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河開邊",北宋王朝"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輝煌與落幕

中國古代歷史上,宋朝一直以軍事上的羸弱而被稱之為"弱宋",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自從建國後在與遼國進行的收服燕雲的戰爭失敗以後,宋朝基本上就沒有采取過積極主動的邊疆政策,而一直處於防守之中。

宋朝疆域圖

但到了北宋中後期,王安石變法以後,卻出現了宋朝歷史上唯一一次主動的邊疆政策,就是"熙河開邊",也可以稱之為宋朝版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然而因為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架構,這宋朝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對外戰略的輝煌勝利,即是開始,也是結束,如流星劃過大宋的夜空,成為北宋歷史上最後的高光時刻。

一、宋神宗想要建功立業的想法,加上王安石變法帶來的經濟基礎,范仲淹在陝西經營多年留下的軍事遺產,共同促成了"熙河開邊"的實施

根據《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北宋名臣司馬光曾經說:

"及神宗繼統,材雄氣英,以幽、薊、雲、朔淪於契丹……不得悉張置官吏,收籍賦役,比於漢、唐之境,猶有未全,深用為恥,遂慨然有徵伐、開拓之志。"


司馬光砸缸

神宗皇帝有個特殊的背景,在他之前的仁宗沒有子嗣,所以過繼了一個侄子來繼承皇位,就是宋神宗。在講究出身的封建時代,雖然神宗皇帝是仁宗親自選定的繼承人,但因為不是仁宗親子,所以難免有點"得國不正"的意思。

歷史上但凡這種不是以正常方式繼承皇位的皇帝,一般都比較注重自己的功績,比如宣武門之變後的李世民就是典型的例子。神宗皇帝為了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是合格的皇帝,所以比他的前輩們,更有建功立業的想法,也就是司馬光所說的"征伐,開拓之志。"

封建集權的古代,最高統治者有了想要開疆拓土,證明自己能力的想法,在權力的集中效應下,下面的臣子之中,自然就會出現幫他去實現這一目標的人。

《清明上河圖》局部

熙寧元年,北宋名臣王韶上了《平戎三策》,正是為"熙河開邊"拉開了帷幕。

當然任何國家政策的施行,除了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人之外,最重要的還得要有現實基礎,放在"熙河開邊"這件事情上,就是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作為後盾。

而正好,在同一時期,因為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變法,國家經濟狀況有了改善,足以支撐"熙河開邊"的財政需求。另一方面,再熙河開邊以前,因為西夏王朝的反叛,宋朝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陷入被動之中,這時候為了應對西夏的威脅,范仲淹出鎮陝西,在他的支持下西軍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一支頗有戰鬥力的部隊。

軍事圖

經濟上有王安石變法的結果作為支持,軍事上有當時北宋境內唯一一支能打的軍隊西軍作為支撐,"熙河開邊"所需要的現實基礎就全部具備了,這也是後來熙河開邊能夠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所在。

二、"熙河開邊"的成果,不僅為北宋王朝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下打破了一個宣洩口,震懾了其他敵對的國家,也在經濟上為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做出貢獻

從國家的戰略動機上來看,北宋王朝之所以要實行"熙河開邊"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因為到了北宋中後期,因為本身國力的衰弱,周邊國家都對北宋充滿了覬覦之心,西夏的反叛,交趾人的侵略,吐蕃大理也虎視眈眈,更重要的是已經和平了近百年的大遼,似乎也看到了北宋王朝的衰弱,氣焰越發囂張。

宋朝熙河地圖

在這種危險的外部環境之下,北宋君臣意識到長期以來保守的邊疆政策,已經讓當時的北宋王朝處於一個極為不利的局面,國家急需要一場勝利來提振人心,威懾周邊國家。

想法雖好,但是實現卻難。大遼不用說了,人家不打自己就燒高香了,根本不敢去打。西夏雖然整體國力上比較弱,但党項人以苦戰出名,就算打贏了,勢必也要常年累月的僵持下去,財政上支撐不了,交趾又太遠了。

算來算去,只有位於吐蕃和西夏之間的青唐等部最合適,而且如果能開邊成功,還可以從側面牽制西夏,並對西夏形成一個包圍圈。

正是出於這種戰略意圖,轟轟烈烈的北宋版西部大開放就開始了。《宋史》記載:

"恭惟神宗皇帝奮神武之略,資天下富強之勢,開置熙、河數郡……積累於今二十餘年,其郡邑既已雄盛,人民既已富庶……其規模之宏遠,可以保萬世之安矣。"

北宋王朝自從正式統一中原後,基本上領土都是在不斷被周邊國家蠶食的過程,開邊拓土的事情,可謂是頭一回。更別提其對於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將之稱之為北宋王朝在邊疆政策上的高光時刻,一點都不過分。

當然"熙河開邊"的好處不僅在於軍事上震懾了其他敵人,從經濟上來說,將西北大片土地和人民,歸於北宋繁榮的商業活動之中,不管是對國家稅收,還是對當地人民的經濟生活來說,顯然都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

戰爭

三、百年來積重難返的政治現實,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最終導致熙河開邊在短暫的輝煌後迅速結束,但其對於古代中國多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卻功在千秋,源遠流長

然而積重難返,根深蒂固。北宋王朝之所以積貧積弱的根本,不在於外部的環境,而在於國家本身的政策。

一方面趙匡胤提出"與士大夫共天下"之後,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無限上升,而武將因為在五代十國時期的糟糕表現,受到皇室和士大夫階層一致的打壓,"將"、"兵"分離的政策又促使軍隊凝聚力不夠,軍事上的極弱已經成了難以改變的痼疾。

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經濟上因為三冗問題帶來的龐大的財政壓力,北宋政府不得不鼓勵商業發展,已獲得大量的商稅,由此促使土地和財富向特權階層集中,整個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擴大,老百姓沒有明日只糧,稍微有點天災人禍,就只好去造反。而那些文人士大夫之家,卻阡陌相連,富可敵國。

"熙河開邊"本質是王安石變法外延,而王安石變法,就是要改變這種"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增的現狀。可是要變法必須要去觸碰作為統治者的文人階層的利益,偏偏宋朝文人地位無限飆升,根本沒有能制衡他們的力量,這就註定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

王安石變法失敗,那麼作為王安石變法外延的"熙河開邊",也就失去了中央政策的支持。這個時候,那些眼饞邊疆貿易的文人士大夫,勳貴宗室等自然就一擁而上,瓜分了熙河開邊帶來的利益。

“靖難之亂”發生地

再加上後來北宋在對外戰爭上的失利,靖康之恥後不得不南遷江南的選擇,促使了北宋歷史上唯一一次對外戰略的輝煌勝利,在短短三十年後,就付諸東流了。

從結果上看,"熙河開邊"雖然經過短暫的輝煌後迅速消失了。但其對於歷史帶來的影響卻一直存在。

根據南宋士人寫的《能改齋漫錄》記載:

"羌俗不食魚,魚大如椽柱,臂股河中甚多。……韶在熙河,始命為網,捕以供膳。"

"熙河開邊"並不是簡單直接的軍事佔領,而是在多鍾方式之下,以類似於招安的形式,將熙、湟故地的少數民族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大量漢人在此時期前往西北,加速了民族融合。

北宋發明活字印刷術

同時宋朝雖然軍事上不行,但文化科技上無疑是要遠遠領先於當時的世界的,先進的科技隨著熙河開邊進入到西北邊疆民族的生活之中,為提高生產力,方便他們的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結語

作為宋朝歷史上幾乎可以說是唯一一次進取型的邊疆政策,"熙河開邊"對於大宋的意義自然不用多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王安石的改革變法提供了一個實踐方面的支撐。變法的目的最終是要富國強兵的,而北宋由於獨特的歷史背景,偏偏不好將這種富國強兵的成績表現出來,熙河開邊的實踐則用輝煌的成績告訴天下人,變法的效果。這對於王安石和最高統治者宋神宗的心理支撐作用,是巨大的。

換一個角度說,"熙河開邊"本身也反映出宋神宗作為一個"過繼"來的皇帝,想要建功立業以證明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又加上王安石變法提供的財政基礎,范仲淹在陝西留下的軍事支撐,最終導致了成功的結果。

南宋地圖

但北宋王朝本身積貧積弱的現狀,和百多年來形成的積重難返的社會現實,讓"熙河開邊"在短暫的輝煌後,最終走向沒落,成為北宋歷史上近乎迴光返照般的一次高光時刻。然而如同先秦時期的商鞅變法,熙河開邊雖然最終失敗,但其對於歷史上各民族的融合產生的推動作用,卻沒有消失。

從這個角度上講,熙河開邊在北宋雖然失敗了,但在以後的歷史之中,卻依舊是功在千秋。


參考文獻:

《宋史》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