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儿子个个庸才,而孙子却生猛?

文史砖家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其“多智近乎妖”,不管是军事、政治还是文学上都是一把好手,还是个发明家,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改造连弩,成了后世小说推崇备至的人物,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将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改善了蜀汉民生,蜀汉老百姓对诸葛亮感恩戴德,在诸葛亮死后为诸葛亮戴孝,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到现在还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流传下来的风俗。



诸葛亮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养子诸葛乔,一个是亲子诸葛瞻,诸葛乔是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亮因为年龄很大了还没有生子,就向兄长诸葛瑾请求让诸葛乔做养子,诸葛瑾是吴国重臣,为这事还特意禀告了孙权,诸葛亮将诸葛乔视为亲生儿子,深恐其成为庸人,管教甚严,让诸葛乔跟着士兵一起吃苦,可惜诸葛乔英年早逝,在建兴元年(223年)就过世了,时年二十五岁。

诸葛瞻生于建兴五年(227年),当时诸葛亮已经46岁,绝对的是老年得子,不过诸葛亮也没有溺爱诸葛瞻,也是严格要求诸葛瞻,后世的人觉得诸葛瞻是个庸才,或许是因为他在绵竹之战中的失策表现,让邓艾军可以长驱直入,最终在汉魏最后一战中失败,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灭亡。


当时邓艾军奇袭阴平,从景谷道攻入,诸葛瞻临危受命,带着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侄子李球率军前往抵抗,当时黄崇劝他要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军进入平原,诸葛章却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错失良机,邓艾军长驱直入到达绵竹后,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不过最终也没有能力挽回危局,被邓艾军打败,不过诸葛瞻却是死战不降,以死报国,展现了完美品德。

如果以其军事才能来跟诸葛亮对比,难免有一种庸才的感觉,毕竟是因为他的错误让敌人深入,还打不过邓艾军,以至蜀国被灭,都说虎父无犬子,诸葛瞻严格来说并非庸才,他也是十分聪明的人,而且记忆力超强、才思敏捷,精通书法绘画,不过诸葛亮对这个儿子却是颇为担忧,诸葛亮老年得子,在诸葛瞻8岁的时候,诸葛亮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对这个儿子的评价是聪明可爱,只是过早成熟,将来怕是成不了大器。


就在这一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临终前作《诫子书》给诸葛瞻,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在他逝世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诸葛瞻虽然有诸葛亮这个神人老爸,却是无缘得到他亲自教育,再说遗传基因这种事也是神奇的很,并不是说老爸多厉害儿子也是如此。

诸葛瞻虽然也是聪明之人,只是还算不上“天才”,又得不到诸葛亮的指导,因此在军事才能上并不是很擅长,只是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老百姓感念诸葛亮,对诸葛瞻也是爱屋及乌,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诸葛瞻临危受命却因失策最终战败身死,因此落了个庸才的名声,却也不能说诸葛瞻是“如此庸才”,毕竟跟诸葛亮相比,又有几个人不是庸才?

诸葛瞻有两个儿子,在绵竹之战时他的长子诸葛尚出任先锋,诸葛尚是个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的人,诸葛尚跟随父亲为国而战时才19岁,诸葛尚是诸葛亮的孙子,却不是文将,从小喜欢习武,在跟随诸葛瞻抵抗邓艾军时,两次冲锋陷阵重创敌军,还独自奋力杀退邓忠、师纂二将,可以说是生猛的很,在诸葛瞻战死后,诸葛尚本来可以趁乱逃跑,诸葛尚却是叹气说道:“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说完策马冲入魏军阵中,血战一番后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沙场。



诸葛瞻虽然智谋难扶危主,其表现也确实差强人意,但也不能因此被说成“如此庸才”,他们父子宁死不降,秉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训,为国捐躯,为后世所敬仰,罗贯中为此赞曰:“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诸葛一门“三世忠贞”,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的典范。


历史红尘


诸葛亮如此雄才大略,但他的儿子却是个庸才,甚至还有人说其是个蠢材,当真如此吗?


诸葛亮有两个儿子,老大诸葛乔,老二诸葛瞻。诸葛乔是诸葛亮的养子,因为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哥哥诸葛瑾就把小儿子过继给了他。

严格来说,诸葛亮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诸葛瞻,然而,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已经46岁高龄了。

为什么说是高龄呢?因为诸葛亮总共就活了54岁,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年仅7岁。诸葛亮常年在外出征,所以陪伴孩子的机会并不多。


诸葛亮曾经给哥哥诸葛瑾写信,夸赞诸葛瞻聪明伶俐,然而又担心他磨炼太少,不够老练,成不了大器。

没想到,一语成谶。

诸葛亮在蜀汉的名气很响亮,所以蜀汉百姓就对诸葛瞻有很多的期许,希望他子承父业,继续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蜀汉百姓显然期望过高了,比之诸葛亮,诸葛瞻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首先,诸葛瞻原则性差。


这一点,从处理与黄皓关系上可以看出来。蜀汉后期,宦官黄皓专权跋扈,祸乱朝纲,然而,作为右将军的诸葛瞻却听之任之,根本没有任何动作,其实以他的名气和实力,是足以威慑黄皓这个毒瘤的。

其次,诸葛瞻政治能力差。

这一点从与老将姜维的关系上很容易看出来,姜维是诸葛亮嫡传弟子,按理说,诸葛瞻应该与姜维勠力同心才对,然而,诸葛瞻似乎极为不待见姜维。在姜维吃了败仗之后,诸葛瞻上表弹劾姜维,说他屡战屡败,致使蜀汉国力日益损耗,最后姜维被贬。


第三,诸葛瞻军事能力差。

这一点从绵竹保卫战可以看出来,邓艾奇袭阴平之后,诸葛瞻带领大军前往抵抗,然而到达目的地之后,下属建议他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做好战斗准备。然而,这时候的诸葛瞻却突然犹豫不决起来,最终错失了有利战机。

最后,诸葛瞻死在了战场之上。临战前,诸葛瞻大哭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


这句话是记载于《三国志》中的,然而有史学家质疑诸葛瞻根本就说过这话,试问,有谁会承认自己是个百无一用的人呢。

有人怀疑这句话是陈寿故意添加的,因为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底下任职,还曾被诸葛瞻责罚过,他一肚子意见无处发泄,所以借《三国志》批评了老领导一通。

诸葛瞻有个儿子叫诸葛尚,随父亲一起战死了绵竹,年仅十九岁。


一半秋色


诸葛亮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就是46岁时生的诸葛瞻。 诸葛瞻倒是遗传了一部分诸葛亮的优秀基因,至少人家从小就很聪明。

据诸葛亮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里说: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估计这个诸葛瞻也是个小神童,能得到诸葛亮这样的夸奖,自然有过人之处。

可是诸葛亮在欣喜之余,也流露了很大的担心,就是担心这孩子太聪明了,这么早就锋芒毕露,以后难以成长为国家栋梁。

诸葛瞻精通琴棋书画,在蜀汉粉丝众多。他十岁时画的一幅画,就能够换两头牛。

由于父亲的光环实在是太耀眼了,诸葛瞻的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

蜀汉延熙七年,也就是诸葛亮死后十年,十七岁的诸葛瞻被刘禅破格提拨为羽林中郎将,进入高级干部行列。

景耀三年,二十七岁的诸葛瞻担任尚书仆射,军师将军。和他的父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要知道,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才刚出山辅佐刘备。而二十七岁的诸葛瞻已成为蜀汉权力中心的那个人。

最要命的是,因为人们爱戴诸葛亮,所以把复兴汉室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诸葛瞻身上。

不管他有没有那个能力。 诸葛瞻不管做什么,下面都是一片叫好声。没有人会反对他,也没有人敢反对他,每个人都不想被唾沫淹死。

诸葛瞻其实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多少教导,毕竟父亲死时他才七岁。

诸葛亮平生所学,传人是姜维,并不是儿子诸葛瞻。 一个人的人生太过平坦,不一定是好事。

到达权力顶峰的诸葛瞻,在蜀汉只有一个对手,就是掌握军权的姜维。


(诸葛尚)

所以当宦官黄皓在刘禅面前说姜维坏话时,诸葛瞻假装没听见。

诸葛瞻心里未必没有把姜维弄下去的想法。 黄皓能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总揽朝政、操弄威权,并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没有诸葛瞻的默许和支持,是不可能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得姜维不敢呆在成都,长年呆在剑阁种田。

如果姜维能长驻成都,邓艾偷袭成都时,蜀军未必会在绵竹大败。也许蜀汉不会那么早灭亡。


(邓艾)

景耀六年,当邓艾突然从阴平来袭时,诸葛瞻只得硬着头皮带人去迎战。

诸葛瞻只不过是一个空有名声的将军,实际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队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犹豫了,不敢再向前了。

尚书郎黄崇劝诸葛瞻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邓艾进入川中平原,被诸葛瞻拒绝。诸葛瞻成功的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不过做为诸葛亮的儿子,在这种关键时刻,诸葛瞻还保持了气节,直至战死也没有投降。

《三国志》上说:“(诸葛瞻)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

(战死)

这就是一个官二代,星二代的一生。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的表现记载得不多,只说他和父亲诸葛瞻一同战死。

但《华阳国志》上有一句对诸葛尚的记载颇有深意:尚叹曰:

“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乃驰赴魏军而死。 这说明之前诸葛尚至少是劝过父亲,让他除掉黄皓。但诸葛瞻没有同意。

所以说诸葛瞻不如诸葛尚,是有理由的。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在出兵之前,瞻问曰:“谁敢为先锋?”言未讫,一少年将出曰:“父亲既掌大权,儿愿为先锋。”众视之,乃瞻长子诸葛尚也。尚时年一十九岁。博览兵书。多习武艺。瞻大喜,遂命尚为先锋。”

在战场上,诸葛尚的表现也很亮眼,“师、邓二人又引一万兵来战。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 要知道,邓忠可是能和姜维战成平手的将领,诸葛尚能打败邓忠和师簒的联手进攻,可以说战斗力非常生猛。


(没怂)

只是他的父亲太怂了,先是不听儿子的话除掉朝中奸臣,后又不听黄崇的妙计,放邓艾的大军深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

诸葛尚的结局是“乃驰赴魏军而死。”他没有辱没诸葛这个姓氏,没有给爷爷丢脸。

相比之下,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诸葛瞻,由于从没受过磨难,注定了他名过其实的悲剧结局。

现代社会,能为孩子铺好金光大道的人不少,请以诸葛瞻为戒。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诸葛亮的儿子确实不如诸葛亮,但是他也没辱没了诸葛家的名声,可孙子辈就“生猛”了,长孙随父亲战死,而另一个孙子直接投降了司马昭,还官拜刺史。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一直没有子嗣,只好把兄长诸葛瑾的右子过继过来,后来到了四十五岁的时候,终于老来得子,有了亲生儿子诸葛詹。诸葛詹从小聪明伶俐,再给诸葛瑾的信中还夸自己的儿子: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对自己唯一的儿子非常喜爱,可以长年为蜀汉事业操劳,在五十四岁时就劳累而死,此时诸葛瞻才八岁。



此后,倚仗丞相的盛名,诸葛瞻的成长一路绿灯,十七岁取蜀国公主,拜骑都尉,三十四岁时,已经是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两年后,诸葛瞻在抵御魏国邓艾大军时战败被杀,还有长子诸葛尚。年仅三十六岁,就草草结束一生,有人说蜀国灭亡有诸葛瞻的原因,要不是他在绵竹犹豫不决贻误战机,选择和邓艾决战,蜀国不会灭亡。



但是大侃想说,没有诸葛瞻,蜀国就不会灭亡了吗,诸葛瞻顶着父亲的光芒长大,典型的官二代、星二代,没有长残、长废,已经不错了,实际上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育并不多,年仅七岁就没了父亲。

诸葛瞻是有许多问题,但总的来说并未辱没父亲的威名。到是他小儿子,诸葛京就有点不够意思了,爷爷、父亲,都是蜀国的大功臣,到了他这一辈,直接跟着刘禅投降了魏国,这还不说,还在司马昭手下做了大官,官至江州刺史。

所以说,诸葛亮的儿子不能算是庸才,只不过不能和父亲相比,毕竟千年只有一个诸葛亮,而孙子辈却有点对不起诸葛亮,尤其是诸葛京投靠了诸葛亮一生之敌。这波操作有点生猛!!!


大侃聊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严密,诸葛亮的儿子绝对不能说是“如此庸才”,诸葛亮的孙子也没有没有达到“如此生猛”。

蜀汉政权的五虎将和诸葛亮、法正、庞统等人都可以称之为当世豪杰,他们的能力在当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流。但是他们的生育能力却不敢恭维。整体上说蜀汉的二代将军成色要低于曹魏和孙吴两国。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只有两个孩子,其他不少将领只有一个儿子,甚至没有儿子。诸葛亮也只有一个儿子。诸葛亮当年一度以为自己没有儿子,所以才会从长兄诸葛瑾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诸葛乔。本来诸葛亮已经放弃生儿子,没有想到的是,公元227年诸葛亮生下长子诸葛瞻。

诸葛瞻算是诸葛亮的老来子,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因此溺爱这个儿子,而是严格要求诸葛瞻。诸葛瞻年纪轻轻就具备“人才”的不少特点,比如诸葛瞻记忆力超强而且才思敏捷,但是诸葛瞻并不是一个天才。诸葛瞻从小就展现了记忆力超强的一面,诸葛亮却担心诸葛瞻过于早熟,恐怕难成大器。诸葛亮在给长兄诸葛瑾的信中曾经说:“瞻今已八岁, 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在临死之前曾经做《诫子书》,希望诸葛瞻能够做一个品德高尚而且谦虚好学的人。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只有八岁。

诸葛亮虽然没有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却也是一个颇具才华的人,诸葛瞻17岁的时候就娶了公主。诸葛瞻18岁的时候担任了羽林中郎将、后又担任射声校尉、侍中等职位。当时的诸葛瞻年纪轻轻、风华正茂,精通书法绘画,加上超强的记忆力和敏捷的反应力。这样的诸葛瞻颇有几分当年诸葛亮的神韵。加上蜀汉老百姓感念诸葛亮,所以不少人认为诸葛瞻就是活着的诸葛亮,不少人认为诸葛瞻和诸葛亮一样充满才华。每当蜀汉有较好的利民政策,蜀汉老百姓都会认为是诸葛瞻所倡议。老百姓还会相互告诉说:葛侯之所为也。但是诸葛瞻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诸葛瞻虽然也身居高位,但是总的来说诸葛瞻的能力并不算一流,甚至连二流都算不上。诸葛瞻在蜀汉政权虽然名声非常响亮,实际上却没有做出太多为人们所称道的事情。诸葛瞻在朝堂之内没有及时制止黄皓专权,在朝外也没有能够阻止姜维消耗蜀汉国力。

邓艾大军偷渡阴平之后,刘禅接受他人建议,任命诸葛瞻为绵竹守将。诸葛瞻到达绵竹前线之后,展现了他在军事才能不足一面。由于诸葛瞻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所以在战场上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诸葛瞻拒绝了黄崇快速抢占各地险要的正确建议。战争还没有开始,诸葛瞻大军就已经失去了决战的先机。结果邓艾军队长驱直入,顺利达到了绵竹。当邓艾到达绵竹之后,诸葛瞻也没有能力挽救危局,最终败给了邓艾。不过诸葛瞻战败之后,展现了自己完美的品德。诸葛瞻死战不降,最终战死在绵竹。

诸葛瞻背着诸葛亮之子的光环,他的能力确实比不上他的名声和品德。诸葛瞻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蜀汉百姓和历史却总是拿他和诸葛亮对比。如果拿他和诸葛亮相比的话,诸葛瞻确实是一个庸才,但是当时又有几个人和诸葛亮相比不是庸才呢?虽然诸葛瞻在临死之前反思自己:在内不能除掉黄皓,在外面不能限制姜维,打仗不能守卫国土。但是不能完成这三样也不能全怪诸葛瞻。如果诸葛瞻处于姜维或者黄皓的位置,他说不定能制约对方。黄皓和姜维两人可以说是当时蜀汉最有实力的两个人,诸葛瞻“制”不了他们两个非常正常。我倒觉得诸葛瞻没有那么不堪,诸葛瞻的能力应该偏向于政治而不是军事。如果诸葛瞻的能力偏向于军事的话,他之前不会没有战争经验。诸葛瞻毕竟不是诸葛亮,我们不能要求他第一次初战就大获全胜,更何况对方还是邓艾。我们这只能说诸葛瞻在某些方面不擅长,并不能说诸葛瞻是个“如此庸才”。

诸葛亮对养子诸葛乔的管教也非常严格,可惜的是诸葛乔英年早逝。公元228年,诸葛乔去世,时年只有二十五岁。诸葛乔去世之前曾经在蜀汉军中任职,和普通士兵一起参加与督运军粮等工作。由于史书中关于诸葛乔的记载比较少,所以我们也很难知道诸葛乔的才能如何。

诸葛亮的儿子不多,孙子也不多。诸葛瞻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诸葛尚、次子诸葛京。诸葛乔就只有一个儿子诸葛攀。诸葛恪在孙吴被灭族之后,诸葛攀又重新做回诸葛瑾的后代。所以我们只看看诸葛瞻的两个儿子。

诸葛瞻镇守绵竹的时候,诸葛尚跟随父亲一起抵御外敌入侵。诸葛尚作战非常勇猛,诸葛尚率领军队曾经击退邓忠和师纂两人。诸葛尚击退邓忠和师纂算是绵竹之战中蜀汉军队为数不多的“战果”。后来诸葛瞻死后,诸葛尚本来可以趁乱逃走,但是诸葛尚选择继续迎敌作战。诸葛尚感叹道:“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诸葛尚再一次冲入敌阵,最后寡不敌众力战而死。诸葛尚的表现非常不错,最终也做到了为国捐躯。因此不少人认为诸葛尚的表现要远远好过诸葛瞻。比如李渔曾说:“诸葛尚以三顾问父,而父方醒司,可谓瞻有子,而亮无儿矣。”钟敬伯曾经评价道:“诸葛尚少年忠义,为臣则忠,为子则孝,为孙则慈,跨父轶祖,可见孔明于地下矣。”

诸葛尚的表现确实非常壮烈,但是并不能说他“如此生猛”。诸葛瞻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但是也不能就此判定为“如此庸才”。蜀汉灭亡之际,诸葛瞻父子的表现为蜀汉灭亡增添了几分壮烈色彩。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两人先后为国捐躯的行为确实让人佩服。干宝曾经评价诸葛瞻说:“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曾经用古诗赞扬诸葛瞻父子:“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

诸葛瞻战死绵竹的时候,次子诸葛京年龄尚小,也没有多少表现自己的机会。蜀汉灭亡之后,诸葛京和诸葛攀迁至河东一带。西晋时期,罗宪曾经推荐过诸葛京担任郿县县令。后来诸葛京还曾经担任过江州刺史。所以诸葛京也谈不上什么“如此生猛”,诸葛京也只能说是一个能力一般之人。


依稀说史


诸葛亮的儿子们纵然个个昏庸,但绝不影响诸葛亮孙子的智慧和英勇。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便是那个卧龙。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忠诚是蜀汉的福气也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光环,不负刘备的三请。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但诸葛亮的儿子却平平无奇,孙子却生猛无比,这是为何呢,笔者在下文将会详细说明。

诸葛亮只用了十年便帮刘备拿下了益州、汉中等地,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和大臣的敬仰。刘备过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流芳百世,成为忠臣的必读篇目。但在封建的古代,无后便是最大的不孝,诸葛亮虽然在朝政上发光发热,但仍然是寻常人眼中的“不孝之子”。

诸葛亮有两个儿子,第一个是哥哥诸葛瑾过继过来的儿子诸葛乔,第二个是诸葛亮晚年得来的诸葛瞻

诸葛亮十分注重对诸葛乔的培养,他行军打仗都会带着诸葛乔,诸葛乔在这些实战当中积攒了很多行军的计谋培养了对局势的判断。诸葛乔在诸葛亮身边已经无疑发展成为了一个“小诸葛”,十分有诸葛亮的风范,也建立了很多的功勋,奈何命运不饶人,小诸葛在25岁时便因病去世了,一个新星还没有完全升起就落下了。

诸葛亮46岁时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诸葛瞻,46岁的年纪放在古代都已经当爷爷了,所以说晚来得子一点儿都不为过。

诸葛瞻没有诸葛乔那样的好福气,诸葛亮常年在外征战,因为诸葛瞻的年纪太小,所以诸葛亮只能把诸葛瞻托付给自己的夫人黄氏,让黄氏仔细培养,严格教育。诸葛亮54岁便去世了,当时诸葛瞻也只有8岁。

诸葛瞻虽然没有怎么受到诸葛亮的教育,但一生却都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当时的朝臣把诸葛亮当做一个“神”,神的孩子自然也是神,诸葛瞻从小便是在大臣们关注和敬仰的眼光下长大的。

诸葛瞻的一生是平安顺利的,他升官速度十分的快,如果寻常人家的儿子有诸葛瞻这样的上升速度绝对算屌丝逆袭了,诸葛瞻虽然官职很耀眼,但他在实战方面却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父亲,蜀汉大军敌不过邓艾大军,诸葛瞻战死绵竹,刘禅也宣布投降。

诸葛瞻虽然实力一般,但他的儿子也就是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却是英勇无比,诸葛尚曾经大战过邓艾手底下的两位猛将邓忠和师篡,这足以证明诸葛尚在武功方面的天赋。

而且诸葛尚也十分有谋略和政治意识,在两军对垒的时候诸葛尚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但被诸葛瞻忽视了。

诸葛尚的实力从和邓艾大军的对战中就可以完全看出,比他的父亲诸葛瞻更具有诸葛亮的雄风。

诸葛瞻耽搁在了太平和顺利之下,诸葛尚却是败在了动荡之上。良马自然重要,但良马也需要伯乐的发现鞭策,也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


亮郎才不尽


蜀相诸葛亮的儿子为何那么昏庸,而孙子却如此勇猛?

三国时期,除枭雄曹操跟仁主刘备之外,还有一位智谋无双的军事诸葛亮,纵观他的一生善用兵法打赢不少战役,而且为北伐战争心力憔悴最终病死途中。然而诸葛亮只育有一个儿子,名叫诸葛瞻,他是否能遗传父亲的基因变得很聪明呢?

据记载,诸葛亮曾给兄长诸葛瑾寄予书表述自己的儿子,他写书中道:“瞻今八岁余,聪智伶俐,怕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此话可窥见诸葛瞻年幼时就已十分聪明,连父亲都写信告诫诸葛瑾,说儿子太过聪明,担心反影响他的前程,难以被重用。

看来诸葛亮深知谦虚之道,考虑长远,而儿子诸葛瞻自小就暴露出过人天赋,各种学说夸夸其谈,琴棋书画纷纷融会贯通,因此蜀国上下都知道军师有这么一个神童儿子,如诸葛瞻在10岁时的亲笔画就已价值不菲。

北伐失败诸葛亮死后第十年,诸葛瞻长及17岁,逐蜀帝刘婵封为羽林中郎将,又过十年,诸葛亮再次升职为军师、将军、尚书仆射,等于在官职上跟当年的诸葛亮平起平坐了。同是27岁,当年诸葛亮才出茅庐,而儿子诸葛瞻已经成为蜀国重权人物,且是百姓希望的象征。蜀国上下见他机智善谋,颇有父亲的雄风,于是就把统一中原的希望放在其身上。

因此平日里,诸葛瞻几乎就成为了蜀国人眼里的“诸葛亮二代”,他所做的政务措施,均为人们大力支持,并且无人敢忤逆他的决定。然而他虽有父亲的优秀基因,但后天无能人正确指导,使得他逐渐恃才傲物。

得诸葛亮真传者乃姜维,而诸葛瞻当时才7岁父亲就死了,为此没得到任何传授秘技。据说有一次,太监黄皓向蜀帝说姜维的不当之处,诸葛瞻则在旁边保持沉默。因为黄皓势力也非常大,对此诸葛瞻对此有所惧怕,甚至不敢挑战对方的权威,也这应验了诸葛亮临终前留给儿子的一个句话“难成大器”。

事后果然如父所说,景耀6年,邓艾率军偷袭阴平,诸葛瞻带兵前往诛杀,而在关键之刻诸葛瞻表现的犹豫不决,对行军打仗完全不懂,最终错过打败敌军的时机,使得邓艾逃脱,不久后邓军反攻,诸葛瞻被困绵竹,然而只要静等援兵到来即可解围,可诸葛瞻偏偏中了邓艾的激将法,一气之下就带兵出城跟对方硬刚,结果惨败。

如三国志所描述,瞻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岁,众兵皆散,艾长驱直达成都。正是因为诸葛瞻的冲动跟无能才令邓艾攻到蜀国成都,为此足见他拥有父亲的优良基因,但在后期实属废材一个。

然而诸葛亮的儿子这般无能,但孙子诸葛尚却是智勇双全的。《华阳国志》记载,诸葛尚曾经劝说过亲爹诸葛瞻尽早铲除黄皓,但父亲不听,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诸葛尚较为果然,且懂得局势所趋,迫不容待,黄皓一日不除,始终都是蜀国的大毒瘤。

后来,他随父亲讨伐邓艾军,战场上诸葛尚不再像爷爷父亲一样是幕后指挥者,他身披战甲亲赴前线杀敌,据说敌方派出邓忠两位猛将挑衅,诸葛尚二话没说,挥枪上马就来了一场1VS2,结果取得了胜利。可惜,诸葛尚遇到一个无能废材的父亲,导致跟着他一起被战争赴死。诸葛尚的之所以那么勇猛,基本是受爷爷的光荣事迹的鼓励,再加上他性格好斗,跟容易骄傲的诸葛瞻不是同一类人。


猫眼观史


诸葛亮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就是46岁时生的诸葛瞻。 诸葛瞻倒是遗传了一部分诸葛亮的优秀基因,至少人家从小就很聪明。

据诸葛亮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里说: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估计这个诸葛瞻也是个小神童,能得到诸葛亮这样的夸奖,自然有过人之处。

可是诸葛亮在欣喜之余,也流露了很大的担心,就是担心这孩子太聪明了,这么早就锋芒毕露,以后难以成长为国家栋梁。

诸葛瞻精通琴棋书画,在蜀汉粉丝众多。他十岁时画的一幅画,就能够换两头牛。

由于父亲的光环实在是太耀眼了,诸葛瞻的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

蜀汉延熙七年,也就是诸葛亮死后十年,十七岁的诸葛瞻被刘禅破格提拨为羽林中郎将,进入高级干部行列。

景耀三年,二十七岁的诸葛瞻担任尚书仆射,军师将军。和他的父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要知道,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才刚出山辅佐刘备。而二十七岁的诸葛瞻已成为蜀汉权力中心的那个人。

最要命的是,因为人们爱戴诸葛亮,所以把复兴汉室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诸葛瞻身上。

不管他有没有那个能力。 诸葛瞻不管做什么,下面都是一片叫好声。没有人会反对他,也没有人敢反对他,每个人都不想被唾沫淹死。

诸葛瞻其实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多少教导,毕竟父亲死时他才七岁。

诸葛亮平生所学,传人是姜维,并不是儿子诸葛瞻。 一个人的人生太过平坦,不一定是好事。

到达权力顶峰的诸葛瞻,在蜀汉只有一个对手,就是掌握军权的姜维。

所以当宦官黄皓在刘禅面前说姜维坏话时,诸葛瞻假装没听见。

诸葛瞻心里未必没有把姜维弄下去的想法。 黄皓能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总揽朝政、操弄威权,并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没有诸葛瞻的默许和支持,是不可能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得姜维不敢呆在成都,长年呆在剑阁种田。

如果姜维能长驻成都,邓艾偷袭成都时,蜀军未必会在绵竹大败。也许蜀汉不会那么早灭亡。

景耀六年,当邓艾突然从阴平来袭时,诸葛瞻只得硬着头皮带人去迎战。

诸葛瞻只不过是一个空有名声的将军,实际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队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犹豫了,不敢再向前了。

尚书郎黄崇劝诸葛瞻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邓艾进入川中平原,被诸葛瞻拒绝。诸葛瞻成功的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不过做为诸葛亮的儿子,在这种关键时刻,诸葛瞻还保持了气节,直至战死也没有投降。

《三国志》上说:“(诸葛瞻)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

这就是一个官二代,星二代的一生。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的表现记载得不多,只说他和父亲诸葛瞻一同战死。

但《华阳国志》上有一句对诸葛尚的记载颇有深意:尚叹曰:

“ 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乃驰赴魏军而死。 这说明之前诸葛尚至少是劝过父亲,让他除掉黄皓。但诸葛瞻没有同意。

所以说诸葛瞻不如诸葛尚,是有理由的。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在出兵之前,瞻问曰:“谁敢为先锋?”言未讫,一少年将出曰:“父亲既掌大权,儿愿为先锋。”众视之,乃瞻长子诸葛尚也。尚时年一十九岁。博览兵书。多习武艺。瞻大喜,遂命尚为先锋。”

在战场上,诸葛尚的表现也很亮眼,“师、邓二人又引一万兵来战。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 要知道,邓忠可是能和姜维战成平手的将领,诸葛尚能打败邓忠和师簒的联手进攻,可以说战斗力非常生猛。

只是他的父亲太怂了,先是不听儿子的话除掉朝中奸臣,后又不听黄崇的妙计,放邓艾的大军深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

诸葛尚的结局是“乃驰赴魏军而死。”他没有辱没诸葛这个姓氏,没有给爷爷丢脸。

相比之下,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诸葛瞻,由于从没受过磨难,注定了他名过其实的悲剧结局。

现代社会,能为孩子铺好金光大道的人不少,请以诸葛瞻为戒。





富士康一哥


诸葛亮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养子诸葛乔,次子是亲生儿子诸葛瞻。

野史还记载了诸葛亮有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和诸葛亮的女儿诸葛果,多半是虚构的,这出自清代人之手,正史不记载,且年代久远。

诸葛乔原本是诸葛瑾的儿子,因诸葛亮一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因此向其兄长诸葛瑾请求将诸葛乔作为养子,诸葛乔就成为诸葛亮法律意义上的长子。



诸葛亮对这个养子诸葛乔管教甚严,诸葛乔也在蜀汉做官,官至驸马都尉、翊武将军,诸葛亮行军打仗也多带着诸葛乔,但诸葛乔在228年自已25岁时就病逝了,没有太多的事迹。

诸葛乔有一个儿子叫诸葛攀,也算是诸葛亮的孙子,诸葛攀也在蜀汉为官,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253年,东吴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被灭族,诸葛攀就成为诸葛瑾唯一存在的血脉,因此诸葛攀回归诸葛瑾一族,但诸葛攀也很早就去世了,平生无大事迹。



诸葛乔一脉并没有太大的功绩。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也是诸葛亮最有名的儿子。诸葛瞻出生时 ,诸葛亮已经46岁了,可谓老来得子,诸葛瞻8岁的时候,聪明可受,而这一年,诸葛亮也在北伐时因病去世,诸葛瞻17岁时就娶了公主为妻,官拜骑都尉。

诸葛瞻顶着诸葛亮的光环,在蜀汉群臣的巨大期望中成长,诸葛瞻的升迁可谓一路绿灯,18岁担任羽林中郎将,26岁担任侍中,诸葛瞻与他父亲诸葛亮在同样的年龄(33岁)担任同样的官职(军师将军),34岁担任卫将军,掌尚书台,成为蜀汉政权最年轻的执政人。



263年,司马昭发动伐蜀之战,钟会、邓艾率军南征蜀汉,钟会被姜维阻挡在剑阁,邓艾却奇兵出阴平,到达江油,诸葛瞻率军与邓艾战于绵竹,此战,诸葛瞻英勇战死,年仅37岁,而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也一同战死。

诸葛瞻有两个儿子,长子诸葛尚,次子诸葛京,也就是诸葛亮的孙子。

诸葛尚是诸葛瞻的长子,生平不详,只知道他在绵竹一战中,随同父亲诸葛瞻一起战死,在战争中,诸葛尚英勇善战,曾击退魏将邓忠、师纂的进攻,但最后还是战死,可谓忠烈,诸葛尚死的时候年仅19岁。



诸葛京是诸葛瞻的次子, 也是诸葛亮的孙子,且是诸葛亮一族唯一的血脉,蜀汉灭亡后,诸葛京随同侄子诸葛显(诸葛攀的儿子)一起移居河内,后来在原蜀汉大将罗宪的推荐下任职晋朝的郿县县令,最后还做到了江州刺史。

诸葛京的生平事迹已没有详细记载,生卒年均不详细,但作为诸葛亮唯一的血脉,却保留了下来,终不始诸葛孔明灭族,而一脉相传下来,关于诸葛京的后代不见史书记载,据说诸葛亮的后代一直生活在今天的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到现在已有八千多后人。

而所有诸葛亮儿子及孙子中,最有名也最有能力的还是诸葛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



在父亲的光环下成长起来的诸葛瞻从小听了太多的奉承,让他以为自己很厉害,而实际上这些夸奖言过其实。因为父亲的光环实在是太过耀眼,所以诸葛瞻不论做什么都只会得到鼓励而没有反对的声音。这就像帝王身边没有说实话的大臣,这样的朝廷不能长久,所以诸葛瞻的好运也没有长久。其实他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能成为将军只不过是徒有虚名,实际的作战水平很差,最后因为在作战中决策失误而战死,享年37岁。他作为一个官二代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尚,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蜀汉之将,字号不详。生年延熙七年(公元244年2月),卒年炎兴元年(公元263年11月),为诸葛亮之孙,诸葛瞻的长子。 景耀六年(263年)冬,邓艾攻入蜀中带兵由江油南下时 ,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交战,身为蜀汉军先锋随父诸葛瞻迎战,曾两番冲锋陷阵,勇创敌军,曾独自奋力杀退邓忠、师纂二将,后其父中伏自刎而亡。诸葛尚叹气说:“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于是诸葛尚策马冲入魏军阵中战死。尚率军血战,寡不敌众而亡。 六年冬(公元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诸葛尚是诸葛瞻的儿子,同样继承了诸葛亮的基因,但是不同的是,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诸葛尚并没有将精力用在小聪明上,而是依靠天赋,琢磨出了一些权谋之道,此外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心得。诸葛瞻抵御邓艾的时候,诸葛尚曾有过英勇的表现,一定程度上震慑了邓艾的军队,但无奈此时蜀汉大厦将倾,诸葛尚独木难支,加之统帅诸葛瞻行伍经验极差,最终,导致诸葛尚未能挽救蜀汉灭亡,自己也葬身疆场。从诸葛瞻父子的人生经历来看,天赋固然重要,但如何经营自己的天赋更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