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意】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註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簡析】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 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 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 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 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愁鬢明朝又一年。

【詩意】

我獨自在旅館裡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麼事情,讓我這個遊客的心裡變得淒涼悲傷?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髮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註釋】

①除夜:除夕之夜。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轉:變得。悽然:淒涼悲傷。③霜鬢:白色的鬢髮。明朝(zhāo):明天。

【簡析】

《除夜作》是唐代高適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除夕之夜,遊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調,委曲婉轉,感人肺腑。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夕夜卻是另一種情景。詩精練含蓄,故前人謂此詩:“添著一語不得。’’用語質樸淺近而寓情深微悠遠。過年意味著又增加了一歲。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於長大,已過中年的人則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們對此事都比較計較,當然有興高采烈與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適這首詩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寫,“年味”很足,傳誦極廣。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別老母》

【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

此時有子不如無。

【詩意】

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髮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乾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悽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註釋】

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門簾,出門。②河梁:橋,替代送別地。③枯(kū):乾涸。④慘慘:幽暗無光。⑤柴門:樹枝編的門,替代貧苦人家。

【簡析】清代詩人黃仲則幼年喪父,居家貧寒,常年奔波在外,偶然歸家,不過小聚幾日。 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黃景仁外出為官府辦事,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告辭妻女和拜別老母,寫下了這首詩來表達其悲傷的心情。一個風雪之夜,詩人強忍離愁別情,看了一眼白髮散亂,淚眼乾枯的老母,衝出家門。愁情如潮,悲痛難忍,一首催人淚下的七絕《別老母》從心中噴湧而出。這首詩明白如話卻感人至深。在兒子眼裡老母已是風燭殘年,氣息奄奄,可是為了生活還要別她而去,無法讓年邁老母安享溫暖幸福不說,連給老母端湯奉水都做不到,這怎能不使詩人陷入深深的自責。“此時有子不如無”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難以名狀的哀怨和悲愴,也十分真切地抒寫出詩人內心無法抑制的內疚。這動人心魄力的詩句,不是寫出來的,是一個赤子發自肺腑的呼喊。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十五》

【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簡析】

邗溝,在山陽縣,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屬陝西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白紵,指白紵山,在太平州,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縣城東南兩公里處,為姑溪河和青山河匯合之處。桓溫領妓遊山,好為白紵歌,故以名之。此詩詩意為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歲末到家》

【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詩意】

母親愛子女的心是無窮無盡的,我在過年的時候到家,母親多高興啊!她正在為我縫棉衣,針針線線縫得密,我寄的家書剛收到,墨跡還新。一見面母親便憐愛地說我瘦了,連聲問我在外苦不苦?我慚愧地低下頭,不敢對她說我在外漂泊的境況。

【簡析】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蔣士銓於年終前夕趕到家中,深感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故有此詩。《歲暮到家》一詩用樸素的語言,細膩地刻畫了久別回家後母子相見時真摯而複雜的感情。神情話語,如見如聞,遊子歸家,為母的定然高興,“愛子心無盡”,數句雖然直白,卻意蘊深重。“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體現母親對自己的十分關切、愛護。“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二句,把母親對愛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寫得多麼真實、生動,情深意重,讓所有遊子讀後熱淚盈眶。最後二句“低迴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是寫作者自己心態的。“低迴”,迂迴曲折的意思。這裡寫出了自己出外謀生,沒有成就,慚愧沒有盡到兒子照應母親和安慰母親的責任。不敢直率訴說在外風塵之苦,而是婉轉回答母親的問話,以免老人家聽了難受。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母別子》

【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勳。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詩意】

母別子,子別母,白天的陽光似乎都因為悲傷而失去了光彩,哭聲中無限悽苦。一家人住在關西長安,丈夫身居大將軍的高位,去年立了戰功,又被加封了爵土。還得到了賞賜的金錢二百萬,於是便在洛陽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婦。新婦來了不滿足,就要丈夫拋舊婦;她是他掌上的蓮花,我卻是他們眼中的釘子。喜新厭舊是俗世的常情,這本來也不足為悲,我就要收拾行裝,無奈地離開。但悲傷的是,留在丈夫家的,還有兩個親生的小孩。一個才剛剛會扶著床沿走路,一個才剛剛能夠坐起來。坐著的孩子啼哭,會走路的孩子牽著我的衣服。你們夫婦新歡燕爾,卻讓我們母子生離死別,從此不得相見。此時此刻,我的心有訴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還不如林中的烏鵲,母鳥不離開小雛,雄鳥總在它們身旁呵護。此情此景,倒象是後園的桃樹,曾經遮蔽著花房的花瓣已經隨風落去,幼小的果實還將掛在梢頭經歷霜雪雨露。新人新人你聽我說,洛陽有無數的紅樓美女,但願將軍將來又立了什麼功勳,再娶一個比你更嬌豔的新婦吧。

【簡析】

母別子》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名作。《母別子》是《新樂府》五十首中的一首。這首詩是寫將軍遺棄妻子,迫使母子別離時妻子說的話:我們母子生離死別,連林中鳥兒都不如;那些鳥兒母親不失兒女,丈夫陪伴妻子,過著恩恩愛愛、白頭到老的生活。悽婉哀怨,聲淚俱下,比喻真切,意境獨到。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慈母愛》

【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餘。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於乎,

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墨萱圖》

【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註釋】

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註釋】

萱草,在我國一向有“母親花”的美稱。遠在《詩經·衛風·伯兮》裡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憂草,背,北,指母親住的北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到哪裡弄到一支萱草,種在母親堂前,讓母親樂而忘憂呢?母親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愛,如孟郊的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葉夢得的詩云:“白髮萱堂上,孩兒更共懷。”萱草就成了母親的代稱,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國的母親之花。萱草花,又叫忘憂草。它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肉質,葉狹長,細長的枝頂端開出桔紅或桔黃色的花,十分豔麗,非常適合供人觀賞,它的花蕾叫金針,所以也叫

金針蕾。在母親節,子女為母親送上一株忘憂草,祝福母親遠離煩惱和憂愁,身心愉悅,健康長壽。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誰氏子》

【唐】韓愈


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云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聖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餘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短歌行》

【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裡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於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註釋】

百年:指人壽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陳澔集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漢徐幹《中論·夭壽》:“顏淵時有百年之人,今寧復知其姓名也?”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人生壽促,天地長久。百年之期,孰雲其壽?”

宋陳亮《祭林聖材文》:“胡不百年,終此大數!” 強半:大半;過半。隋煬帝《憶韓俊娥》詩之一:“須知潘岳鬢,強半為多情。”宋范成大《玉麟堂會諸司觀牡丹酴醿三絕》之三:“浮生滿百今強半,歲歲看花得幾回?”清納蘭性德《浣溪沙》詞:“萬里陰山萬里沙,誰將綠髩鬭霜華,年來強半在天涯。”須:必得,應當。催:使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加快。無:沒有,與“有”相對;不。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代北州老翁答》

【唐】張謂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徵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簡析】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天寶(742-756)年間,統治者好大喜功,進行了長時間的黷武戰爭。張謂“二十四受闢,從戎營朔,十載亭障間,稍立功勳。以將軍得罪,流滯薊門”(《唐才子傳》),對黷武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深有體會。詩寫作者路遇一位負薪的老人,從交談中得知:老翁原是北方人,為了保全身邊惟一的兒子的性命,躲避兵役,才流離他鄉下力為生的。這個老人的遭遇,引起詩人莫大的哀憐與同情,遂作此詩。

詩的前十二句記敘老翁悲慘遭遇。共分三層。一層說老翁是北地人氏(泛指),“北望鄉關生客愁”一句表明其人流落他鄉。“客愁”表明是有家難回。又寫老翁自述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都是當兵陣亡的。這是“客愁”之外的又一重悲痛。第二層寫老翁的三兒子剛剛成人,又面臨被徵入伍的威脅。“明年聞道又徵兵”

句的“明年”、“又”等字面,表明當時徵兵的頻繁,幾乎成為一種災難。雖然還只是聽說,老翁已經深信不疑,因此打定逃亡的主意:“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守在鄉土,骨肉分離,是死;逃往他方,流離失所,大不了也是死。與其分離而死,不如死在一處。敘述客觀平淡,更令人悲嘆。第三層寫流離他鄉的辛苦。本來薄有田產,因為要逃亡,只好賤讓給同鄉四鄰。人們都說“多子多福”,這個養了三個兒子的老人,福在何處呢?“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這句十分忠厚朴實而令人鼻酸的話,它的潛臺詞簡直就是“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杜甫)至此,詩中老翁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最後四句像是詩人寬慰老翁的話。“近傳天子尊武臣,強兵直欲靜胡塵。”聽說戰爭就要結束了。最後詩人大聲疾呼:“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這是質樸的吶喊,是為民請命的正義的呼聲殷璠能夠欣賞它:“謂《代北州老翁答》及《湖中對行酒》。並在物情之外,但眾人未曾說耳。亦何必歷遐遠、探古蹟,然後始為冥搜。”(《河嶽英靈集》)故讀者也能夠欣賞。


十首關於感恩父母的詩詞,別隻知道《遊子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