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奇葩說裡陳銘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式家庭的親情,就是父母和孩子,不斷地相互虧欠。

在很多父母眼中,愛是需要等價交換的,包括對孩子。對於很多父母而言,我給了你生命,給了你愛,給了一切我能給你的東西,你就應該甚至必須順從我,聽我的話。他們愛孩子,卻忽視了孩子的真實內心。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而電影《陽光普照》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平凡的四口之家,小兒子叛逆,不聽話,成了父母眼中那個壞孩子,得不到父親的認可;而大兒子則自小乖巧懂事,品學兼優,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卻在電影未過半的時候,做出了驚人舉動——墜樓輕生。這讓周圍的人都驚呆了,父母更是不可置信。為什麼如此陽光開朗的大兒子會選擇結束自己的年輕的生命?殊不知,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表面完美無缺,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你是爸媽唯一的孩子”

“我養了你20年”

“你是我們全家的希望”

相信阿豪父親說過的這些話,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耳熟能詳了。在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眼中,愛是強行 的,而作為孩子很多時候只能被迫接受。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電影中,阿豪就是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壓力下,因為弟弟不懂事,家人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父親更是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他,卻從未關心過他內心真實想法。一味地給予,卻從未問過對方是否需要。而電影中的阿豪在父親這種日益沉重的偏愛下,如父母所願,成為了一個品學兼優的懂事陽光大男孩,在他們那個陰雲密佈的家中,以一己之力拼命發光發熱。在別人眼中,他是耀眼熾熱的太陽,而實際上,他知道,自己只是一支早晚會燃盡的蠟燭而已。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善良溫暖如他,一直照顧著身邊的人,卻從未想過照顧自己,只能一點點地迷失了自我。

他曾講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後,水缸里根本就沒有水流出來,只有一個坐在陰暗處的小男孩,孤獨地看著缸外,這個人就是司馬光自己,也是阿豪。

在生活中習慣了偽裝的他,只能在陰暗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弟弟阿和所說:阿豪是一個很好的人,什麼事都替大家著想,但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他心裡面在想什麼。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面,一面在陽光中示人,一面在陰暗處躲藏起來。但是阿豪卻沒有,他的人生只能允許有陽光。因為他是全家人的希望,是別人眼中陽光開朗的標杆。

可是,人這一生啊,哪能一直明媚如陽光?再開朗的人,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總會有需要宣洩的時候,而阿豪卻被剝奪了這個權利。

他只能在自己孤獨無助的人生裡偽裝成一縷明亮的陽光,實則自己只是一支閃著微弱的光的蠟燭而已。所以在燃盡自己的最後一絲光之後,疲憊不堪的他再也無力拯救任何人了,只能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也許對於阿豪來說,也許就是一場屬於他自己的自我救贖。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樣子,我不配擁有你們的愛”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段話:

我喜歡梨,可是你卻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自己都被你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

在一段親子關係中,這種自我感動式的付出屢見不鮮。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曾經的熱播劇《小歡喜》中,英子就是一個如阿豪一般的孩子,都被寄予了厚望,都被迫承受著父母過度的愛與控制。

英子在想要跳河的時候,對著深愛自己的媽媽喊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我就是想要逃離你,我知道你對我很好,是我想太多,我配不上你給我的愛。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是啊,作為旁觀者,我們看到宋倩對女兒的愛確實是太過沉重了,絲毫不給英子喘息的空間。

而宋倩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她自問對孩子掏心掏肺,把自己認為最好最適合的東西全都給了女兒,可是怎麼也想不通,為何一直以來乖巧懂事的女兒會選擇輕生來逃離自己。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都說故事源於生活。宋倩與現實中很多父母一樣,總是打著愛孩子、疼孩子的旗號去控制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剝奪了孩子的空間與自由。過強的保護欲與佔有慾,讓孩子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犯人,沒有自由的同時,還被扼殺了夢想。這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

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只是很多時候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愛。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初為人母的時候,我們總想著要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卻忽略了在孩子眼中最好的到底是什麼。我們怕他們會走錯路、會受傷,所以想一直把他們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不自覺。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過度的愛與控制很多時候並不能讓孩子長成我們所希望的樣子,反而會適得其反沒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同時,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

從小在父母被壓抑著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 習慣性的揣摩:自幼學會過度的擦眼觀色,迎合別人的喜好。
  • 自己的喜怒哀樂被別人左右:長久壓抑真實的自我,要說一句話之前反覆斟酌,生怕說錯話或者說出別人不愛聽的話。
  • 緊閉心門,不敢與任何人分享真實的自我,看到別人板起臉就緊張,看到別人不高興就本能地想要道歉。
  • 不懂拒絕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這樣善於“偽裝”的孩子,也許在父母眼中確實是乖巧懂事、陽光好脾氣,但實際上,他們孤獨壓抑,在他們的心裡想的全是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心情,總是小心翼翼,不敢表達自己,甚至習以為常,久而久之,連他們自己都忘了還有一個“自我”的存在。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陽光普照》:你眼中那個明亮溫暖的好孩子,可能內心已陰霾遍佈


結語:

《解憂雜貨鋪》一書中寫道:人的心聲是不能無視的。而作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我們理應學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試著理解孩子,學會放手,給他們自由的空間。

愛不用太滿,足夠、合適就好,讓孩子做一個真正樂觀開朗的人,敢於表達自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刻意取悅與討好,有自我意識和獨立思想的同時又不唯我獨尊。


我是花和禾,全職二胎媽媽,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一同成長。如果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