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山西,地理上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省會太原市。“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古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山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

老照片,真實的再現了清未民初時期的山西部分城市的樣子,因為種種原因,很可能你不一定見到過,讓我們跟隨這些老照片一起回顧歷史,感受遠去的山西古老風土人情。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1907年,山西大學堂開學典禮。1902年創辦的山西大學堂系庚子賠款退還資金所創辦。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山西大學堂大門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山西督軍府(山西省政府)。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山西太原府的大南門,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往太原城去的人並不多,而且通往城門的道路竟然是土路,這是我們在清宮劇中所見到的場景完全不同,道路、人流比清宮劇中差遠了。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太原府九仙橋,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太原府中的行人也不是特別的多,而且,城中的道路也並不是十分的平坦。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太原雙塔,雙塔一開始叫文宣塔,雙塔腳下的寺廟稱永祚寺。因為雙塔高聳矗立突出,百姓習慣稱雙塔寺。雙塔建造於1608年,是太原傳統標誌性文物。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太原南大街,遠處的那個是迎澤門。迎澤門俗稱大南門,這裡最初叫做朝天門,意為朝天看、向前看、承接上天的恩惠。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西門。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太原府,天主教堂。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太原府,牌樓。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太原府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梅山鐘樓。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1902年時太原府純陽宮門口的銅獅子。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的太原府,街道。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太原鼓樓,據清道光年間的《陽曲縣志》記載:太原鼓樓“樓高愈十丈,雄鎮八門。下為樓座,積土為臺,外砌磚圍,高達三丈,東西長百餘步,南北寬八十餘步。上為木結構三層樓閣,高達七丈。飛簷斗拱,雕樑畫棟,琉璃瓦覆項,十分壯觀”。懸有閻錫山手書的“造產救國”、“用志不忘”,兩塊牌匾。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水西門外的鎮水神獸。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太原府,大悲寺內觀音像。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太原府,小五臺寺廟。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太原府衙門的影壁牆。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太原府名勝晉祠。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太原府,崇善寺內千手觀音。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太原公署。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太原文廟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山西省立一中。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正太鐵路火車站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民初的太原柳巷,據說巷內舊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樹,故名。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晉王府時將大柳巷擴入府內,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處鬧市,是太原的商業中心。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橋頭街。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太原府,春節廟會背棍表演,有很多圍觀看熱鬧者。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時期太原城內煤場。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太原拉煤人。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山西典型的土窯洞。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忻州府,南門城樓。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忻州府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忻州府文廟大成殿。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忻州城外洋教堂。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忻州府北大街。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代縣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代縣南門街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繁峙縣俄口村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民國初期的代縣城,邊靖樓。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定襄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五臺山,顯通寺。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忻州府街景。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五臺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五臺山顯通寺大殿。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五臺山舍利(大白)塔。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初年的渾源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保德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山西境內的雁門關,從圖中看去,道路旁的房屋顯得十分的破爛。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山西北部雁門關。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大同市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的大同府,九龍壁,現仍保存完好。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運貨馬隊途經大同府。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的大同府的城牆,看起來很壯觀,不過原城牆全拆了,現在有部分復建。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大同府雲崗,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府西郊30華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的大同府鼓樓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朔縣城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寧武城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山西韓侯嶺山腳下的關帝廟,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條道路是用石子鋪成,幾乎沒有人在此通過,顯的十分的荒涼。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1907年時的平陽府(臨汾)堯廟。 平陽府,今為臨汾,運城兩地級市轄境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初年的臨汾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臨汾城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的晉南絳州城牆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初山西吉縣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榆次城門。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民初晉中廟會戲臺,山西地方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由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等,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太谷縣,私立銘賢學堂,始建於1907年,後發展為私立銘賢農工專科學校、私立銘賢學院。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銘賢學院是在銘賢學校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1951年秋,銘賢學院在院系調整中被撤銷,並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改為山西農學院(現山西農業大學)。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太谷縣,城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初年的盂縣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美國基督教華北公理會創辦的教會醫院(現為汾陽醫院),是山西最早的西醫院,創建於1916年。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孝義縣,日本侵略者在縣城中陽樓旁耀武揚威的老照片。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縣北門街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介休城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清末民初的平遙縣拱門。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山西靈石縣汾河旁的場景,汾河旁邊的道路泥濘不堪,過往的車子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文水縣城牆。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洪洞縣大槐樹遷民處。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晚清時期,山西洪洞縣城南的小橋,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橋下的河水幾乎乾涸,十分的蕭條,有一個男子在橋上走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古運城城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置運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蒲州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運城,運城歷史悠久,因境內鹽池產鹽,成為鹽運之城而得名,古稱河東。,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便建都於此,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后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這些傳說都發生在這裡。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運城城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解縣關帝廟。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運城鹽池。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運城鹽湖,運城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運鹽工,肩負200餘斤。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運城西門外的河流和城牆。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民國初年的運城街肆商鋪,圖面比較熱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民國時期的同蒲鐵路。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臨汾喬李村西萬。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山西晉城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晉城城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晉城城內。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左權縣城。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坐騾轎回家的少婦穿越太谷-太原間鐵路線。

清民時期的山西老照片,滿目瘡痍

圖為民國時期的娘子關。

八百里太行在這裡崛起,五千年文明在這裡沉澱,波瀾壯闊的黃河流經許多省份,卻把魂留在了山西。

看中國歷史,有一句流行的經典話: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百年山西是什麼模樣,這組老照片有很好的介紹與詮釋。山西,就這樣歷經了五千年,沉澱了一種大氣與詩意,一種樸素的力量讓人為之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