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墓的发掘让沉睡2100多年的美丽女子重见天日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西汉墓是20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次发掘不只是让一个在漆黑地下沉睡了2100多年的美丽女子重见天日,观察今天的世界,她还让我们亲眼目睹了遥远的西汉文明。汉代“文景之治”已不是史书上枯燥的描绘,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兴旺发达的景象,都通过这位女士和她丈夫、儿子一起带来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走马楼简牍

1996年芙蓉区辖区《平和堂》建设工地走马搂22号井三国吴简的出土,又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700多年前三国吴的这个地下“档案库”,究竟有些什么珍贵的资料,又何以要沉隐在这古井之中,引起了国际学术界极大的兴趣。2001年海内外知名学者聚会长沙,召开“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关于吴简的论著竟达15篇之多。

马王堆汉墓

这批三国吴简大致可分为木简、木版和竹简三类。竹简数量最多,目前已清洗出12万多枚,还有5万多枚沾满泥土的简牍,保存在博物馆仓库中。这些简牍按内容可分为券书、司法文书、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名刺和官刺、帐簿等,涉及三国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租税、户籍、司法、职官等诸多方面,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经济关系等。字数超了《三国志》的总和,是《三国志·吴书》的十数倍。要完整解读它的内容,至少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许多内容为《三国志》及其他著述所不载,是研究三国特别是东吴历史最直接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国家文物局宣布三国孙吴纪年简牍为继殷墟甲骨、敦煌经卷、居延汉简、清宫档案之后的第五次文史资料大发现,誉之为“世纪性成果”。

浏城桥楚墓群

长沙已发掘的楚墓约有3000座,它所保留的珍贵文物十分丰富,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沙政治、经济、文化的客观情况。这些楚墓除在湘江西岸银盆岭、岳麓山所掘为数不多的战国晚期楚墓外,主要都在湘江东岸。湘江东岸又以芙蓉区为最多,小吴门、浏城桥、凤凰台一线山冈连绵地带墓葬不少,且由小吴门、浏阳门向东延伸至五里牌、杨家山一带均为楚墓密集之区。而目前认定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长沙楚墓即是芙蓉区辖内发掘的浏城桥一号墓。

马王堆汉墓

浏城桥一号墓是已发现长沙楚墓中规模最大、随葬物最丰富且保存完好的一座。该墓位于今建湘南路与浏正街交界之西北角,为1971年修筑人防工程时所发现。墓坑口长8.65米,宽7米,4级台阶,墓坑底部长5.84米、宽3.97米,深7米。一椁二棺,随葬物竟达262件之多。有铜制和陶制礼器,乐器、车马器,漆木器等,兵器戈、矛、剑、戟、弓、箭、盾牌齐全,且都制作精良,完好无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2件竹笙、3件竹弓和装有8支礼射恒矢的竹矢箙、两件“积竹”戈柄和一件“积竹”矛柄。竹乃江南之特产,这些物件的制作只不过就地取材,而其工艺却都十分考究。可见楚人开发长沙已知因地制宜,创造特色,把当时的竹文化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所谓“积竹”,就是削去竹白,留取竹青,胶合成器的竹艺制作工艺,用之于制作兵器因其富有弹性而坚韧难折,性能独特。这种工艺直到明朝才有人意识到“积竹之矢,其中不靡”而加以总结。长沙人无意争抢“积竹”工艺最早发明专利权,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功地实践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