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跟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一直忠心的陪伴著人類


第三十六集 柴架扁擔

黃帝發明的馬車在大路上運糧比較實用,可是到了小道上運糧就略顯不足。於是姜仲找到黃帝求一件合適的發明。

黃帝試了試背、抓、拎、抬、拉、舉幾種動作,也就背感覺比較舒適。著手設計起器物來。

不一會兒功夫,設計了兩件背式器物。

姜仲問:“你這兩件器物叫什麼名字?”

黃帝答:“一個叫‘柴架’,一個叫‘扁擔’”。

姜仲問:“怎樣使用?”

黃帝答:“這兩件器物根據糧食的體型結構不同,選用不同的背式器物。柴架適合背長條形糧食,如稻草、秸稈、柴禾、樹枝等。扁擔適合挑已經脫粒的穀物、雜物和水”。

黃帝邊說邊演示,說:“柴架豎向結構很長,人走路的時候力量可以均勻的分配在人的背部各處,使人的背部不至於感到力量集中而特別難受。豎向結構連接橫向結構,這種連接方式,主要用來改變重物的力量方向,使向下的力量轉變成橫向,這樣背部就容易使上勁兒。橫向結構底部放上托盤,使重力均攤在柴架上。橫向結構上綁有兩根繩子,可以根據負重體積調整長短,就算有很大體積的柴禾也不怕,無非就是用更長點的繩子捆好,繩子的另一頭綁在柴架豎向結構的上端”。

演示完柴架,黃帝又演示扁擔,說:“用一肩擔起扁擔的中間,雙手握住扁擔兩頭的繩索,繩索下邊連著筐,用來裝糧食和雜物,記得兩個筐裝的東西重量要基本一致,不然扁擔不平衡,就沒辦法運貨了”。

姜仲試過兩件器物,問:“這兩件背式器物一硬一軟,各有千秋,能講講原理和用途嗎?”

黃帝答:“柴架運用的是槓桿原理,改變了作用力的方向,同時我在這個原理之上加入了手的抓取效果,使它方便運輸條狀物體。扁擔運用的也是槓桿原理,不過是一類比較特殊的槓桿叫作平衡槓桿,在平衡的狀態下才能正常使用,所以對盛裝的重物有重量接近的要求。農田地勢平坦,扁擔相對來說更實用一些,柴架嘛,爬坡更合適”。

黃帝說:“這兩件背式器物的基本原理和用途很簡單,其實沒什麼好說的”。

姜仲問:“難道這兩件器物還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黃帝答:“有的。柴架佔地少、空間大,是理想的房屋結構形式。柴架適合運輸條狀物體且適合爬坡,可以稍做改動,做成運送傷員的擔架。柴架支撐穩定,還可以稍作改動,做成各式各樣的傢俱和桌椅板凳。扁擔有一定的彈性,是非常實用的行駛減震結構,房屋如果使用行駛減震結構可以輕鬆抗震。馬車如果使用行駛減震結構可以減少顛簸的感覺,還可以減少馬車上的零件損壞,裝上行駛減震結構以後,使用馬車運雞蛋這樣的易碎物也是可以的”。

姜仲問:“這兩樣器物可以結合嗎?”

黃帝答:“你的腦洞也很開呀,確實是,名字叫‘轎’”。

石器時代結婚用的花轎就是由柴架和扁擔結合而來的,後來,才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中國人結婚絕不是講排場那麼簡單,你要仔細看,中國人結婚展示的是前沿科技。

古代有很多跟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一直忠心的陪伴著人類


第三十七集 相馬

姜仲見黃帝,問:“石器時代塞部、頓部、東部三大部落爭奪青海鹽湖的食鹽資源,清一色的騎兵作戰,我只知道馬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不知道這裡邊有什麼門道沒有?”

黃帝答:“馬有優劣,好馬日行千里,疾跑如風,服從指揮,有很強的戰鬥慾望。劣馬有點風吹草動掉頭就跑,更別說騎著打仗了”。

姜仲問:“有什麼辦法區別好馬劣馬嗎?如果等到戰場上才發現騎得是一匹劣馬,那不就晚了?”

黃帝說:“家養的戰馬天天有專人看著,吃得好、養得好、還經常拉出去跑跑,馬駒從出生就在嚴密的監視中度過,那些能作為戰馬的都是百裡挑一的好馬,不存在上戰場以後才發現是劣馬的情況。你說的那種只可能是臨時充數的野馬,膽子小,戰鬥一打響就嚇得轉頭跑”。

姜仲問:“既然已經有了馴化的家馬,為什麼還要用野馬打仗呢?”

黃帝答:“馴養的家馬數量滿足不了戰爭需求,這個需求缺口需要用野馬補足”。

姜仲問:“那要怎麼辦才好呢?”

黃帝答:“其實不用親自到戰場上去實驗野馬的優劣,在發現野馬的時候就可以進行相馬,還是有一些技巧和經驗判斷野馬優劣的”。

黃帝說:“在野馬群裡先趕馬,有句古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野馬趕上幾圈以後,有的野馬就體力不支,而那些優質的野馬臉不紅、心不跳、氣息均勻、肌肉強而有力,發現這樣的野馬就可以找機會用套馬杆把它套回來,仔細觀察”。

黃帝說:“套回來的馬要檢查野馬的各項數據,尤其對野馬的骨架是否周正,奔跑是否平穩進行檢查,如果野馬騎上去總是有些異常晃動或者歪歪扭扭,很容易影響槍騎兵或者弓騎兵的兵器發揮”。

黃帝說:“野馬的脾氣有乖巧溫順的就有暴烈不易馴服的,然而脾氣大不一定能力強,除非野馬的肌肉異常強悍,想嘗試下馴服還是可以的”。

黃帝說:“頓部、東部的人相對塞部的人,身材矮小,所以我們選擇的戰馬體型不會太大。而塞部的人相對頓部、東部的人,身材高大,所以他們選擇的戰馬體型通常很大,有個說法‘人高馬大’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黃帝說:“野馬是非常膽小的動物,然而過於膽小就不太適合上戰場了。通過觀察野馬的耳朵晃動情況可以瞭解野馬的膽小程度,進而做出選擇,套住的這匹馬能不能當做戰馬使用”。

黃帝說:“馬蹄磨損程度要看的,老話說‘無蹄則無馬’,馬匹跛行,馬匹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所以戰馬的馬蹄尤其需要護理”。

黃帝說:“以上這些相馬技巧都是看一些表面,等你把這些都融會貫通以後,再相馬就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野馬的天賦和內在素質,這是相馬的最高境界”。

姜仲問:“你是否已經達到了相馬的最高境界?”

黃帝答:“這會兒沒工夫養馬,等到要上戰場了,我好好整一匹馬”。

石器時代,初代黃帝的戰馬名字叫“拳毛騧”,先人的智慧說,即使到另一個世界也要守護著你,是這名字的含義。


第三十八集 迎日推筴

姜仲見黃帝,問:“你在做什麼?”

黃帝答:“我在記日記”。

姜仲問:“日記是什麼?”

黃帝答:“幫助我回憶起每天發生了什麼事情,是為日記,這是先人留給我的智慧”。

姜仲問:“我們每日都做著同樣的事情,有什麼好記錄的?”

黃帝答:“是呀,人們每天過著重複的生活,記錄這些事確實沒有意義,我記日記與別人記日記,記錄的內容不同,我記日記是把天時和農業生產當做一個整體進行記錄,並不是單純記錄我每天都做了點什麼”。

姜仲問:“記錄的方法很特殊,不會是為做什麼大事提前做準備吧?”

黃帝答:“沒錯,這是一件發明,提出了一種預測未來的方法,名字叫‘迎日推筴’”。

姜仲問:“未來有無限可能,你憑什麼能肯定未來就一定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黃帝答:“世間萬物都有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我們只要發現這些規律,就能掌握下一次發生此類事件的具體時間,從而提前做好應對策略,增加收益或者減少損失”。

姜仲問:“日記記錄的事情多如牛毛,你怎麼知道你找到的就一定是規律而不是假象呢?”

黃帝答:“規律又稱為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是你叫太陽昇起,它就升起,也不是你叫太陽落下,它就落下。農作物的生長也是一樣,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這一切都有定數”。

姜仲說:“我稍微有點理解了,我家的公雞每天天一亮就打鳴,這是你說的規律嗎?”

黃帝答:“是的,不過公雞打鳴跟一天的發展變化有十分明顯的聯繫,但是運用到農業生產上,這個規律的實用性體現不出它與農業生產特別緊密的聯繫,也就沒有必要記錄在日記裡”。

姜仲問:“那你發現什麼跟農業生產特別緊密聯繫的規律沒有?”

黃帝答:“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業生產創高優。春雨貴如油,頂凌耙耘防墒流,多積肥料多打糧,精選良種奪豐收。天暖地氣開,冬眠蟄蟲甦醒來,冬麥鎮壓來保墒,耕地耙耘種春麥。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春始草青青,種瓜點豆好時辰,植樹造林種甜菜,水稻育秧選好種。雪斷霜未斷,雜糧播種莫遲延,家燕歸來淌頭水,苗圃枝接耕果園。夏麥苗節節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溫棚防風要管好。夏日溫和,防治蚜蟲麥稈蠅,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絨剪毛防冷風。雨少氣溫高,玉米間苗和定苗,糜谷蕎麥搶墒種,稻田中耕勤除草。夏始冰雹猛,拔雜去劣選好種,消雹增雨乾熱風,玉米追肥防粘蟲。進入三伏天,龍口奪食搶時間,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閒。大熱暴雨增,複種秋菜緊防洪,勤測預報稻瘟病,深水護秧防低溫。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深翻深耕土變金,苗圃芽接摘樹心。伏盡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糧菜後期勤管理,冬麥整地備種肥。夜寒白天熱,播種冬麥好時節,灌稻曬田收葵花,早熟蘋果忙採摘。秋雨天漸涼,稻黃果香秋收忙,碾谷脫粒交公糧,山區防霜聽氣象。草枯雁南飛,洋芋甜菜忙收回,管好蘿蔔和白菜,秸稈還田秋施肥。結冰又結霜,抓緊秋翻蓄好墒,防凍日消灌冬水,脫粒曬穀修糧倉。地凍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培田整地修渠道,農田建設掀高潮。地封初雪飄,幼樹葡萄快埋好,利用冬閒積肥料,莊稼沒肥瞎胡鬧。臘雪兆豐年,多種經營創高產,及時耙耘保好墒,多積肥料找肥源。嚴寒數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積極參加培訓課,增產豐收靠科研。進入三九天,繼續參加培訓課,不斷總結新經驗。天寒地凍農戶歡,歡歡喜喜過個年”。

姜仲問:“總結的很詳細,可是該怎麼看呢?”

黃帝答:“這些內容按順序歸結在一起,稱為‘筴’,記得筴的時間順序一定不能亂,時間與事件橫向看是正在做的事情,向前翻,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向後翻,是未來要做的事情。有了這本‘筴’,未來要做什麼事情一看便知”。

姜仲說:“唉,我還以為有什麼能預知未來的神存在呢,原來預知未來也不過就是按部就班完成有規律的事情”。

黃帝答:“是的,做事情太規律,對於生活、務農是好事,但是作為戰爭,還是不要讓敵人抓住你的行為規律,那樣會讓你死得很慘”。

先人的智慧說,把人們每天的活動記錄在冊,找出其中的規律,是為“迎日推筴”,逐漸發展為“占卜、算卦”和“二十四節氣”。

古代有很多跟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一直忠心的陪伴著人類


第三十九集 水稻和蛤蟆

姜仲見黃帝,問:“旱田採用輪作的方法避蟲害確實可行,那是因為旱田可選擇的莊稼種類非常多,可水田能種的莊稼屈指可數,需要怎樣預防蟲害呢?”

黃帝答:“不論什麼樣的地形地貌,都有適合環境的牲畜生存,適合環境的牲畜也往往不止一種,它們通常是對立關係,你可以認為哪裡有害蟲,哪裡必有害蟲的天敵與之共處”。

姜仲問:“水田裡現在除了水稻就是害蟲,你說的害蟲的天敵在哪?我怎麼沒看見”。

黃帝答:“人工環境不像自然環境那樣,在漫長的歲月裡,總有天敵跟隨它們的獵物來到適合它們生長的世外桃源。人工環境最便捷的方法還是直接引進天敵”。

姜仲問:“你說說看,我們應該引進什麼天敵?”

黃帝看了地形地貌,說:“有了,蛤蟆”。

姜仲問:“蛤蟆是什麼?”

黃帝答:“持續的目標明確,是為蛤蟆,這是先人留給我的智慧,蛤蟆是一種貪吃的兩棲動物,特別愛吃各種昆蟲,我探查了水田的生存環境,非常適合蛤蟆生長”。

姜仲說:“那還等什麼?趕緊引進吧”。

黃帝說:“等等,還需要謹慎做些工作”。

姜仲問:“這是為什麼呢?”

黃帝答:“食物鏈是一個完整的循環,引進天敵固然可以消滅害蟲,但天敵若沒有天敵,天敵本身也可以成為危害”。

黃帝說:“你等我幾天,我研究一下食物鏈的組合方式”。

幾天以後……

黃帝見姜仲,說:“食物鏈的組合方式研究好了,可以引進蛤蟆,而且通過農作物的組合原理,我還引進了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癩蛤蟆”。

姜仲問:“你之前說過天敵本身也可以成為危害,你找到了什麼樣的解決辦法?”

黃帝答:“部落人愛好美食,如果引進的天敵數量太多,做成美味佳餚,問題就解決了”。

姜仲說:“好吧,用吃的方式來維持食物鏈平衡,這像祖先的做法,是先人的風格”。

姜仲說:“詳細說說你的方案”。

黃帝說:“水田平整過後,在水田放入其他地方帶來的大量蛤蟆和少量癩蛤蟆。這些蛤蟆和癩蛤蟆會在水田裡抱對產卵,卵先發育成蝌蚪,過不多久就可以長成蛤蟆,開始進食害蟲,蛤蟆對人沒有危害,人在農活進行中,這些蛤蟆可以不用去管,等到害蟲少了,不需要那麼多蛤蟆時,可以適當的抓一些蛤蟆做成人的食物吃掉,注意區分癩蛤蟆,背上疙瘩特別多的就是癩蛤蟆,癩蛤蟆是藥用的,所以本身有毒,如果抓到癩蛤蟆,它背後的毒沾到手上,手指間會起癩蛤蟆背部一樣形狀的小水泡,我小時候不知道這些,錯抓了癩蛤蟆,好幾年手指間都起成片的小水泡”。

姜仲問:“那樣的環境真的適合蛤蟆生長嗎?”

黃帝答:“蛤蟆是兩棲動物,有兩套呼吸系統,十分依賴水來溼潤它們的皮膚,生活在淺灘的水裡也便於它們使用肺呼吸,稻田平整之後,水面高度和淺灘差不離兒,這種環境和蛤蟆自然生長的環境極為相像,所以蛤蟆肯定適應水田的環境”。

姜仲問:“我覺得蛤蟆很像另一種動物‘雞’,你覺得呢?”

黃帝答:“是的,兩種動物都愛吃蟲子,養肥了又都可以作為人的食物,所以我可以給蛤蟆起個外號,叫‘田雞’。不過癩蛤蟆就算了,那傢伙不能作為人的食物,不適合叫‘田雞’”。

姜仲問:“你說癩蛤蟆仿造農作物原理是藥用的,它能治療什麼疾病呢?”

黃帝答:“癩蛤蟆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乾燥製成蟾酥。蟾酥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主治癰疽疔瘡,瘰癧,咽喉腫痛,牙痛,痧脹腹痛,神昏吐瀉。蟾酥有毒,內服慎勿過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婦忌用。蟾酥研粉時注意防護,以免吸入粉塵,乳製品夏季易酸敗,應於春、秋季進行”。

一番講解之後,天空中掛起一輪皎潔的明月,黃帝看月亮坑坑窪窪的表面,很像癩蛤蟆的背部,以為天上住著一個癩蛤蟆,於是給月亮起了一個名字,叫“蟾宮”。

古代有很多跟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一直忠心的陪伴著人類


第四十集 家燕築巢

姜仲見黃帝,問:“近日,飛蟲猖獗,嚴重影響農業生產。飛蟲狡猾的很,人們一靠近它們,它們就飛得無影無蹤,人們不搭理它們,它們又過來騷擾人們勞動,你有什麼辦法治治這些飛蟲嗎?”

黃帝問:“飛蛾撲火的殺蟲方法用了嗎?”

姜仲答:“用了,有點效果,但是這些飛蟲似乎繁殖的特別快,怎麼也殺不完”。

黃帝說:“嗯,我暫時沒有辦法,你給我幾天時間,讓我想想”。

這幾日白天黑夜,黃帝就圪蹴在田間地頭,觀察飛蟲的習性和繁殖情況,突然一道身形從黃帝身邊劃過,速度極快,黃帝也嚇了一跳,等到那身影速度減慢時,黃帝看到它嘴裡的害蟲,意識到這是害蟲的天敵。通過對飛蟲天敵進行研究,黃帝有了治理飛蟲的辦法。

黃帝叫來姜仲和其他農民,在田地四周支起高高的木樁,木樁頂上蓋一座小木屋,木屋裡收拾的乾乾淨淨的,並且做了一些防水防潮的結構。

姜仲問:“你蓋這些小木屋,是為了給這些飛蟲住嗎?這樣它們豈不是更加猖狂”。

黃帝答:“不是給飛蟲住的,是給這些飛蟲的天敵住的”。

姜仲問:“天敵能滅蟲害,直接引進不就得了,為什麼要人費勁給它們蓋小木屋呢?”

黃帝答:“飛蟲的天敵住在離田地很遠的懸崖壁上,一來一回很是麻煩,在田間地頭修建小木屋,特別有利於它們取食飛蟲”。

姜仲問:“說了半天,你還沒告訴我,飛蟲的天敵叫什麼名字呢?”

黃帝答:“是我疏忽了,飛蟲的天敵名字叫‘家燕’,先人留給我的智慧說,空中的夾子,是為家燕。”

黃帝說:“家燕對自己的鳥巢佈置特別講究,就這樣亂糟糟的農田,它們可看不上,也就不會在這裡搭窩常住,因此要想留住這些‘人才’,必須要幫助家燕築巢,有了房子,它們才會心甘情願的留下來,幫助人們減少這裡的飛蟲數量”。

姜仲問:“那幫助家燕修建小木屋有什麼講究嗎?”

黃帝答:“家燕自然搭建的鳥巢是泥做的,非常怕水,因此小木屋一定要建的乾燥、防水。家燕身嬌體柔,幹起活來非常吃力,所以家燕選擇搭建鳥巢的地方,結構一定非常堅固,鳥巢一但建好,能用很多年,省時省力。因此我們為家燕在木樁頂上建造的小木屋一定要建的讓家燕感覺堅固才行。家燕十分喜歡清靜的地方,把小木屋建在木樁頂上,能防止地面的畜生騷擾它們,那個高度,各種的聲音削弱了不少,也不至於打擾到它們休息”。

小木屋搭好之後,田地裡真的遷來了不少家燕,飛蟲的數量大大減少。

姜仲有一天起床發現自己家的房樑上也出現了一窩家燕,知道引進天敵也要防止天敵氾濫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於是拿起兵器射殺家燕,但是家燕的飛行速度極快,而且有一招飛行絕技,總能躲過致命攻擊,姜仲於是去找黃帝求援。

黃帝看了一下,說:“家燕非常善於運用空氣氣流滑翔,家燕的飛行速度,我知道的應該只有少數的遊隼能趕上,並且家燕還有一種獨有的飛行軌跡叫做‘燕返’,是在極快的滑翔中瞬間改變飛行方向,要抓住家燕只有用特製的捕鳥網才行”。

姜仲說:“那還等什麼,趕緊做捕鳥網抓家燕”。

黃帝說:“沒必要,家燕只吃飛蟲,並不會搬石頭尋找地裡的蟲卵吃,主要是家燕體力小搬不動石頭,家燕的捕食方式不會對食物鏈產生破壞作用,所以沒必要捕殺它們”。

姜仲說:“都跑到我家裡築巢了,膽子也忒大了”。

黃帝說:“燕子跑你家裡築巢我看挺好的,你看你家裡都沒飛蟲騷擾”。

姜仲感覺了一下,說:“是呀,你這麼說,我還真感覺家裡的飛蟲少多了,那就聽你的,讓它們在我家裡築巢吧”。

黃帝為了方便家燕築巢,建築物設計了很長的屋簷,取名“簷”,“簷”與“燕”諧音,其實就是方便家燕在屋簷下築巢的。

人的建築提供給家燕遮風避雨的屋簷,家燕用捕食飛蟲回報人,體現出了人與家燕互相幫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特有的人文情懷。

建築物上的屋簷結構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住在同一片屋簷下”“借您家的屋簷避雨”都表達了互敬互助的含義。


分享到:

閱讀更多 啤酒駱駝 的文章

關鍵字: 美好,一直在身邊 黃帝 青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