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書評:魯濱遜,一個不知疲倦、永不安心的行動者

提到《魯濱遜漂流記》,很多人的腦海中會出現一幅畫面:驚心動魄的海上流浪、曠無人煙的荒野孤島,以及主人公野人一般的生存環境,和寂寞悽苦的精神世界。

這是一部被譯為各種文字、流傳甚廣的冒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小說中魯濱遜的冒險精神、實幹精神、財富佔有慾和殖民主義思想,都真實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初興階段人們的思想潮流。

當然,魯濱遜的一些行為並不符合我們現在的文明思想。比如:

他參與了臭名昭著的黑奴貿易;

在荒島安身後,把自己當作荒島的君主,把島上的一切都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

搭救野人星期五後,把他變成了對自己惟命是從的奴隸等等。

魯濱遜也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年輕時性格偏執,作為父母身邊唯一的孩子,卻不顧父母的反對不告而別;他貪財逐利,為了唾手可得的利益選擇投機取巧,而且就是這一次的決定,讓他身陷孤島,像野人一樣生活多年。

但是,魯濱遜身上也具備許多良好的品質:踏實肯幹、不畏險阻、樂觀自信、知足感恩……這些品質幫助他在荒島上生存下去、並回歸文明社會,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魯濱遜漂流記》書評:魯濱遜,一個不知疲倦、永不安心的行動者

身陷孤島,唯有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小說一開頭,就顯示出魯濱遜是一個不甘平庸的少年。他放棄父親為他安排好的安穩人生,放棄自己親手建立的日益紅火的種植園生意,為了心中對冒險的渴望,當然也是出於一個商人對於利益的追求,又一次踏上了冒險的旅程。

魯濱遜所乘坐的大船遭遇颶風,在一座荒島附近拋錨。死裡逃生後,被衝到島上的魯濱遜發現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當時他身上既沒有食物、也沒有保護自己的武器,連活下去都成問題。

要知道,魯濱遜以前是個富家子弟,雖然多次出海,卻從沒像一個真正的水手那樣在船上做過工。但是眼下,他一無所有,只有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條件,讓自己活下去。

休息了一個晚上,魯濱遜迅速理清了自己需要做什麼,並馬上付之行動。

他從船上運下可以利用的物資、建造棲身之所、打獵覓食,首先保證了自己能活下去。工具不順手,又沒有幫手,一切勞動都做得很慢、很辛苦。但是

“活著,離開”的念頭支撐著他,一點點堅持下來。僅僅兩年時間,就擁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

魯濱遜深知“空想是沒用的,只能自己動手”。試想,如果他一直怨天尤人,不去主動改變,在島上根本就堅持不了幾天。

柬埔寨有句諺語:十個空談家抵不上一個實幹的人。

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是魯濱遜能夠生存下來的關鍵。而這一點,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一樣重要。

人生有夢想是好事,但是我們不能只“仰望星空”,更要記得“腳踏實地”。比如有人想練一手漂亮的字,最重要的是一筆一筆地勤加練習。否則聽再多的理論、看再多的字帖,也只是紙上談兵,並不能有一點進步。

正如白巖松在《白說》裡所寫:總遠遠惦記著夢想,會被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距離打敗;不如暫時忘記夢想,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遲早會回饋你一份厚禮。

《魯濱遜漂流記》書評:魯濱遜,一個不知疲倦、永不安心的行動者

只因心中有對生活的熱情,才會不辭勞苦,把簡陋的環境打造成一個理想王國。

讀《魯濱遜漂流記》,不止感嘆於魯濱遜的勇氣與堅持,更被他對生活深深的熱愛所感染。

魯濱遜通過自己的雙手,建造了安全的住所、種出了莊稼、靠打獵吃上肉食,飲食起居得到足夠保障。但他並沒有滿足現狀,而是繼續努力提高生活品質,看看他都做了些什麼:

在風景秀美的草地上建了一座小木屋,作為“別院”;

製作了便於生活的桌椅、貨架、蠟燭;

編制籮筐、燒製陶器;

用動物的皮毛做衣褲和雨傘;

馴養了一大群山羊;

甚至捉回一隻鸚鵡,教它說話以緩解寂寞……

看起來,魯濱遜的日子過得自由安逸。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是現代人們時常向往的。美國作家梭羅曾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尋找本真的生存狀態和詩意生活。他們是自願遠離塵囂,自願感受簡樸。

但魯濱遜不同,他是被迫流落荒島,真正的一無所有。

那麼艱苦的條件下,能保證不餓肚子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可是魯濱遜寧願花很多時間製作桌椅、蠟燭等小物品,只因為他心中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尼爾·帕斯理查在《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中有句話:真正的幸福不是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懂得發現生命中的小美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卡耐基也說過,人內心的幸福感來自對既有生活狀態的隨遇而安和感恩知足。

熱愛生活的人把生活過成了詩,他們都擁有積極的心態、細膩的感觸,更容易享受到生活中的小幸福;他們勇於面對一切困難,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一日三餐的活下去,還有對生活中所有事物的細微感受。

《魯濱遜漂流記》書評:魯濱遜,一個不知疲倦、永不安心的行動者

常懷感恩之心,尊重生命,也讓自己得到救贖。

《簡愛》中有一段話:學會感恩。因為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因為有了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因為有了感恩,生命之間才能和睦相處。

最後一次出海前,魯濱遜明明安穩富足,卻常常心懷苦悶,覺得生活沒有希望。可當他獨自一人流落荒島之後,仍然可以自由呼吸、自給自足,所以每一次得到、每一次轉危為安,都讓他產生對生命的感恩之心。

魯濱遜總結說,我們有時在生活中感覺處處都不順心,是因為我們只看到我們沒有的東西,而忽視了我們擁有什麼。

的確是這樣。有人說過,最能讓人感恩生命的地方是醫院。去一次醫院,就會明白,活著和健康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最好禮物。什麼錢權名利,與健康的生命比起來,全都不值一提。

如果一個人缺乏感恩之心,就會覺得身邊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當一個人心存感恩的時候,就會懂得知足和珍惜,會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變得積極向上。

所以,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多想一想自己勝過他人之處,而不要總想著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

感恩之心讓魯濱遜對生命充滿敬畏。當他發現野人的食人行為後,深惡痛絕,曾打算以一已之力去懲罰那些野人;當他發現遇難船隻後,儘管不確定是否有人倖存,仍然冒險前去救助;後來相繼救下野人星期五、一個西班牙人以及星期五的父親,他們一起研究如何離開荒島。直到最後,魯濱遜又幫助了一個遭遇叛亂的船長奪回海船,終於帶著星期五回到了文明社會。

對生命的尊重讓魯濱遜自己也得到了救贖。

在小說中,作者丹尼爾·笛福以第一人稱,清晰流暢地為我們描繪了魯濱遜二十多年的島上生活,從一無所有、每天費心該如何生存下去,到應有盡有、舒服愜意地享受生活,通過具體細緻的細節描寫,讓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書中既有魯濱遜詳盡的勞動場景,又有他細膩的心理刻畫,同時也闡釋了很多細小卻深刻的人生經驗與感悟。

《魯濱遜漂流記》值得一讀再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