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勤於政務,任勞任怨,為何最後晚節不保,怠政二十餘年?


萬曆皇帝勤於政務,任勞任怨,為何最後晚節不保,怠政二十餘年?


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依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一眾名臣,實施“隆慶新政”,革弊施新,使四海內外得以大治的明穆宗朱載坖,(坖,[jì] 古同“忌”)因長期服食春藥,終於支撐不住,年僅36歲便溘然長逝。死前,穆宗託孤高拱,遺詔皇太子朱翊鈞繼位,囑咐其要:“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於是在朱翊鈞十歲這年,他接手了因父親晚年荒於政事而留下的爛攤子,登基為帝,改元萬曆,是為明神宗。


萬曆皇帝勤於政務,任勞任怨,為何最後晚節不保,怠政二十餘年?

▲因嘉靖帝迷信“二龍不相見”之說,朱載坖與其的父子關係極為冷淡,直到景王朱載圳身死,朱載坖才得位諸君。


萬曆皇帝繼位之始,恪守父皇遺訓,“進學修德”,不忘讀書。據載,萬曆皇帝從懂事開始,就按照祖宗舊制,舉日講,御經筵,讀經傳、史書,在繼位之後,又聽從張居正之言,每天日出之時駕幸文華殿,聽一眾儒臣講讀經書。稍事休息後回講席,再同老師研讀史書,等到在此用完午膳才返回宮內。這樣的日常只有在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得以暫免講讀,此外風雨無阻。


萬曆皇帝勤於政務,任勞任怨,為何最後晚節不保,怠政二十餘年?

▲萬曆皇帝從少時開始就一直勤奮好學,這份勤勉在大明朝一十六帝中都是少見的。


除了讀書外,國事政務方面,萬曆皇帝一繼位,託孤大臣,大學士高拱就馬上上書呈進新政五事,要求萬曆皇帝需”御門聽政,親答奏請,面見輔臣,議處要事”,而且一應奏摺在閱覽後都要發送至內閣看詳擬票,杜絕內批留中。高拱臨終受命,自是本著“以主上幼衝,懲中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的想法,想要朝夕訓導少帝,但未免操之過急,令年僅10歲的萬曆皇帝生出了危懼之意,只得“拱默受成於兩宮,權不自制,惟恐外廷之擅”。


萬曆皇帝勤於政務,任勞任怨,為何最後晚節不保,怠政二十餘年?

▲高拱和張居正一同開創新政,使得穆宗、神宗兩朝皆有中興之象。


高拱雖然一腔忠君愛國之心,但主弱臣強必遭非議,且高拱得內閣首輔之位後確是稍嫌專橫,“專權之疑,深中帝心”,最後終被勒令致仕,以張居正代其位。而正是高拱的”專權之疑“,造就了一個把持朝政權柄於手,改革圖強的英明之君。此後,萬曆皇帝勵精圖治,推行新政,將“大柄悉以委居正”,並以師禮待之。於是在萬曆元年到萬曆十五年這之間,萬曆皇帝始終不倦朝政,十年改革,一改正德、嘉靖兩朝以來的頹態,開創出“萬曆中興”的中興氣象,可惜的是,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宣告改革結束,萬曆皇帝也自此開始親政。之後,萬曆皇帝借中興之勢,守土平亂,發動萬曆三大徵,雖然耗費錢糧無數,但確確實實的鞏固了大明疆土,令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牢不可破。(萬曆三大徵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萬曆皇帝勤於政務,任勞任怨,為何最後晚節不保,怠政二十餘年?

▲萬曆皇帝是大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48年,掌權後曾言:”若用舍予奪,不由朝廷,朕將何以治天下!”


不過一切都在萬曆十五年結束了,在打出大明威風的三大徵後,勤於政務的萬曆皇帝突然罷工,對國事政務消極以對,反而“日夜縱飲作樂”,也是在這一年,以立皇太子為藉口,實則為奪取朝政大權的“國本之爭”就此開始,而後一發不可收拾。此後,萬曆皇帝因自己的“家事”被群臣干預,而自己卻無能為力而心灰意冷,怠政之勢更盛,對於朝臣干預宮廷,黨爭不休,不勝其擾的萬曆皇帝打定主意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亦不再接見朝臣,而是暗中通過一些手段掌控大權。於是在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大明朝政日益衰敗,內閣已是“人滯於官”、“曹署多空”。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持續將近15的國本之爭終於以萬曆皇帝讓步,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告終。


萬曆皇帝勤於政務,任勞任怨,為何最後晚節不保,怠政二十餘年?

▲國本之爭中人多為日後的東林黨,故此國本之爭也可以看作是最開始的東林黨爭。


然而,國本之爭好不容易停歇,東林黨爭又裹挾著福王莊田之爭、梃擊案等等大事而來,再加上趁勢崛起的遼、金的屢屢入侵,大明幾有亡國之兆。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喪師辱國,為添軍費,萬曆皇帝不得不下令向民間徵收“遼餉”,可非但沒有使已呈敗局的明軍轉敗為勝,反而令民眾怨聲載道,起義頻發。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這個因怠政後,家事被幹預,而和朝臣作對了幾十年的皇帝,終於因長期的酒色無節和外憂內患病重不起,於弘德殿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