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悲劇的根源是中國式家庭千古的教育問題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和琴姐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與好友菜頭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卻帶著身孕來家裡。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

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鉅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阿豪死去了,阿和從輔育院出來,生活依然在進行下去……

《陽光普照》這部電影用了極小的成本,斬獲了金馬獎的一系列獎盃。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部小成本電影受到了那麼多人的喜愛。今天,我將從劇情反轉和鏡頭語言來分析這部電影的魅力之處。而在文章的最後兩部分,我會來分析這個家庭悲劇的根源和闡述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陽光普照》:悲劇的根源是中國式家庭千古的教育問題


01、明暗的對比告訴了我們“陽光普照”的真實含義;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教育的本質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陽光普照》。可是,在影片中,我們所能見到的都是烏雲密佈。那麼,為什麼叫《陽光普照》呢?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這部電影名字的含義:

首先,在海報上的明暗交錯,就已經暗示了我們陽光並不總是普照的

在海報上,阿文一家四口人站在一堵牆的前面。每個人都微笑著,而背景,是一大片的陰影。而在陽光的照射下,海報雖然略為陰暗,但卻依然有著一些的陽光。這也給本就陰暗的海報,增添了一些亮色。

在我看來,或許這就是想給我們一個啟示吧。每個人都不是絕對的光明或者是絕對的黑暗。如同阿豪,表面上是一個陽光少年,可是內心裡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憂鬱和黑暗。也如同阿和,曾經是壞孩子的他,卻走上了一條好男人的道路。

不僅如此,生活也並不總是陽光普照的。每個人的生活裡,總是有著無數的無奈和困難。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可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縱然有著那麼多的困苦,我們依舊還是要繼續生活。或許,這就是陽光普照的真實含義。

其次,司馬光砸缸的畫面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還記得,影片裡阿豪自己講述了一個改變的《司馬光砸缸》。而電影,也兩次出現了司馬光砸缸的情況。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代表著阿豪內心的痛苦,和人的兩面性。

先說司馬光砸缸的第一層含義:司馬光是個神童,因此他要努力維繫著自己的人設。從小,司馬光就天資聰穎。而他也揹負著家庭的期望。可是,沒有人會問,司馬光到底學習的累不累,大家關注的一直是他的成就。

而司馬光,就是阿豪。

正如阿豪在電影裡所說,所有的人都可以有陰暗面,唯獨他不可以。因為他和司馬光一樣,肩負著所有人的希望。阿豪是個三好學生,他不能不陽光,不能不優秀。可是,過多的期待,卻也造成了莫大的壓力。

總結說來,其實這是一個教育問題。為什麼好的孩子不可以有失敗,為什麼孩子要按照大人的意願來發展。我認為,這些思想其實都是荒謬的。我們不應該成為被期待的自己,更應該的是成為想成為的自己,不是嗎?生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註定自己會活得太過的勞累,這種壓力過大的話,很容易像阿豪一樣選擇逃離。


《陽光普照》:悲劇的根源是中國式家庭千古的教育問題


02、情節的三次反轉為影片增加了可看性,而這三次的遞進式反轉也揭示了什麼是中國父親的愛

一部影片的情節設置有兩種:一種是平淡如水的節奏,如同《小森林》,在平緩的節奏裡體驗影片的美好;另一種則是通過情節反轉的模式,為影片增加亮點,以及讓觀眾對接下來的情節抱有更多的期待。那麼,《陽光普照》的三次反轉,除了為影片增加亮點,也從側面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中國式的家庭和中國式的愛。


《陽光普照》:悲劇的根源是中國式家庭千古的教育問題


1、情節的第一次反轉:阿和是幫兇,可是父親卻想讓他進輔育院

影片一開始,阿和和菜頭闖進了一個飯館,而菜頭激動之下做出了不可饒恕的事情。而影片接下來的情節,就是阿和被法庭的人帶去問話,並以此來對這件事情做出處理。

正常情況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坐牢。也因此,在臺灣的法庭上,父母可以為孩子爭取最後的機會。原本,我們以為阿和的父母也會為他爭取機會,可是令人吃驚的是,阿和的父親竟然巴不得他進去輔育院,最好一輩子都在哪裡。

影片看到這裡,我們似乎瞭解了一些東西。這個家庭雖然表面上是和諧的,可是內裡,卻總有那麼一些不和諧的因素。而在這些不和諧的因素裡,我們知道阿和代表的是“黑暗”,而“黑暗”註定是被父母所放棄的。

2、三好少年阿豪的死亡

故事情節隨著阿和去輔育院而繼續發展。理所應當的,代表著“光明”的阿豪,自然成為了父母關注的對象。從小,阿豪就如同別人家的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是優秀,也因此,父親總會驕傲的說:“我只有一個兒子。”

可是,沒有人知道,陽光少年阿豪有著多少的壓力。他害怕他承擔不了這麼多的壓力,他害怕他做不到那麼好。於是,完美無瑕的他,終於在一個夜裡,選擇從樓下跳了下去。

很有意思的是,在阿豪選擇自盡前,他還把房間整理的乾乾淨淨,怕給父母添麻煩。而我們原以為,在阿和進輔育院後,生活會“陽光普照”,可是阿豪的死,卻讓這個家庭再一次的烏雲密佈。

我們曾以為,優秀的人並不會犯下這些傻事。可是,正如阿豪所說的,優秀的人只能一直優秀,陽光的人只能一直陽光。而阿豪的死亡,雖然是一個反轉,但是也是可以預料的。

3、父親為了阿和選擇犯下錯事

隨著阿豪的離世,日子繼續過下去。而阿和沒多久也放了出來。出來後的阿和選擇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他再也不和狐朋狗友一起做壞事了,他開始學會承擔家庭的責任,生活也漸漸變好了。

可是,幾年前菜頭因為幫阿和才做下了錯事。憤怒的菜頭幾次三番的找到了阿和,想逼著阿和去幫他幹壞事。阿和不願意,菜頭就一直勒索他。我們原本以為,陽光的阿和要再次被黑暗吞噬的時候,菜頭卻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而在電影的結尾,我們才知道,菜頭莫名其妙的失蹤,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父親為了幫助阿和,選擇讓菜頭失蹤。而看似沉默,又百般嫌棄阿和的父親,其實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

我認為,其實每個父親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從影片來看,父親嫌棄阿和,到最後父親願意為了孩子犯下錯誤,其實就是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父親的愛,永遠是默默無聞的。而我們常常忽略了這種愛。

總結說來,影片中的三次反轉,其實只是想告訴我們,中國式的愛,並不是熱情奔放,讓人容易理解的。而是,在我們所注意不到的地方,如大山般的存在,給了我們一個庇護的港灣。


《陽光普照》:悲劇的根源是中國式家庭千古的教育問題


03、這個家庭悲劇的根源是什麼?

在影片裡,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一直以來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苦難。那麼,這些苦難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家庭有那麼多的不如意?在我看來,這個家庭的苦難的根源大概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的影響,整個家庭一直處於一種男尊女卑的環境

先說家庭環境。在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家庭是處於一種“父權社會”的模式。父親,是家裡的天。而母親,不管再怎麼抗議,也不能阻擋父親的決定。如同,母親萬般不願阿和進輔育院,但是因為父親的不喜,阿和最終還是進去了。

其實,這個家庭模式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傳統的儒家文化裡,父親是家裡的掌權者。而女性一般是附屬於男性的。可是現在隨著女性社會的提升,一般來說,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

但是,有趣的是,在這個家庭裡,爸爸永遠是一個決策者。爸爸說的話就是天理。也因此,不管怎麼樣,即使爸爸說的是錯的。家裡的其他所有人都要遵守爸爸的話,這個或許就是家庭悲劇的根源之一。

其次,是父親的偏心讓阿和墮落,讓阿豪死亡

父親的偏心一直是公認的。以前,當別人問起他有幾個兒子的時候,他一直說一個。因為,在他心裡,阿豪才是他的兒子。而墮落的阿和,則被父親“放棄”了,因為他做不到讓他驕傲。

可是,到底是因為父親的偏心導致阿和的墮落還是因為阿和的墮落讓父親偏心呢?在我看來,應該是第一種。如果父母長期關注一個孩子,而忽視另一個孩子,那麼被忽視的那個總是會因為吸引父母注意力而做出一些壞事,如同阿和。而長期受到關注的孩子,卻因為父母的關注,選擇逃離,如同阿豪。

最後,因為父親的權威性,父子三人永遠不能好好的溝通

看完電影,有的人從討厭父親,到喜歡父親,並把父親稱之為中國式的愛和中國式的父親。可是,我卻很想問,如果父親和孩子好好溝通,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我們都知道,父親是愛著兒子的。可是父親和兩個兒子,卻從來沒有溝通過。父親以為,送大兒子本子就是代表著他對大兒子的希望,可是阿豪看見了,則是想逃避。

我認為,父子的溝通問題才是造成這個悲劇的最根本原因。因為,溝通,是瞭解另外一個人的最基本橋樑。而電影中的父親,卻因為那“沉默”的愛,造成了那麼多的誤會。如果,三個人能坐下來好好聊聊,會不會沒有那麼多的事情發生呢?


《陽光普照》:悲劇的根源是中國式家庭千古的教育問題


04、身為家長,我們要如何對待孩子

看完電影,有的人會感嘆父親沉默的愛,有的人會感嘆這家人的悲慘遭遇。可是,不管我們感嘆什麼,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從這一家人的經歷,我們可以知道要如何對待孩子?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

我想,這句話,每個父母都懂。可是,真的做到的卻沒有多少個。有許多二胎家庭,在生老二之前,都會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做到公平的對待兩個孩子。可是,真的可能嗎?

因為老二比較小,所以,受委屈的總是老大。明明有些時候,是老二做錯了,我們卻說,這是你弟弟/妹妹,你要讓著他。但是,在我看來,這句話並不會對兩個孩子有什麼好處。長久下去,老大討厭老二,而老二則會被我們驕縱。

因此,在學會平等的對待兩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再考慮是否要生二胎比較好。

2、先學做人,再說成績

不可否認,在中國,學習成績在我們的成長領域裡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而父母們因為孩子的學習,每個月大半的工資都送給了各種補習班。這隻為讓孩子考一個好學校。

但是,考了好學校就意味著是一個成功的人嗎?在我看來,不是的。對孩子來說,真正成功的教育是教他們學會做人,擁有善良的品德。這,才是每個人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3、多和孩子溝通

許多中國家庭似乎都有一個毛病:我是父親/母親,你就要聽我的話。或者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而在說完這句話後,其實我們要求的是,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意志。

可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每個孩子都會有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困惑,自己的夢想。因此,學會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多尊重他們,多和他們溝通。


《陽光普照》:悲劇的根源是中國式家庭千古的教育問題


結語:

《陽光普照》這部電影,雖然總體比較陰鬱,但仍然給人帶來一絲希望。每個人的生活裡,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順心,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勇敢跨過一個又一個的坎,充滿希望的往前走。

而這部電影的悲劇,也讓我們反思自己: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而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我們應該要學會尊重自己的孩子,多和孩子溝通。這,或許才是教育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