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一直以來,太陽為什麼可以持續燃燒都是讓科學家們頭疼的問題。在100年前,學術圈就流傳著很多關於太陽燃燒機制的說法。其中,有一個說法很符合那個時代的氣質。

當時正在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煤炭和石油成為了人類常用的能量來源。於是,就有人認為太陽是燒煤的。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當時還真的有較真的人去算過,結果呢?這個人計算後得到的結果是太陽只能燃燒幾千年,還沒有人類文明史的時間長。因此,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那太陽到底是如何燃燒的呢?又為何可以持續燃燒這麼長時間?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核聚變反應

如今,我們都知道太陽的燃燒是利用核聚變反應。但是同樣是核聚變,氫彈就會一下子全炸了,而太陽持續穩定地燃燒,這說明太陽和氫彈之間還是有區別的,那這個區別是什麼呢?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實際上,無論是氫彈還是太陽燃燒,核聚變反應的條件都是很苛刻的。就拿氫彈來說,氫彈的反應原理是氫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氦原子核,同時損失一部分質量,這部分質量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但是要促發氫核聚變並不容易,至少需要一億度。如果用常規的手段根本達不到這個溫度。於是,我們要引爆一顆氫彈之前,都會先引爆一顆原子彈。原子彈的爆炸會提供氫核聚變所需要溫度。這樣,氫彈才會被引爆。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那太陽是如何被點燃的呢?

我們可以先來下一個結論,太陽核能夠被點燃其實和“弱相互作用”有關。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上世紀,科學家就發現宇宙中一共存在著四種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和電磁力。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其中,引力和電磁力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了,在我們的世界裡,不是引力就是電磁力。而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原子核層面的作用力,因此,我們也稱之為強核力和弱核力。

強核力其實就是把夸克束縛在質子和中子內的一種作用力,除此之外,它能把質子和中子束縛在原子核內。

而弱核力實際上和原子的衰變有關,也就是說,它可以改變粒子的種類。比如,β衰變。其中有一種叫做負β衰變的,就是將原子核內的一箇中子轉變成質子,同時還會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電子中微子。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所以,正β衰變其實就是把原子核內的質子轉變為中子,同時還會釋放一個正電子和一個電子中微子。那這和太陽的核聚變有什麼關係呢?

太陽的核聚變反應主要發生在核心區域,由於引力的原因,太陽內核的溫度達到了1500萬度,壓強達到了200多萬個大氣壓。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雖然已經很可怕了,但距離核聚變的反應條件還是要差一些。原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應該是點不亮的。但問題就出在了太陽內核的物質狀態上,它既不是固態、也不是液態,更不是氣態。實際上,太陽內核是等離子態。那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由於溫度極高,電子可以獲得足夠的能量,因此,電子脫離了原子核的束縛,這時候太陽的內核就好像一鍋粒子粥,裡面一堆的粒子在亂串,有電子,原子核,光子等等。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那這就加大了原子核之間的碰撞概率。雖然如此,但由於溫度不夠高,還是不能快速引燃太陽。但在微觀世界中存在著一種量子效應,這個效應被我們稱為隧穿效應。原本,在宏觀世界當中,你要做成一件事是需要輸入足夠多能量的。但是在微觀世界中,即使能量不足以引發反應,也有一定的概率發生。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於是,原子核之間就有一定的概率發生核聚變反應,而與此同時,還需要之前說到的弱力協助,弱力需要把質子轉化為中子,這樣就可以讓四個氫原子核在一些列的反應中生成一個氦原子核,其中氦原子核內是2個質子和2箇中子,這說明有2個質子在弱力的作用下轉化為了中子。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不過,在一個系列反應過程中,第一步是最難的,引發這步反應的概率大概是一對質子在10億年才能發生一次這樣的反應。由於太陽足夠大,佔據了太陽系99.86%的質量,因此,粒子數足夠多,才使得反應可以進行,但進行的非常緩慢,並不會像氫彈那樣一下全炸了。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太陽內核的氫核聚變大概可以持續100億年左右。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因此,太陽沒有一下子全炸了其實和弱力有很大關係,如果沒有弱力,這個反應是不可能進行下去的。

宏觀視角

你很容易發現,上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從微觀視角的看待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的。實際上,太陽的燃燒機制也正是一群粒子物理學家們搞清楚的。那是不是可以從宏觀世界來看呢?

實際上,也是可以的。在天文學界有句行話叫做:質量為王。一個天體的質量決定了它最後的演化路徑。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我們以太陽為例,在45億年前,太陽系附近的位置,有一片長達2光年的分子云,後來發生了引力坍縮,在引力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太陽。


都是核聚變,為何氫彈會瞬間爆炸而太陽能夠持續燃燒數十億年?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如果只有引力,太陽會最終壓成一個點,而太陽之所以可以維持形態,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發生核聚變反應,這個反應提供了一個向外的壓力。

於是,我們可以太陽看成是處於一個引力和核聚變產生向外壓力的平衡點。如果引力佔據了上風,這時候就會壓縮核心,核心的溫度就會升高,核聚變反應就會加劇,這樣產生的對外壓力就會變大,以此來抗衡引力。

同樣的如果核聚變反應太過劇烈,這時候向外壓力佔據了上風,內核就會稍微變大一點,溫度就會降低,反應就不會那麼劇烈了,那對外的壓力就會降低,重新和引力形成動態的平衡。所以,說到底這是引力和對外壓力博弈的結果。而天體的引力其實和自身的質量有關,所以,我們才會說,質量決定了恆星演化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