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呐喊》《彷徨》中“客”的概念,过客、看客与食客

我们中国人是自古讲究“客”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我们热情好客,广交天下之好友;凡事客为贵,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拿出尊敬的礼仪来对待,彰显礼仪之邦之风采;关于“客”的文化也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就连吃饭时主客就餐的位置都有细分。与“客”相对的就是“主”,主人招待客人,

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让主与客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鲁迅先生以笔做刀,对自己自身知识分子的阶层进行了大胆的灵魂拷问,对于故乡,他是过客,作品中麻木不仁的民众是看客,更加变本加厉,浑浑噩噩的是人血馒头的食客。

本文从“客”的概念出发,分析鲁迅《呐喊》《彷徨》中民众以及知识分子自身对于社会的定位与觉醒程度。

鲁迅过客式的温情,对故乡民众的哀其不幸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故乡》的开头

鲁迅的《故乡》基本按照“回乡——在故乡——再离去”的故事情节模式进行,描写了在故乡时的所见所闻,可以看出,鲁迅对于故乡以及故乡中的故人是充满着温情的,对于故乡的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对于闰土,或是《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是一种哀叹,这类人物代表了当时社会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而鲁迅作为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一员,率先觉醒民族意识,在精神上与大多数民众已然不同了,束缚住民众思想的还是陈旧老套的封建思想,是闰土忽视少年回忆,叫迅哥儿的那声“老爷”,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根源。在有如闰土和迅哥之间厚障壁之下,鲁迅看待当时的广大社会民众,是一种过客式的觉悟,归来——在故乡——再离去,鲁迅对于民众,对于故乡,是有一种对淳朴乡土的热爱,对于养育自己的土地一份敬意,是对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民众的怜爱,对广大民众疾苦生活的不幸予以同情。

但鲁迅不能在故乡停留,要奔赴光明的明天。这是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觉悟,对于故乡,只能是过客,即便怀念与热爱,也要奔赴开辟光明的明天,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民众还未意识到思想上的侵害,还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为了唤醒民众自救的意识,自己做主人的担当,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谋出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了不让民众再受封建思想的荼毒,为了能够睁眼看世界,为了能够真正站起来,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由此,开始呐喊,鲁迅过客式的温情为了当家做主的明天。


浅析鲁迅《呐喊》《彷徨》中“客”的概念,过客、看客与食客

鲁迅画像

民众看客式的冷漠与冰冷,急需改变的思想状况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呐喊》自序

《孔乙己》中拿孔乙己的不幸与痛苦作为谈资的人们,阿Q在刑场时围观的黑压压的群众,祥林嫂诉说自己不幸故事听不耐烦的民众,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特意在某些特殊场合,刻画群众,给群众一定的画面,就是为了讽刺揭露当时多数民众的思想状态——麻木,看热闹的看客,孔乙己,阿Q等确实代表了国民缺点,但这些看客的麻木同样是救国救民路上致命的绊脚石。只是一味地观看,甚至是为了看热闹,殊不知,在刑场的是自己的同胞,更是自己,危急关头,火烧眉毛却冷眼观看,鲁迅怒其不争,将这种看客式的冷漠无情揭露,予以讽刺,以唤醒当时麻木的国人。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阿Q正传》节选

社会更迭,民众却没有主动意识,安于现状,对于发生的一切愿意去当个看客。《阿Q正传》中的封建老爷,为了保住自己财产地位利用阿Q,这是封建阶层的自保,而围观阿Q处刑的民众,是一体的,看热闹,这段豺狼的隐喻,正是象征了围观看客的“不争”就是豺狼虎豹的存在,就是看见自己同胞被残害而不觉,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只是冷冷地看着,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去叫好,无知麻木又令鲁迅气愤不已。


浅析鲁迅《呐喊》《彷徨》中“客”的概念,过客、看客与食客

人血馒头的食客,对于革命奉献者的毁灭性打击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鲁迅《药》节选

把革命奉献者的奋斗与牺牲当成人血馒头吃的食客,在《药》中最能显现。鲁迅通过小说人物华老栓的眼睛,描写了茶客把革命者的就义当成谈资,喝革命者的鲜血,吃人血馒头,这样描述都不足为过。《药》中的夏瑜,即便身在牢狱,都企图说服牢头造反,而这样的牺牲与奋斗,肉体上被伤害,精神上也遭到毁灭,将革命者的斗志当做谈资,不仅是冷漠的看客,更是摧毁革命的食客。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让经济落后,民众受苦受难,希望带领民众走出困境,走向自强的革命者,却被这样的食客给予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打击,不仅不助力,而且自大,是革命道路上重大阻力,鲁迅描写刻画出这样的食客,正是为了警惕这种人,同时也警示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

时过境迁,如今的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那么,怎么才能避免看客的产生,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呢,我想这应从爱国教育抓起。


浅析鲁迅《呐喊》《彷徨》中“客”的概念,过客、看客与食客

梁启超

少年强则国强的爱国教育,主人公担当的培养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一百年前,梁启超便早已告诉了我们,少年强则国强。换句话说,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你怎样,中国便怎样”,青少年处于三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爱国教育,培养祖国的主人公意识很有必要。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如今的中国富强独立,然而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历史,摒弃“看客”式的思想,杜绝“食客”的存在,争做祖国富强道路上的奉献者,自觉有担当,加强民族凝聚力,有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才是思想领域建设稳固的地基,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