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傳奇一生

說起商周之戰,很多人都會想到電視劇裡的《封神榜》,但小說畢竟還是小說,都會帶有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故事。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解讀歷史上的姜太公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吧。

人物簡介

姜子牙的傳奇一生

姜太公(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東呂鄉東呂里人(今山東省日照市東),其祖先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以封地為姓,故又稱呂尚。周康王六年,姜子牙死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子牙的傳奇一生

姜太公一生多奇謀,據傳兵書《六韜》、《陰符鈴錄》均其所有,而《六韜》更被後世兵法家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傳說姜子牙從師學藝,70歲學成下山,投奔商紂,卻不得任用,無奈之下,他便在都城朝歌以宰牛賣肉為生。後來因商紂王暴虐無道,塗炭生靈,天下諸侯叛離,西伯侯姬昌篤行仁政,招賢納士,把周治理得路不拾遺,國富民強。子牙見此,料定天下以後一定歸周,於是下定決心投奔西岐,助周文王姬昌一統天下。

人物功績

興周滅紂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世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牧野之戰

姜子牙的傳奇一生

關於牧野之戰的發生年代說法不一,但大致可從公元前1130年到1018年時間段裡發生,此戰為商周最後一戰。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史稱“六師”。而據《史記》記載商軍總兵力有七十萬人,也有另一些文獻記載有十七萬人。雙方兵馬至牧野集結後,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建立齊國

商朝滅亡後,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姜子牙在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選拔當地東夷土著中有才能的人做官,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出生之謎

《史記·齊太公世家》說他是:“太公望者,東海上人”指山東東呂鄉;《呂氏春秋》又說他是“東夷之士”,東夷指今山東省中南部;《戰國策》則說他是“齊之逐夫”,其出生地各家眾說紛紜。

姜子牙的傳奇一生

根據《晉書·束皙傳》記載,西晉太康二年,汲郡人盜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全是蝌蚪文書寫,經過整理,書中記載了自黃帝到魏襄王二千年的歷史,有魏國《史記》之稱。這些竹簡書稱作《汲冢書》,比《史記》成書早二百年,時間上離周朝更近些,按此書記載姜太公是汲縣人(今河南汲縣)也許更可信一些,後世學者大部分也認同此說。

關於分岐的原因是後人把太公故里與遊寓混餚了,因為當時姜太公曾經投奔紂王,看到紂王昏庸無道,也進行勸諫,觸怒了紂王而遭至追殺。為逃避追捕的姜太公來到了山東海邊隱居居住,這可能是姜太公曾經在山東住過一段時間而給後人留下出生混餚的原因吧!

總結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兵家始祖,他的傳世著作《六韜》被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學習與吸收了;他還被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尊為“百家宗師”,是一位中國古代影響久遠的傑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