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品-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产地是江苏南京以及上海嘉定,曾有“嘉定派”与“金陵派”之分。

中国用竹子做的艺术品有竹刻、竹根雕、竹子盆景、竹臂搁等。在南方地区,生长着茂密的竹林。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虽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用来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但同时也映衬出这位大诗人对竹的喜爱。

历代喜爱竹的文人墨客并非只有苏东坡一位,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人共以竹自喻,世称“竹林七贤”。元代诗人杨载一首《题墨竹》更是以一种移情寄物的方式赞赏了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为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至于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更是将人与竹,竹与画融于一境。竹的阴阳变化和虚实明暗间透露的正气跃然于笔墨之间。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年代:清

尺寸:高30厘米 最宽1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品-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竹根雕历史溯源


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浩瀚。据考古学发现和古文献记载,远在甲骨文之前,聪明的南方先民已在竹片上刻纹记事。不过,至今所记载的文献或者尚存的遗物,几乎都是用竹身制作加工而成,泛称竹雕或竹刻。

竹根雕是竹刻家族中的一个支脉,它是以生长在泥底下的竹根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独特自然的制作工艺,质朴高雅的审美特征,更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常作为高级礼品馈赠,供人赏玩。据史料分析,竹根雕艺术最先出现于南齐,《南齐书——明僧绍传》中,曾有齐高祖赠竹如意(如意笋箨寇)给明僧绍的记载。然而,竹根雕真正兴盛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清中期达到高峰。当时主要产地是上海市嘉定区和江苏省南京市,曾有“嘉定派”与“金陵派”之分。嘉定派的代表人物是创始人朱鹤,号松邻,他的作品《西园雅集图笔筒》被乾隆帝收入内宫,并御题:“高枝必应托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并与其子和孙,号称三松,“皆得家法巧思、务求精诣,而益臻神妙”。在朱氏三松的影响和带动下,嘉定的竹刻艺术地位居全国之首,不过朱氏门下的竹刻多以器物为主,而雕刻人物的高手当属封氏三兄弟——锡禄、锡璋、锡爵,其中首推锡禄。康熙二十四年,锡禄、锡璋同时入京“以艺植养心殿”,专门为宫廷制作竹根雕。

金陵派的代表人物是濮澄,字仲谦,明万历十年生,张岱所著《陶庵梦忆》谓其“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可惜,如此高超雅致的艺术,自清中晚期后,逐渐衰落。之后虽在福建莆田、浙江浦江、奉化等地偶有操刀者,已是形存神亡、淹淹一息,至新中国成立时几近绝迹,究其原因主要是后来大量以营利为目的的普通工匠的参与所致。因为竹雕本是文人雅士以刀代笔,自娱自乐之作,没有功利性,就是专业雕竹者也是能诗善画的文化人。由于竹雕价值可观,工匠开始大张旗鼓地办作坊。批量生产,并开店搞批发销售。这些人既缺少文化,又不懂艺术市场的规律,只看眼前利益,相互压价以求生存,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结果造成整个行业的毁灭。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又奇迹般地在象山这块土地上重新崛起。

上海博物馆藏品-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竹之特点


竹之所以为中国文人青睐,与外表的自然特征息息相关。竹子虚中洁外,生而有节,秀逸而富有神韵。这些自然特征恰恰与文人们所追求的高尚脱俗、虚心自持、淡泊名利和富有气节的精神气质相吻合。古代文人在咏竹、画竹的同时,也开始赏玩另一种与竹有关的物品——竹雕。

在竹雕艺术走向下坡路的今天,地处浙东沿海的象山,一群像张德和一样木匠出身的民间艺人却在竹根上动起了脑筋。而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正是用这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竹根雕刻而成的艺术品——竹根雕。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个别民间艺人开始对竹根进行雕刻,但是雕刻表现手法与现今的竹根雕早已大相径庭了。以局部雕刻代替通体雕刻,是现代竹根雕的重要特征。如作品“人之初”除了在面部有所雕刻外,其他部位几乎没有进行什么处理,但在视觉审美上,却拥有了巨大的张力。在竹根雕艺术家看来,这天然的竹根也同样寄存着对生命的理解。

上海博物馆藏品-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上海博物馆藏品-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竹根雕群仙祝寿山

材料的选择


对于任何雕塑形式,艺术家永远摆脱不了对于材料的选择,竹根雕也是如此。秋冬之季,当山民们砍掉一批竹子后,根雕艺人就会钻进竹林,寻找能给予他们灵感的竹根材料。竹根的选择也颇为讲究。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色泽更加深沉,然而竹根可塑性的强弱只有等到将竹根挖出来后才能见分晓。并非所有的竹根都能成为好的材料,中规中距的竹根束缚艺术家们想象的翅膀,反而是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受到他们的偏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天趣和人意的巧妙结合是竹根雕作者的创作理念,怀着这种理念,雕刻艺人在完成对竹根的选择后,就开始进入制作阶段。

制作一个好的竹根雕作品,艺人们除了对刀具有娴熟的掌握外,更注重的是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构思。一旦构思成熟,就开始了制作竹根雕的第一步,就是“打坯”。在打坯前要对根进行必要的剪裁,用锯子锯出所需的长度,然后根据人物的形象对根须做必要的修剪,留出该留的根须打坯是用凿子凿出面部轮廓的过程。只要刻画出人物面部大体的轮廓就可以了。在打坯完成后,接下来将是对面部轮廓的细致雕刻,胸有成竹的雕刻家雕凿时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手法却是几十年功夫的积累。在已经成型的人物脸部进行细致雕刻,是竹根雕最为关键的步骤。锋利的刻刀随时有可能留下功亏一篑的痕迹。人物面部和眼神的塑造是具挑战性的时刻,成败也在此一举。竹根雕人物神情的传递全靠面部和眼睛。雕刻完毕后,粗糙的竹根将被抛光、打磨和上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