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誘發了此後

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北方古代族群與中古漢人在黃河流域展開的十六國時代大混戰。公元304年,分別由匈奴屠各部領袖劉淵、巴氐流民領袖李雄,在山西高原的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與四川盆地的成都城建立了【漢】政權、【成】政權,劉淵的【漢】與後來劉曜的【趙】,合稱【漢趙】,李雄的【成】與後來李壽的【漢】,合稱【成漢】,【漢趙】與【成漢】構成了十六國中率先反晉的【第一梯隊】。繼承了劉淵【漢】政權西部主力的【前趙】劉曜不敵,繼承劉淵【漢】政權東部主力的石勒,北方由此迎來了被石勒所建【後趙】幾乎一統的局面。奈何石勒的繼任者——石虎、石閔(也即冉閔)殘暴無道、盡失人心,中原地區再度陷入爭霸局面,直到苻堅、王猛領導的【前秦】政權一統中原、幽燕、塞北、河西、西域、巴蜀,十六國時代的上半場由此落幕。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淝水之戰前的前秦疆域示意圖

在 一文中,寒鯤詳細梳理了從公元304年到公元383年間的中國古代史流變,那麼接下來,我們繼續梳理歷史的脈動,看看十六國時代的後半期又發生了哪些大事件?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大趨勢?


十六國局勢⑥淝水戰後前秦崩盤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公元386年前後的天下格局

前秦在苻堅&王猛的領導下實現的類似於【西晉滅吳】前夕的半一統局面,因為苻堅在淝水戰前的一意孤行以及淝水之戰的戲劇性潰敗,而在公元383年畫上了句號。隨著氐秦與苻堅的政治威望被淝水之戰“擊穿”,長期經營的關隴與剛剛拿下的大部分領土轉眼間便是遍地狼煙。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淝水之戰時前秦各地的歸附時長

公元384年-公元386年,前秦崩盤,除了“趙”以外,前秦剛剛壓服的涼、燕、代、魏,甚至另外兩個“秦”,紛紛改頭換面,走上了稱王稱帝的復國或建國之路。東半部以老牌軍頭復國為主,西半部則是借用老名號的新上位軍頭,他們分別是:

  • 後燕:前燕末帝慕容暐之叔慕容垂,以前燕故地為核心建立的政權
  • 西燕:前燕末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以山西中南部為核心建立的政權
  • 北魏: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以陰山以南、勾注山以北為核心建立的政權
  • 後秦:羌人酋帥姚萇(前領袖姚弋仲之子、姚襄之弟),以關中為核心建立的政權
  • 西秦:隴西鮮卑酋帥乞伏國仁,以黃河以東、隴山以西為主體建立的政權
  • 後涼:前秦西征軍將領氐人呂光,以河西走廊為核心建立的政權

以上“燕、魏、秦、涼”四國瓜分完畢了前秦在北方地區的所有地盤,前秦所得到的巴蜀地區也被東晉政權趁亂奪回,整個北方瞬間又回到了前秦統一前的混戰狀態。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到公元439年的拓跋燾滅涼,又是半個世紀的北方混戰。

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前秦統一以前稱雄北方的前涼、前燕、前秦,分別被後X、西X所取代,而分佈在北方西部的涼則還有南涼與北涼稱雄,分佈在北方東部的燕也還有南燕與北燕存續。可以說,涼、燕二國在淝水戰後,分別裂解出了後X、西X、南X、北X,與前X構成【西五涼、東五燕】的時空對稱形態,也算是一個記憶小技巧。更為巧合的是,北涼與北燕分別是五涼與五燕中最後一個被北魏所滅亡的政權。

十六國局勢⑦燕秦兩魏爭霸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公元395年的天下格局

從公元384年前秦崩盤到公元395年參合陂戰前,北方經歷了十年混戰,南方則在戰後北伐的餘波後迎來謝安的去世以及晉孝武帝司馬曜與會稽王司馬道之兄弟的重振皇權,一邊是混亂不堪的北方諸國,一邊則是皇權迎來南渡以來最高點的東晉,南方在此時又一次壓過了北方,併為下一波“南勝北”孕育了一支軍事力量——北府兵。

395年與386年的不同點,便在於四個政權分別通過西征,取得了這一階段的勝利:

  • 呂光建後涼前便是前秦的西域西征軍,回師建國後自然制霸河西
  • 後燕慕容垂向西吞併了與他爭奪燕之名號的西燕,制霸關東
  • 北魏拓跋珪向西仇殺了宿敵匈奴鐵弗部酋帥劉衛辰,制霸塞北
  • 後秦姚萇向西徹底清除了前秦的殘餘勢力,制霸關中

然而,後燕與後涼的統治者都是與苻堅年紀相當的老年人,呂光與慕容垂的後代均無法無力解決相對比較複雜的河西、關東局面,雖然分別佔據著當時北方最有實力的兩個區域,卻也繼承了兩塊區域的複雜(負擔),所以,後涼與後燕便在下一個回合走向裂解了。當然,魏燕參合陂之戰的結果,偶然性較強,拓跋珪得以藉此取代後燕,並完成本該由後燕完成的東方整合。

十六國局勢⑧魏秦爭霸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公元404年的天下格局

經過395年-404年間又一個十年的征戰,北魏成功擴大參合陂之戰果,拿下山西大部與河北大部,並且把後燕打回老家,並且裂解出一支南燕在山東半島建國,北魏從此獲得主導東方事務的主動權。

而後秦則在姚興的領導下四向出擊,進而在404年-405年間主導了西方事務:

  1. 向北接納劉衛辰之子劉勃勃,與北魏在“河南地”分庭抗禮
  2. 向東出關趁桓玄亂晉之際吃下了河南大部
  3. 向西先後征服西秦與後涼,與南涼、北涼、西涼一道瓜分了後涼在河西地區的地盤
  4. 向南趁譙蜀自立的機會拿下漢中

不過,曾在參合陂“打哭”慕容垂三軍的拓跋珪,在公元402年成功在柴壁“打哭”姚興大軍,開始了秦魏雙方的互不攻擊局面,隨著之後秦魏兩國的內部變動,秦魏東西對峙格局一下子維持了十五年,直到下一階段劉裕發動氣吞萬里如虎之攻勢的時候。

南方的東晉政權並沒有將上一階段的戰果擴大化,反而再度陷入內部消耗之中:在公元4世紀末由會稽王司馬道之&司馬元顯父子主導的【皇室掌權】,遭到桓玄主導的荊州集團瘋狂反撲,進而走到桓玄篡晉建楚的地步,以至於引發其餘大族的不滿;代替劉牢之主導北府兵局面的劉裕,趁機振臂一呼,以擁晉之名義率領重新整合的北府兵擊潰了桓玄,進而從東晉門閥與宗室的手上,逐漸接過了政權。這麼一輪內耗,使得東晉喪失了一次干預北方的良機。

後涼的地盤最終被盧水胡人沮渠蒙遜主導的北涼、漢人李暠主導的西涼、河西鮮卑禿髮氏兄弟所主導的南涼所瓜分,再加上在公元409年由乞伏熾磐所主導的復國西秦,三涼一秦之間的混戰構成了此後十多年整個西北地區的主旋律。沮渠蒙遜、禿髮辱檀、乞伏熾磐,三個四字“猛男”非常好戰,在(相對文氣一些的)西涼李暠奉表擁護的晉朝西北打成了一鍋粥。

十六國局勢⑨劉裕出擊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公元410年-417年間的天下格局

從公元404年到公元417年,天下的基本形勢要分成南方、北方、西北三部分來看:

在南方:劉裕一舉攻滅或挫敗起義反晉者、篡位代晉者、割據反晉者、晉朝宗室、北府內部敵手、主動挑事被反殺的敵國、像救蛇反被狂咬的那個農夫一樣的敵國、觀望中不忘偶爾來兩手的敵國,一舉在“中原陸沉、倉荒南渡”百週年(316-416)到來的時候,實現了整個六朝序列的版圖最大化,一舉走向建康時代的巔峰。

在北方:後秦(農夫)接納了被北魏殺父的劉勃勃(蛇),卻被改姓後的赫連勃勃不斷瘋狂反咬(406-416),既無心實現原本計劃中的聯劉攻魏,更無法全力迎戰東方北魏與東晉任一一方的全力攻擊,更別提在南燕玩脫以後派援軍了;再加上東方的北魏剛剛經歷了拓跋紹宮變:拓跋珪新喪、拓跋嗣“履新”,自然也顧不上南征,北方雙雄的尷尬局面,為劉裕滅燕、滅蜀、平盧、消滅政敵提供了絕佳時機。

在西北:亂成一鍋粥的“晉朝西北”逐漸有了眉目,西秦在公元414年螳螂捕蟬式地消滅了南涼,北涼則在公元417年李暠去世後逐漸取得上風並在公元420年消滅西涼。西秦統一了隴西,北涼統一了河西,結束了四國互毆的亂局。

在劉裕消滅後秦的過程中,雖然以關中平原與河南大部為主的後秦主要地盤被東晉吞併,但河東之地(今運城地區)卻被明元帝拓跋嗣主導的北魏政權取走,隴山以西的天水地區則被西秦政權趁機取走,隨著劉穆之死後劉裕南下,關中平原也成為夏國赫連勃勃的囊中之物。劉裕留給劉宋王朝的版圖恰好與桓溫當年取得的最大版圖相差無幾。

十六國局勢⑩北朝成型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公元430年-公元439年間的天下格局

成功把北府兵開到黃河南岸並一舉在陸沉百年後收復長安、洛陽的劉裕,在劉穆之死後也徹底變成了桓溫那般曹操式的人物,回到建康開啟了他晚年的篡代進程(417-420),進而在稱帝兩年後將皇權託付給了下一代。關中與洛陽先後在公元418年(關中內訌)與公元422年(劉裕新喪),落入胡夏與北魏的手中。

從公元422年到公元431年間的十年,既是北魏與胡夏爭勝的十年,更是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燾帶領下拿下原本由北魏、胡夏、西秦分別佔據的北方基本盤(約等於後趙+代國的版圖),使得北魏得以在公元431年-公元439年的小十年間,能夠東滅北燕、西取北涼,最終實現整個北方半壁江山的一統,從而正式形成南北對峙格局。

私以為,十六國時代在427年-439年間徹底結束,南北朝時代在公元427年-公元439年的太武征戰以後方才正式到來。而公元450年第二次元嘉北伐,則宣告了南朝無法像桓溫、桓玄、劉裕那樣干預北方局勢,直到八十多年後的北魏內亂。甚至可以說,南朝宋武劉裕、北朝魏武拓跋燾,兩位武帝分別為南北新皇權之整合奠定了基礎,整個公元5世紀上半葉,就是“從十六國轉向南北朝”的“南北雙武時代”。

而且,道武帝與太武帝的開拓,也為日後北魏諸帝的進一步擴張成我們所熟知的北朝模樣奠定了基礎。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北魏歷代擴張進程示意圖

除了宋武帝劉裕魏太武帝拓跋燾以外,384年-439年間相繼活躍並在其在位期間建國或有所開拓並維持到其去世的大規模新領土的

晉孝武帝司馬曜燕武成帝慕容垂魏道武帝拓跋珪燕獻武帝慕容德涼武宣王沮渠蒙遜涼武昭王李暠夏武烈帝赫連勃勃,諡號均有一個“武”字,代表了他們所屬朝臣對其開拓武功的高度評價,也算是對其一生的絕好評價,誠乃一個【武帝的時代】。

十六國簡史(下):公元383年-公元439年間的國史流變

東晉十六國各政權關係簡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