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誰都想有個又懂事又聰明的孩子,可是在親子教育上,我們掉過的坑,流過的淚,受過的傷,數不勝數,說多了都是淚,有沒有讓我們省心的操作呢?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歌德說:"讀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

笛卡兒也說:" 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而我想說的是,書籍是我教育的不二法寶。

孩子上幼兒園時,我們沒有像其它家長一樣,天天強逼著背書認字,可是人家已經能獨立看故事書了。

中午在學校,別的小朋友睡午覺,這個天生不愛睡覺的孩子,只要給他一本書就搞定了。老師非常驚奇,問他是不是媽媽天天在家認字,他一臉茫然。

因為從來沒有誰在家鄭重其事地教過他認字,只是他那懶媽媽無論看到什麼有字的東西,比如商標、廣告牌,玩具上的標籤等等,都會教他認,媽媽說一遍,讓他跟著念一遍,天長日久,水滴石穿,僅此而已。

教得隨意,學得輕鬆,沒有壓力,不過效果不錯,反正在幼兒園就可以自己看故事書,寫作業從不要人讀題,人家自己都認識,至於寫作業氣壞老母親的事,在媽媽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從他認識字開始,就讓他學會了家裡餐廳牆壁上的一段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作業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咱們各負其責,如有不會,自己鑽研或找老師解決,媽媽不會,只會給你搞後勤,所以作業從來都是孩子的獨立完成,不輔導娃作業,這媽媽夠懶的吧?

為了從小建立他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領略這個世界的精彩,理解這個世界的多重關係,除了購置各種適合小朋友讀的童話故事外,甚至還將親子教育類的,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猶太人教子枕邊書》,本來是家長看的,也讓小傢伙看。讓他從書中來尋找媽媽對他的教育的合理答案,減少溝通的障礙。

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至於四大名著,以及學校開出的每年必讀書單,也都照單全收。

尤其是《三國演義》這本書,看得滾瓜爛熟,只要提起任何一個書中相關的人物和事件,小傢伙是如數家珍。

那次,媽媽被人挖坑利用,大傷元氣,傷心至極的媽媽向爸爸控訴,小傢伙在一旁聽明白了,跑過來跟媽媽說:媽媽,要不你用"驅虎吞豹"的方法對付這些壞人。

對《三國演義》只讀了幾十頁的媽媽一臉懵,然後小傢伙開始跟媽媽耐心地講了這個計策的由來。

一次,媽媽喊小傢伙遞個東西,結果沉浸在動畫片中的他,硬是一邊眼睛離不開電視一邊慢吞吞地起身,把媽媽急的,事後,媽媽有點生氣,跟他講如果別人找你,肯定是有事需要幫忙,要立即行動,不應該拖拖拉拉,他立即說:

父母呼,應勿緩。媽媽,以後我一定不再這樣了!

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因為看書多,許多富有想像力又可愛的語言都會從他的嘴裡蹦出來,走到哪都是大家的開心果。

好書是作者心血與智慧的結晶,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靈魂都融入其中。

而讀書,就是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靈魂對話。

讀書不僅解決了懶媽媽教育他的問題,還讓他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有了清晰的認識,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有一天,媽媽發現,孩子有些太自我,畢竟都是一圈人寵大的,還有點急性子,媽媽不放心,希望他對人對事,能夠著眼更大一些,心胸更寬闊些,於是拿些歷史人物傳記來給他看,像《漢武大帝》、《曾國籓》、《張居正》、《郭子儀》等等,甚至還有五代的馮道,小傢伙果然著了媽媽的道,看得甘之如飴,看了一遍不夠,最後乾脆要媽媽上網購回,反覆看。

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看完郭子儀的傳記後,還主動針對郭子儀作為一名武將,身居高位,歷經四朝,最後壽終正寢以及曾國藩作為漢人,在滿人主政的清政府統治下,能一直手握重兵最後全身而退主動找媽媽進行了探討,算是理解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吧。

小學畢業的暑假,三個月的長假期,因為媽媽的疏忽,讓他一個人在家待著,結果一個暑假下來,這傢伙開始迷上了遊戲,開始叛逆,無論你和他說什麼,他都有一套說辭等著你,母子間甚至還進行了一場上學讀書是否有用進行了一聲長達兩個小時的辯論。

讀書的過程也是思想激烈碰撞的過程,如果領悟了書中的精華,就像得到高人指點一樣,讓身處迷途的你醍醐灌頂。

針對網癮,心急如焚的媽媽,找來了由中央電視臺根據實際案例編撰的《戰網魔》,丟給他,結合書中一個個觸目驚心的真實案例,而媽媽也適時地將網癮帶來的後果聯繫到孩子的身上,對他繼續沉迷網絡的後果進行了結果推論,因為成人都抵抗不了網癮,何況是孩子,在媽媽的嚴防死守和日復一日的努力下,用了一學期的時間,終於將要走偏的孩子拉了回來。

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學校裡有些孩子無心向學,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這些環境裡不安份的因子開始影響到他,雖說不明顯,相比圍追堵截,媽媽認為不如坦然面對消除神秘感更好,於是乾脆找來一本《早戀》給他。

儘管成書時間是80年代,但是學生早戀是有共通性的,早戀的利與弊,名作家肖復興會比我們說得更好,無須多言,看了就明白了。看完之後,母子倆就書中幾對高中生早戀所帶來的不同結局,進行了剖析,並藉機向他表明了媽媽的態度:早戀不是洪水猛獸,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他的身上,媽媽會坦然接受,並幫他做參謀。這之後遇到相同的話題,母子也會坦誠討論,不藏不掖,結果顯而易見。

前不久熱映的影片《少年的你》,從校園暴力這一個角度反映了青少年犯罪的問題,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所面對的誘惑與陷阱,遠遠不止這一個。

本著防患於未然的態度,多瞭解,才能更好地預防與應對,媽媽就給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找到一本青少年犯罪紀實書籍《橙色預警》,裡面52個問題少年,涵蓋著各種各樣由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管理的缺失造成的青春期失足,如盲目追星、家暴、父母離異、學校霸凌等等。

這本沉甸甸的書籍,與其說是給孩子看,其實也是為了給作為家長的自己敲響警鐘,家長對照反省哪些做得還不夠,哪些教訓值得我們借鑑,孩子對照哪些不能做,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這之後,孩子也常常根據學校或身邊發生的類似事件,與書中進行對照,並和媽媽交流,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媽媽也幫助分析。

比如班上有一個同學,與弟弟同在一個班,無論是學習習慣還是成績上,他都與弟弟相差甚遠。

他從小被媽媽送到姑媽家帶,直到6歲才回到媽媽身邊,而比他小一歲的弟弟一直在父母身邊長大。為了方便照看,父母將兄弟倆放在一個班上讀書。這位同學回到父母身邊後,家人發現同學身上養成了許多不好的習慣, 於是母親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管教,結果是完全的叛逆與厭學,終於在上初三時,這個孩子寫下了:"我恨父母,恨老師,恨這個社會"的話,還直接讓母親交給老師,說他不想再去上學了。

針對這個發生在身邊的活生生的例子,孩子鮮明地表明瞭他的態度:站在同學這一邊。因為這個同學說,都是因為他的父母從小不把他放在身邊養,所以他才會變成這樣的。

我首先認可了他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畢竟幼年不在父母身邊,肯定對他的成長會造成一定影響。然後,反過來說:他6歲就回到父母身邊,而且這十年來,他的父母一直給他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愛護,難道這還不夠嗎?再說,他在姑媽家,並沒有被不合理地對待,姑父姑母也是疼愛他的。

如果一個人自己不上進,而老是將責任推給環境推到別人身上,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正常的心理。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努力,才不會怨天尤其人。

寒假到了,不用發瘋,這樣陪娃,你還是那個優雅的女子


我還舉出了《風雨哈佛路》中女主的例子,女主面對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完全靠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哈佛。還有幼年被父親拋棄,成名後解開心結反給老父親買房安度晚年的演員孫儷。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同學母親只是對他不良習慣進行管教,並沒有過份地逼迫他一定要怎樣,這樣就恨天恨地的孩子,不值得同情。

孩子聽後,接受了我的觀點,並找來《風雨哈佛路》,仔細研讀,還不忘給那位同學介紹,也讓那位以自我為中心的同學,有所警醒。

媽媽並沒有給孩子選定某一類的書籍,而是無論古代、現代,人文還是科學類,陽春白雪也看,下里巴人也讀,特定時代過後產生的傷痕文學都讓其有所涉獵。

這樣,在讀過了各種各樣的書,見過了各種不同的風景後,才有了同學眼中遇事不焦不燥,溫暖可親的好朋友,老師眼中笑容像陽光一樣燦爛的學生,父母眼中省心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