎同時,魏瑪政府就加強了在德國境內進行新武器設計試驗以及部隊訓練的工作。部隊訓練以及人員擴充一切進展順利,但是希特勒知道,他的海軍艦隊、陸軍師以及空軍飛行中隊需要武器。這些武器得由德國的工業心臟——薩爾和萊茵蘭地區來提供,而這兩個地區自從1918年以來一直被盟國軍隊佔領,直到之前不久才撤離,但仍為非軍事區,且根據條約不受德國控制。


1935年1月,希特勒通過一次公民投票行動收回了對薩爾的控制權。在這次有預謀的公投中,他贏得了勝利。作為既成事實,他向世界宣佈德國恢復對薩爾的控制,對此各國都沒有太多的興趣和懷疑。下一步,1936年3月,希特勒懷著惶恐之心試探性地向萊茵蘭地區派出軍隊。對這一入侵行動,英國和法國沒有作出任何反應,英法給出的逃避責任的合理化解釋是“他畢竟只是在自己的後花園中散步而已”。如果說希特勒的野心是使世界後來陷入衝突的主要原因,那麼其他歐洲領導人的膽小怕事和目光短淺則是主要的推動因素。


重佔萊茵蘭地區兩個月後,西班牙內戰爆發。西班牙反對派領導人佛朗哥將軍與墨索里尼、希特勒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得到了德意兩國從武器、“建議”到派兵等多方面的支持。


西班牙可以說是進行新軍事技術試驗和訓練年輕軍官的理想戰場。意大利向西班牙派出了總計2萬人的軍隊及一支2.7萬人的“志願民兵”;德國派出了一支6000人的“兀鷹”軍團,其裝備包括現代化的飛機、坦克、運輸及通信設備。用赫爾曼·戈林的話講,德國發現西班牙是“一個使我們有機會以實彈形式檢驗我們的軍事裝備是否盡如人意的地方”。德國對“兀鷹”軍團的飛行員和部隊實行定期輪換,以便使快速擴充的德國軍隊中有儘可能多的士兵得到實戰訓練的機會。


西方列強沒有捲入西班牙內戰,對德國和意大利出兵參與這場流血衝突也採取了明顯的容忍態度。這使希特勒確信,英國、法國和美國是軟弱的。為此,他得出了一個正確結論,他完全可以推行富於侵略性和擴張性的外交政策,其他歐洲強國除了反對和抱怨之外,不會採取其他行動。就這樣,德國的重整軍備行動和希特勒的侵略性言論慢慢地開始通過英法政府這一關。


1937年,法國和英國不得不開始採取一些行動。法國同意擴建旨在防範德國侵略的馬其諾防線,並開始付諸實施。英國議會通過了《空襲授權法案》,但其他一些更為嚴厲的戰爭準備措施卻被繼任的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廢除了。張伯倫畢生的抱負就是使自己作為一個使歐洲免遭戰爭劫難的人物而名垂青史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的軍隊越過奧地利邊境,進入維也納,途中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第二天,希特勒親自飛抵維也納,宣佈德奧合併——奧地利和德國重新合併組成大德意志帝國。在德國總參謀部看來,這次行動是一次在公路上進行大規模兵力調動的演習,雖然進展並不順利,但在這次不流血的接管行動中,德軍學到了非常有價值的後勤經驗,這些經驗在18個月後將被應用到實戰中去。


接下來,希特勒的目光開始轉向捷克斯洛伐克。在蘇臺德地區,即與德國和奧地利接壤的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邊境地區,居住著300萬日耳曼人。波希米亞地區是通過奧地利與協約國之間簽訂的《聖-日耳曼-昂萊條約》劃給捷克斯洛伐克的,該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在比爾森市建有幾家大型軍工廠。當地的納粹運動,即由康拉德·亨萊恩創立的蘇臺德日耳曼人祖國陣線,一直在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壓力,試圖將蘇臺德地區併入德國。1933年,規模達9500多人的SdP黨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取締,結果卻是火上澆油,適得其反。1934年,亨萊恩舉行了第一次大型集會,黨徒達2萬人;到1938年,黨徒驟升至130萬人。


1938年5月30日,希特勒放棄了1937年11月向英國作出的承諾,秘密下令動員德國國防軍,準備摧毀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於當年2月已經擁有了德國最高的軍事指揮權,國防軍已經在其牢牢掌握之下。

整個夏季,希特勒一直在靜觀來往於倫敦、巴黎和布拉格之間的外交斡旋活動。他的耐心終於得到了報償。9月15日,張伯倫飛到德國,試圖親自勸說希特勒放棄針對中歐唯一的民主政權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脅。9月22日,張伯倫與希特勒回到巴特戈德斯貝格,就歐洲面臨的困境進行了進一步會談。9月30日,張伯倫、達拉第、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慕尼黑達成協議,一致決定把講德語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意志帝國,滿足希特勒所謂的“最後的領土擴張要求”。張伯倫隨後返回英國,向人們揮舞著協議並宣稱,“我相信我們這個時代是和平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 1838年,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乘專機從慕尼黑返回倫敦,帶回了與希特勒達成的德國不再繼續擴張的協定。然而,張伯倫一心締造“我們時代的和平”的希望將徹底落空,因為希特勒根本就無意遵守任何此類的協議。


然而,到1939年3月中旬,這位英國首相卻開始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德國軍隊從蘇臺德地區出發,首先攻佔了布拉格,隨後是整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希特勒在離開柏林前往布拉格享受勝利果實時,宣佈“捷克斯洛伐克已不復存在”,而此時的張伯倫則在悲痛地抱怨希特勒的言而無信。很明顯,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波蘭。整個5月份,關於波蘭的外交遊戲一直在進行著。


德國和意大利宣佈簽訂《鋼鐵盟約》。8月份,在溫斯頓·丘吉爾的推動下,英國派出代表團前往莫斯科,探索與蘇聯結成軍事同盟的可能性。蘇聯是唯一可能擁有可與希特勒相匹敵的大規模陸軍的國家。然而,就在英國代表團還沒有離開蘇聯的時候,蘇德宣佈簽訂了令世界震驚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一個帶有秘密條款的條約,這些秘密條款不久便公佈於眾了。作為回應,張伯倫宣佈了英國確保波蘭獨立的承諾。


8月31日,希特勒下令入侵波蘭。1939年9月1日清晨4時45分,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和戰鬥機飛越波蘭邊境,開始對波蘭的機場及飛機、公路及鐵路樞紐、預備部隊集結地以及其他任何經情報或觀察顯示可能充當軍事指揮所的設施展開了系統轟炸。第一次“閃電戰”開始了


次日,英國和法國要求德國立即從波蘭領土撤軍,併發出了最後通牒,但德國並不理睬。

1939年9月3日,星期日,上午11時,張伯倫宣佈,英國向德國宣戰。


(全文改編、摘錄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


END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第三帝國的興亡》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一部全新的納粹德國興亡史

一本地圖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


本書是一部以納粹德國的興起和滅亡為主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戰役全史。全書配以近百張四色高清的軍事形勢和戰場態勢地圖,附以珍貴歷史照片,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納粹軍隊征服歐洲和北非的過程,也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轉化,從北非決戰,大西洋海戰,盟軍進攻意大利,蘇軍反攻,直至納粹德國的滅亡,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曲折艱難而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