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老而不死是贼”有何含义,此句出自哪里?

近日从官方的文章中看到关于对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评价,称她为“

老而不死是贼”,此句用在佩洛西身上很恰当,也对此句产生了兴趣。


古人讲:“老而不死是贼”有何含义,此句出自哪里?


经查阅资料,“老而不死是贼”不仅仅是俗语,而且还是经典名句。虽然是指一个为老不尊的人,但在我国有着传统尊老习俗,为何诅咒老人去死,不死还把老人比作“贼”呢?

1.出处

据资料记载,“老而不死是贼”出自孔子的《论语·宪问》,但此句只是孔子所说一段话中的一句,原文是这样写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古人讲:“老而不死是贼”有何含义,此句出自哪里?


古人很讲究礼节,这句古文是说原壤在会客厅等待孔子时,他没有坐相,而是岔开腿很不礼貌的坐在那里。孔子就是一个讲究“礼法”并推崇“礼仪”的人,认为人应该“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比如对人表示敬重而跪地而坐,而原壤岔腿而坐就是失礼的做法。

孔子一生讲“礼”,也重“礼”,他曾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节的人,怎么能在社会自立。因此,孔子看到原壤如此无礼的样子,他很生气,就直接就指责原壤错误,认为他从小就不知道尊老爱护兄弟,现在年纪大了也没什么成就,怎么还不死,认为他就是个祸害,然后就拿起手杖打向原壤的腿。


古人讲:“老而不死是贼”有何含义,此句出自哪里?


根据原文我们可以看到,“老而不死是贼”是孔子发火说的一句话,但“贼”不是偷东西的贼,是指是“偷生”的意思,就是指原壤这样的人不快点死,还苟且活着。

那么原壤是谁,为何孔子对其发火?

据钱穆《论语新解》释义:“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也就是原壤也是鲁国人,是孔子故人,与孔子是老相识了。

两人关系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古人讲:“老而不死是贼”有何含义,此句出自哪里?


这里记载原壤这个人不知道尊重父母,其母去世后,他还敲着棺材在那唱歌,简直比不孝还可恨。

但原壤这样无礼之人,孔子为何还结交他呢?这就与孔子所倡导的仁与善有关系了。虽然他对原壤很厌恶,但孔子也想通过自己的“礼”来教化他,因此毫不客气就骂老友了。

2.用义

如果单纯把孔子骂原壤的“老而不死是贼”拎出来,会让人有所误解,在我国这样一个千年来有着尊老传统的国家,即使老人也有不对的地方,但也不能这要骂。据专家认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应该用整段话来理解孔子的用意。


古人讲:“老而不死是贼”有何含义,此句出自哪里?


首先,孔子这句话不是泛指,是指原壤这个人,因为像原壤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很少见。

其次,孔子骂“老而不死是贼”有一个前提是这个人从小到老都是不着调的人,而且“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如果一个人从小到老活成这样不仁不义的人,在我国都属于极少数。

因此,这句话不能随意去指向现在一些老人,应该从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中来理解。不过也有人说了,现在也有一些为老不尊的人,比如公交车骂年轻人不让坐,甚至打年轻人等事件。如果这种老人没病,可以骂他“老而不死是贼”,但这里前提与孔子骂原壤是截然不同意思。


古人讲:“老而不死是贼”有何含义,此句出自哪里?


3.延伸

现在“老而不死是贼”被人比作一些做人做事很差劲的老人,也可以理解。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传统与现代理念必然有矛盾,的确使一些老人做出让人不耻之事,用孔子这句话骂也没毛病。

现在有些老人做的事,的确比原壤都厉害。比如有的老人被人骂作“老色狼”,到老了还不忘在“色”上犯事,还有的老人,不注意公众形象,认为老了所有人都应该尊重他,这种道德绑架也与其老人身份不一致。


古人讲:“老而不死是贼”有何含义,此句出自哪里?


什么是老人?一个人从小到大,经历很多事,从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老人应该是对人生最有总结权的人,而且是人生处世最有经验的人。但有的老人却没能做这些,这与他们生活环境有关。但他们却不知道,这种极少数“老而不死是贼”的人,已经带坏了社会风气,甚至传导给下一代。

因此,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我们应该对孔子“老而不死是贼”这句话有所感悟。年轻人要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因为这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与关键,也是未来给下代做榜样的基础。如果从小就没有这种“德”来规范自己,那老了真就成为“老而不死是贼”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