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悲剧的根源是中国式家庭千古的教育问题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和琴姐育有两个儿子,叛逆的小儿子阿和与好友菜头砍伤人进了少年辅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却带著身孕来家里。琴姐不顾阿文反对,将小玉留下来照顾。

此时,被砍伤者家属也来找阿文求取巨额赔偿,阿文受不了总是带来麻烦的小儿子,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资优生大儿子阿豪身上,却不知道温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著不为人知的秘密,最后阿豪死去了,阿和从辅育院出来,生活依然在进行下去……

《阳光普照》这部电影用了极小的成本,斩获了金马奖的一系列奖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小成本电影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喜爱。今天,我将从剧情反转和镜头语言来分析这部电影的魅力之处。而在文章的最后两部分,我会来分析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和阐述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


《阳光普照》:悲剧的根源是中国式家庭千古的教育问题


01、明暗的对比告诉了我们“阳光普照”的真实含义;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本质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阳光普照》。可是,在影片中,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是乌云密布。那么,为什么叫《阳光普照》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名字的含义:

首先,在海报上的明暗交错,就已经暗示了我们阳光并不总是普照的

在海报上,阿文一家四口人站在一堵墙的前面。每个人都微笑着,而背景,是一大片的阴影。而在阳光的照射下,海报虽然略为阴暗,但却依然有着一些的阳光。这也给本就阴暗的海报,增添了一些亮色。

在我看来,或许这就是想给我们一个启示吧。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的光明或者是绝对的黑暗。如同阿豪,表面上是一个阳光少年,可是内心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忧郁和黑暗。也如同阿和,曾经是坏孩子的他,却走上了一条好男人的道路。

不仅如此,生活也并不总是阳光普照的。每个人的生活里,总是有着无数的无奈和困难。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可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纵然有着那么多的困苦,我们依旧还是要继续生活。或许,这就是阳光普照的真实含义。

其次,司马光砸缸的画面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还记得,影片里阿豪自己讲述了一个改变的《司马光砸缸》。而电影,也两次出现了司马光砸缸的情况。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代表着阿豪内心的痛苦,和人的两面性。

先说司马光砸缸的第一层含义:司马光是个神童,因此他要努力维系着自己的人设。从小,司马光就天资聪颖。而他也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可是,没有人会问,司马光到底学习的累不累,大家关注的一直是他的成就。

而司马光,就是阿豪。

正如阿豪在电影里所说,所有的人都可以有阴暗面,唯独他不可以。因为他和司马光一样,肩负着所有人的希望。阿豪是个三好学生,他不能不阳光,不能不优秀。可是,过多的期待,却也造成了莫大的压力。

总结说来,其实这是一个教育问题。为什么好的孩子不可以有失败,为什么孩子要按照大人的意愿来发展。我认为,这些思想其实都是荒谬的。我们不应该成为被期待的自己,更应该的是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不是吗?生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注定自己会活得太过的劳累,这种压力过大的话,很容易像阿豪一样选择逃离。


《阳光普照》:悲剧的根源是中国式家庭千古的教育问题


02、情节的三次反转为影片增加了可看性,而这三次的递进式反转也揭示了什么是中国父亲的爱

一部影片的情节设置有两种:一种是平淡如水的节奏,如同《小森林》,在平缓的节奏里体验影片的美好;另一种则是通过情节反转的模式,为影片增加亮点,以及让观众对接下来的情节抱有更多的期待。那么,《阳光普照》的三次反转,除了为影片增加亮点,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中国式的家庭和中国式的爱。


《阳光普照》:悲剧的根源是中国式家庭千古的教育问题


1、情节的第一次反转:阿和是帮凶,可是父亲却想让他进辅育院

影片一开始,阿和和菜头闯进了一个饭馆,而菜头激动之下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事情。而影片接下来的情节,就是阿和被法庭的人带去问话,并以此来对这件事情做出处理。

正常情况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坐牢。也因此,在台湾的法庭上,父母可以为孩子争取最后的机会。原本,我们以为阿和的父母也会为他争取机会,可是令人吃惊的是,阿和的父亲竟然巴不得他进去辅育院,最好一辈子都在哪里。

影片看到这里,我们似乎了解了一些东西。这个家庭虽然表面上是和谐的,可是内里,却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在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里,我们知道阿和代表的是“黑暗”,而“黑暗”注定是被父母所放弃的。

2、三好少年阿豪的死亡

故事情节随着阿和去辅育院而继续发展。理所应当的,代表着“光明”的阿豪,自然成为了父母关注的对象。从小,阿豪就如同别人家的孩子,不管做什么都是优秀,也因此,父亲总会骄傲的说:“我只有一个儿子。”

可是,没有人知道,阳光少年阿豪有着多少的压力。他害怕他承担不了这么多的压力,他害怕他做不到那么好。于是,完美无瑕的他,终于在一个夜里,选择从楼下跳了下去。

很有意思的是,在阿豪选择自尽前,他还把房间整理的干干净净,怕给父母添麻烦。而我们原以为,在阿和进辅育院后,生活会“阳光普照”,可是阿豪的死,却让这个家庭再一次的乌云密布。

我们曾以为,优秀的人并不会犯下这些傻事。可是,正如阿豪所说的,优秀的人只能一直优秀,阳光的人只能一直阳光。而阿豪的死亡,虽然是一个反转,但是也是可以预料的。

3、父亲为了阿和选择犯下错事

随着阿豪的离世,日子继续过下去。而阿和没多久也放了出来。出来后的阿和选择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再也不和狐朋狗友一起做坏事了,他开始学会承担家庭的责任,生活也渐渐变好了。

可是,几年前菜头因为帮阿和才做下了错事。愤怒的菜头几次三番的找到了阿和,想逼着阿和去帮他干坏事。阿和不愿意,菜头就一直勒索他。我们原本以为,阳光的阿和要再次被黑暗吞噬的时候,菜头却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而在电影的结尾,我们才知道,菜头莫名其妙的失踪,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父亲为了帮助阿和,选择让菜头失踪。而看似沉默,又百般嫌弃阿和的父亲,其实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

我认为,其实每个父亲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从影片来看,父亲嫌弃阿和,到最后父亲愿意为了孩子犯下错误,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父亲的爱,永远是默默无闻的。而我们常常忽略了这种爱。

总结说来,影片中的三次反转,其实只是想告诉我们,中国式的爱,并不是热情奔放,让人容易理解的。而是,在我们所注意不到的地方,如大山般的存在,给了我们一个庇护的港湾。


《阳光普照》:悲剧的根源是中国式家庭千古的教育问题


03、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家庭一直以来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苦难。那么,这些苦难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家庭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在我看来,这个家庭的苦难的根源大概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的影响,整个家庭一直处于一种男尊女卑的环境

先说家庭环境。在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家庭是处于一种“父权社会”的模式。父亲,是家里的天。而母亲,不管再怎么抗议,也不能阻挡父亲的决定。如同,母亲万般不愿阿和进辅育院,但是因为父亲的不喜,阿和最终还是进去了。

其实,这个家庭模式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父亲是家里的掌权者。而女性一般是附属于男性的。可是现在随着女性社会的提升,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

但是,有趣的是,在这个家庭里,爸爸永远是一个决策者。爸爸说的话就是天理。也因此,不管怎么样,即使爸爸说的是错的。家里的其他所有人都要遵守爸爸的话,这个或许就是家庭悲剧的根源之一。

其次,是父亲的偏心让阿和堕落,让阿豪死亡

父亲的偏心一直是公认的。以前,当别人问起他有几个儿子的时候,他一直说一个。因为,在他心里,阿豪才是他的儿子。而堕落的阿和,则被父亲“放弃”了,因为他做不到让他骄傲。

可是,到底是因为父亲的偏心导致阿和的堕落还是因为阿和的堕落让父亲偏心呢?在我看来,应该是第一种。如果父母长期关注一个孩子,而忽视另一个孩子,那么被忽视的那个总是会因为吸引父母注意力而做出一些坏事,如同阿和。而长期受到关注的孩子,却因为父母的关注,选择逃离,如同阿豪。

最后,因为父亲的权威性,父子三人永远不能好好的沟通

看完电影,有的人从讨厌父亲,到喜欢父亲,并把父亲称之为中国式的爱和中国式的父亲。可是,我却很想问,如果父亲和孩子好好沟通,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我们都知道,父亲是爱着儿子的。可是父亲和两个儿子,却从来没有沟通过。父亲以为,送大儿子本子就是代表着他对大儿子的希望,可是阿豪看见了,则是想逃避。

我认为,父子的沟通问题才是造成这个悲剧的最根本原因。因为,沟通,是了解另外一个人的最基本桥梁。而电影中的父亲,却因为那“沉默”的爱,造成了那么多的误会。如果,三个人能坐下来好好聊聊,会不会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呢?


《阳光普照》:悲剧的根源是中国式家庭千古的教育问题


04、身为家长,我们要如何对待孩子

看完电影,有的人会感叹父亲沉默的爱,有的人会感叹这家人的悲惨遭遇。可是,不管我们感叹什么,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从这一家人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要如何对待孩子?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我想,这句话,每个父母都懂。可是,真的做到的却没有多少个。有许多二胎家庭,在生老二之前,都会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到公平的对待两个孩子。可是,真的可能吗?

因为老二比较小,所以,受委屈的总是老大。明明有些时候,是老二做错了,我们却说,这是你弟弟/妹妹,你要让着他。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并不会对两个孩子有什么好处。长久下去,老大讨厌老二,而老二则会被我们骄纵。

因此,在学会平等的对待两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再考虑是否要生二胎比较好。

2、先学做人,再说成绩

不可否认,在中国,学习成绩在我们的成长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父母们因为孩子的学习,每个月大半的工资都送给了各种补习班。这只为让孩子考一个好学校。

但是,考了好学校就意味着是一个成功的人吗?在我看来,不是的。对孩子来说,真正成功的教育是教他们学会做人,拥有善良的品德。这,才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3、多和孩子沟通

许多中国家庭似乎都有一个毛病:我是父亲/母亲,你就要听我的话。或者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而在说完这句话后,其实我们要求的是,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意志。

可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每个孩子都会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梦想。因此,学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多尊重他们,多和他们沟通。


《阳光普照》:悲剧的根源是中国式家庭千古的教育问题


结语:

《阳光普照》这部电影,虽然总体比较阴郁,但仍然给人带来一丝希望。每个人的生活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顺心,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勇敢跨过一个又一个的坎,充满希望的往前走。

而这部电影的悲剧,也让我们反思自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应该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多和孩子沟通。这,或许才是教育的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