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便当上东吴大都督,打败刘备,晚年却因站错队被孙权骂死

那些善用贤人的君主,那些浓墨重彩的斗争,那魏蜀吴鼎力天下,不得不说,三国时期虽然是纷乱的战国,却因为那些纵横捭阖的君士而受到人们的向往。

人们说,吴国的都督不好当,都是短命之人。实则也确实如此,周瑜、吕蒙这也负有盛名的都督几乎都不得善终。而除了他们二人以外,其实还有一位都督差点就善始善终了。

这位都督在任数十年,可以说是相当长寿了,但可惜他最后的日子里都活在了自己的自责之中,最终郁郁而死,这就是陆逊。

十九岁便当上东吴大都督,打败刘备,晚年却因站错队被孙权骂死

早在《三国传》中就能看到,单独列出传记的军师唯有诸葛亮和陆逊二人,便可得知,这人是何等聪明。

他最出名的就是火烧八百里连营,这是在刘备率大军浩浩荡荡进攻吴国的时候。当时,吴国拿下了关羽的人头,并将他作为谄媚献礼给了曹操。不得不说,小说里的桃园结义和兄弟情深是确凿的,刘备如何能见得自己的兄弟丧命东吴?

十九岁便当上东吴大都督,打败刘备,晚年却因站错队被孙权骂死

于是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同时也是为了夺回荆州,举兵攻吴。陆逊深谋远虑,知道这个时候开战必然被对方的气势所压制,于是用缓兵之计,形成双方对峙的局势。

随着时间慢慢消耗,刘备带领的军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渐渐被硬性条件所威胁,天气炎热,士气也大降,陆逊迟迟不开战,已经消耗了大量物资。

十九岁便当上东吴大都督,打败刘备,晚年却因站错队被孙权骂死

就在蜀军选择进入山林避暑的时候,陆逊看准了这个时机,派出了偷袭的人,在蜀军的营帐周围设下了埋伏,用茅草点火,火攻蜀军。而此时本就是夏季,木枝干燥,很快就以大火之势席卷了蜀军,蜀军避不及时,被突如其来的火烧的丢盔弃甲,而东吴借着这八百里山火,攻克了蜀军四十营。

十九岁便当上东吴大都督,打败刘备,晚年却因站错队被孙权骂死

这一年,陆逊才十九岁,可这一烧却烧出了之后猇亭之战的吴国胜利,至此,刘备张飞接连去世,整个蜀国一如浮萍。陆逊出名的战役还不止这一场,他作为军师的足智多谋实在让人敬佩,一个安安心心带兵作战的将领莫不如是。

陆逊的猇亭之战和石亭一战为他之后成为了吴国都督垫下了基础,能够以少胜多赢过曹操,陆逊此人才是深不可测吧。他聪明,但不炫耀,他精于算计,却又是忠心耿耿。

但是,伴君如伴虎,无论是哪个将军,只要是武将,都会有被质疑功高盖主的嫌疑,这也是为什么武将之后不得重视的原因吧。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他既会征战沙场,也会多谋善断,难免不会起了虎狼之心。

但是陆逊却是一个忠诚之人,他不同于周瑜,陆逊虽然会用自己的实力和战役来证明他的才华,但他始终谦逊低调。而周瑜是吴国人人称赞惋惜的才子,但他太过锋芒毕露了。

十九岁便当上东吴大都督,打败刘备,晚年却因站错队被孙权骂死

孙权是个王,他的信任的廉价的,甚至于可以为了权术之争牺牲掉自己任何一个筹码。他猜忌着太子,于是想要换掉太子重立。可是这么一个想法却是足以动摇国本的行为,历史上的夺嫡之争状况何等惨烈。

陆逊以为是文臣的逼迫和谏言,迫使孙权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他连忙清者自清,将自己和派别保持距离。

虽然陆逊的保守心态是正确的,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的家人早就仗着陆逊的官职狐假虎威了。

陆逊发现了自己的家人早就暗地里参与到了党派之争中,甚至以他陆逊的名声站到了别人的队伍里,才发现想要撇清自己已经不可能了,朝廷风云万变乱作一团,于是他赶忙为表忠心也为了扼杀不良风气,给孙权上书一封。

本来君主见到这样的陈情文,一般都会愿意去相信自己的心腹。但是,孙权却不喜欢陆逊信中的说辞,陆逊劝孙权暂时不要换掉太子,稳住局势才是当务之急。可是孙权本就是自己想要换掉太子,他见自己的心腹尚且不理解这样的做法而愤怒。

十九岁便当上东吴大都督,打败刘备,晚年却因站错队被孙权骂死

孙权并不很信任东吴这些降服而来的士者,所以他尤为的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其实陆逊的才智适用于战场,却也不是能揣测圣意的。孙权以为陆逊转头去支持了别人,他很生气。

陆逊的信中字字用心,表明了自己对于孙权的追随之意,但是已经徒劳无功了。孙权着手清理了一大把不服他的士者,虽然他依然没有狠下心来去重责陆逊,只是口头责备,可陆逊已经从孙权的行为中看出来孙权已经不再信任他了,陆逊自认忠心耿耿,晚年却换来如此下场,所以他非常郁闷,最终郁郁而终。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