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老而不死是賊”有何含義,此句出自哪裡?

近日從官方的文章中看到關於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評價,稱她為“

老而不死是賊”,此句用在佩洛西身上很恰當,也對此句產生了興趣。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賊”有何含義,此句出自哪裡?


經查閱資料,“老而不死是賊”不僅僅是俗語,而且還是經典名句。雖然是指一個為老不尊的人,但在我國有著傳統尊老習俗,為何詛咒老人去死,不死還把老人比作“賊”呢?

1.出處

據資料記載,“老而不死是賊”出自孔子的《論語·憲問》,但此句只是孔子所說一段話中的一句,原文是這樣寫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賊”有何含義,此句出自哪裡?


古人很講究禮節,這句古文是說原壤在會客廳等待孔子時,他沒有坐相,而是岔開腿很不禮貌的坐在那裡。孔子就是一個講究“禮法”並推崇“禮儀”的人,認為人應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比如對人表示敬重而跪地而坐,而原壤岔腿而坐就是失禮的做法。

孔子一生講“禮”,也重“禮”,他曾說“不學禮,無以立”,沒有禮節的人,怎麼能在社會自立。因此,孔子看到原壤如此無禮的樣子,他很生氣,就直接就指責原壤錯誤,認為他從小就不知道尊老愛護兄弟,現在年紀大了也沒什麼成就,怎麼還不死,認為他就是個禍害,然後就拿起手杖打向原壤的腿。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賊”有何含義,此句出自哪裡?


根據原文我們可以看到,“老而不死是賊”是孔子發火說的一句話,但“賊”不是偷東西的賊,是指是“偷生”的意思,就是指原壤這樣的人不快點死,還苟且活著。

那麼原壤是誰,為何孔子對其發火?

據錢穆《論語新解》釋義:“原壤:魯人,孔子之故人”。也就是原壤也是魯國人,是孔子故人,與孔子是老相識了。

兩人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賊”有何含義,此句出自哪裡?


這裡記載原壤這個人不知道尊重父母,其母去世後,他還敲著棺材在那唱歌,簡直比不孝還可恨。

但原壤這樣無禮之人,孔子為何還結交他呢?這就與孔子所倡導的仁與善有關係了。雖然他對原壤很厭惡,但孔子也想通過自己的“禮”來教化他,因此毫不客氣就罵老友了。

2.用義

如果單純把孔子罵原壤的“老而不死是賊”拎出來,會讓人有所誤解,在我國這樣一個千年來有著尊老傳統的國家,即使老人也有不對的地方,但也不能這要罵。據專家認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應該用整段話來理解孔子的用意。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賊”有何含義,此句出自哪裡?


首先,孔子這句話不是泛指,是指原壤這個人,因為像原壤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很少見。

其次,孔子罵“老而不死是賊”有一個前提是這個人從小到老都是不著調的人,而且“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如果一個人從小到老活成這樣不仁不義的人,在我國都屬於極少數。

因此,這句話不能隨意去指向現在一些老人,應該從孔子說這句話的環境中來理解。不過也有人說了,現在也有一些為老不尊的人,比如公交車罵年輕人不讓坐,甚至打年輕人等事件。如果這種老人沒病,可以罵他“老而不死是賊”,但這裡前提與孔子罵原壤是截然不同意思。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賊”有何含義,此句出自哪裡?


3.延伸

現在“老而不死是賊”被人比作一些做人做事很差勁的老人,也可以理解。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傳統與現代理念必然有矛盾,的確使一些老人做出讓人不恥之事,用孔子這句話罵也沒毛病。

現在有些老人做的事,的確比原壤都厲害。比如有的老人被人罵作“老色狼”,到老了還不忘在“色”上犯事,還有的老人,不注意公眾形象,認為老了所有人都應該尊重他,這種道德綁架也與其老人身份不一致。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賊”有何含義,此句出自哪裡?


什麼是老人?一個人從小到大,經歷很多事,從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老人應該是對人生最有總結權的人,而且是人生處世最有經驗的人。但有的老人卻沒能做這些,這與他們生活環境有關。但他們卻不知道,這種極少數“老而不死是賊”的人,已經帶壞了社會風氣,甚至傳導給下一代。

因此,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我們應該對孔子“老而不死是賊”這句話有所感悟。年輕人要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因為這是成就事業的前提與關鍵,也是未來給下代做榜樣的基礎。如果從小就沒有這種“德”來規範自己,那老了真就成為“老而不死是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