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中最大失誤,不是北伐,不是馬謖,或許只是沒做一件事

關於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誤是什麼?有的人會說是窮兵黜武的發動北伐,也有的人會說是在第一次北伐時錯誤的任用馬謖。關於這些爭論都有各自的道理,不過最近我倒是產生了一個想法,以上這些都算不上諸葛亮最大的失誤,在我看來,諸葛亮最大的失誤或許就是沒有阻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兵折將,這無疑是蜀國巨大的實力損失,但這種損失都不足以動搖蜀國的根基。因為它是可以恢復的,後面的歷史我們也看到,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很快就緩過氣來,“夷陵之戰”在章武二年(222年)結束。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失誤,不是北伐,不是馬謖,或許只是沒做一件事

三年以後,蜀國就有能力南征孟獲,次年諸葛亮就積極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可見,這些軍事上的損失是可以彌補和挽救的,但當時諸葛亮犯的一個巨大錯誤就是沒有阻止劉備發動戰爭,進而導致劉備在多重慘痛現實的打擊之下憂憤而死。

這是蜀國這個新生國家的巨大轉折點,幾乎可以說劉備的死也意味蜀國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喪失了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因為他的謀臣諸葛亮看起來更擅長“局外操盤和修正”,但劉備這位蜀漢集團的核心領導人和精神領袖去世後,這也意味著諸葛亮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領導義務,這無疑大大限制了諸葛亮能力的發揮。

  • 蜀漢轉折點:打還是不打?

夷陵之戰從國家戰略角度去看是一場毫無必要的戰爭,在此之前,蜀國損兵折將,接連失去關羽和張飛這個蜀漢集團的核心武將。經營多年的荊州三郡也落入東吳孫權的手中,養子劉封佔據的上庸三郡不久也落入曹魏的手裡。

頂級武將缺席、內部叛亂、地盤丟失,劉備真正面臨的考驗是該不該去維護自己的名聲?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失誤,不是北伐,不是馬謖,或許只是沒做一件事

  1. 打的必要在哪裡?

“夷陵之戰”是純粹的意氣之爭,是“梁山義氣”式的戰爭,兩個結拜兄弟都直接和間接死於東吳之手,這把劉備逼向了道德的高地上,有時候佔據道德的制高點並不全然是一件好事。至少對於劉備而言頗有“高處不勝寒”,乃至騎虎難下的尷尬。

攻打東吳從情理上來看非常有必要,但是對於蜀國的戰略目標來看,其益處在哪裡呢?蜀國能夠取得多大的勝算?最終將獲得怎樣的利益?從劉備拒絕孫權求和的姿態來看,他似乎是抱著滅亡東吳的心態出征的,然而對於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的蜀國,它有多大的勝算能夠滅亡東吳呢?

從某種角度去看,“夷陵之戰”並不具備軍事價值和意義,說到底這是一支“問罪之師”,恐怕連劉備都不知道要對東吳問罪到何種程度,這場戰爭才能結束。實際上他是非常被動的,如果他不發動“夷陵之戰”,恐怕多年以來劉備苦心經營的個人名望將因此大受損失。

天下人都知道看著他,看著這位新帝王在結拜兄弟被殺後究竟會採取什麼態度。諸葛亮恐怕心知肚明,因此在劉備發動復仇之戰的時候,他沒有提出任何的反對,沒有任何勸諫,看起來夷陵之戰這場仗是必打不可了。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失誤,不是北伐,不是馬謖,或許只是沒做一件事

以我們現在的歷史眼光去看,假如當時諸葛亮能夠說服劉備暫時選擇隱忍,周密計劃對吳戰爭,恐怕蜀國的命運多半會因此發生改變。劉備這位蜀漢集團的領導者也大有可能避免因打擊過多而憂憤而死,但在“夷陵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這個蜀漢第一謀臣的角色是缺失的,空白的,難以置信他竟然沒有對劉備提出任何建議和策略。

但我們當然不能把“夷陵之戰”的失敗甩鍋到諸葛亮身上,只不過作為彼時劉備賬下舉足輕重的謀臣,一場幾乎傾盡國力發動的戰爭,諸葛亮卻詭異的在領導層中缺席了。從另一方面,這也凸顯了當時劉備十分窘迫的境地,那就是人才嚴重缺失,整個蜀漢陣營中此時能夠拿得出手的竟然就只有一位諸葛亮。

相對較於曹操手底下謀臣入雲的大陣仗,劉備卻是顯得十分寒酸了些。倘若說當時能夠有人出來阻止這場戰爭,或者最起碼能夠在這場戰爭中給予劉備謀劃策略,想來劉備也不至於輸的如此狼狽。

  • 失誤的結果

因此“夷陵之戰”的失敗實際上並非蜀國面臨的最大損失,而是核心領導人物劉備的去世。這讓蜀國徹底失去了領導層上的凝聚力,後主劉禪如同擺設,對於蜀國的未來發展幾乎無所規劃,蜀漢集團失去了領頭羊。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失誤,不是北伐,不是馬謖,或許只是沒做一件事

諸葛亮看似成為掌舵人,但卻更像是一個孤家寡人,北伐無功而返是小心謹慎的結果,畢竟諸葛亮並不敢放開手腳去折騰蜀國這點家底。劉備生前曾說馬謖不可用,試想假如劉備不死的話,那麼北伐戰爭的嚴重失誤大概率能夠避免。

劉備的存在對於蜀漢集團來說是關鍵性的,以現在的目光去看,後主劉禪政治才能缺乏,使得其無法將蜀漢集團緊緊的凝聚在一起。雖然他和諸葛亮保持了一種相當完美的君臣關係,但諸葛亮卻更像是一頭手腳都被鐵鏈束縛起來的猛虎,雖有威懾力,卻不能完全放開手腳去施展他的才能。

因為對於謀臣來說,親自操盤並非他們的長處,旁觀大局,他們才能指點江山。但讓人感到惋惜的是他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沒有發揮自己的作用,及時勸阻劉備,仰或時刻關注戰場的變化,及時作出相應的策略。他那種完全在“夷陵之戰”中的空白缺失,真正令蜀國走向了發展的死路。

不管後來諸葛亮如何盡心盡力,相信大家能夠明顯察覺出諸葛亮那種有力無處使的無力感。實際上失去一個關羽和張飛對於蜀漢來說不過一種陣痛,但失去操盤的領導人,這確實是蜀漢集團無法言喻的長痛。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失誤,不是北伐,不是馬謖,或許只是沒做一件事

而諸葛亮和後主劉禪雖然關係融洽,但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他們之間幾乎是在唱獨角戲,劉禪被邊緣化了,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要命的,它至少意味著君主在政治上失去了領導權和號召力,諸葛亮雖然盡心輔佐,但是生怕碰壞了這個新生的國家。

因此打起仗來扭扭捏捏,頗為難受,簡單來說,諸葛亮扮演了他不該扮演的角色。劉備死後的弊端也顯現出來,蜀國幾乎失去了後續的發展,整個國家在人才、政治和制度上幾乎陷入了停滯,其人才班底幾乎還是劉備和諸葛亮時代遺留下來的那些人,幾乎可以說從劉備死去的那一刻開始,蜀國就已經在開始吃老本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何要強行發動北伐,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讓蜀國獲得長足發展的土地和人才,以及支撐國家的人口。

因此不能不說這大概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當然這並非甩鍋於諸葛亮,其實恰恰凸顯出當時蜀漢集團已經面臨的生存困境——後繼無人。

關注 ,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