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根雕,又被称为根艺,是我国独特的艺术门类之一,被誉为“东方最有特色的艺术”。根雕艺术源远流长,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会用木、玉、骨、贝等制作装饰品,以及用根或竹根来制作装饰品。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战国时期的一件根雕作品“辟邪”。这是一件作为镇墓兽的根雕作品,制作于战国晚期,距今约2300年。其为虎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整件作品依形夺势,古雅朴实,只略在局部地方加以雕刻,可谓浑然天成。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根雕技艺就已经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上海国际根雕城实景

明清时根雕艺术进入巔峰期,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把精湛的雕刻技艺融入到根艺创作中,把根雕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期的根艺摆件不但精美至极,连那些花几、笔筒、手杖等实用品也堪称一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争相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雕艺术逐渐恢复生机,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并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如今,根艺创作以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制作根雕

在川西绵竹县城,我们也能在一些酒店或商铺里看见根雕作品,尽管根雕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给店铺增加了不少文化气息,也反映出店主高雅的艺术品味。可见,根艺作品还是有相当的市场的,毕竟它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譬如本地的根艺爱好者杨林,就收藏着一块天然巨型乌木根雕,根雕正面像舞动的“京”字,背面像昂首奋进的飞龙,龙须飘飘,形状与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非常地相似,真是天然奇观。这块天然根雕重约1吨多,长4.5米,高3.18米,像一个舞动的“京”字形人体侧身站在昂奋前行的龙舟上。龙舟的龙头高昂,龙幡飘飘,欢快而传神。乌木本就价值不菲,再跟根雕艺术相结合,身价自然更加高昂了。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制作根雕

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创作中,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少部分地进行人工处理修饰。一兜树根、一个树桩,或埋于地下,或焚烧于炉灶内,或被丢弃于荒野中…这些普通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废料、柴火,当遇到了根艺师,经过艺术再创作,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灵魂,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化腐朽为神奇的起始,是寻找合适的根材。根雕作品的一个创作原则,就是不采用活根、活枝进行创作。所以,创作的根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拣——从山坡上、道路旁、荒野中,从农家的柴火堆和园林丢弃的桩头、废根中挑选;二是从市场上选购,花钱不多,得来较易,既省时又省力。一个好的根雕原材可遇而不可求。在造型上,根雕原材的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创作者根据其自然的形态状况以及时间留下的痕迹,发挥想象,经过简单的修饰打造,充分体现其自然美的特性,因此,任何一件根雕作品都具有唯一性,这也是其重要价值的表现之一。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根雕收藏者

寻找根材的过程,是运用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寻找创作题材的过程。根艺素材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般来说,年代久远、木质坚硬、造型奇特的材料是根雕创作的上佳选择。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环境最险恶、最艰苦的条件下,如背阳生长或缺土、少水、乏养分,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而顽强生存下来,年越久,质越坚,造型也越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正是这些艰苦条件的限制,根才长得奇形怪状,因而在山区、沙漠地区、悬崖峭壁处,奇特形态的好根材更易寻获,而生长在平原的树根,因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状。根据生活环境寻求根雕原材,那么,新疆喀什堪称是天然的根雕原材天堂。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新疆胡杨

在喀什东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生长着新疆最美的树—一胡杨。胡杨木质细腻坚硬,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经过大自然的雕琢,它的树根形成各式各样的疤节、瘤体,坚硬遒劲、造型奇诡,是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胡杨天生的独特姿态给了雕刻者非常大的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令其成为根艺创作者们十分青睐的根雕原材。选胡杨做根雕,首先必须是自然死亡的胡杨,活体绝对不能选取,因为每一棵胡杨都是大自然的精灵。茫茫沙漠中,保护生态不单是口号,也是必须遵循的自然之则。胡杨根雕,以根枝的自然形态以及畸变形态为创作对象,取其自然,在似与不似之间将精妙呈现。根雕创作不同于其他雕刻技巧,需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材料的天然形态。根艺家只有善于观察,通过外在领略其内在的奇、特、怪、妙,巧思构想,顺势而为,才能成就一件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胡杨根雕

制作一件胡杨根雕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根艺师“三雕七磨”,一般可分为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在原本树材的基础上,通过裁、削、刻的灵活加工,巧妙地利用根的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自然特点,做出适宜的造型。胡杨根雕的工艺并不复杂,然而要创作出一件完美的作品,不仅需要根艺家凭借敏锐的目光、聪明的才智以及灵巧的双手因材施艺,更需要机动取舍,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完美融合,将树根奇怪局限、似与不似的物态,改变成唯美深远、寓意独到的形态。一件根雕艺术品,只有融入人类的思想与情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称得上完美。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沙漠胡杨

在四川南充营山县,根雕艺术家何春生成就斐然。何春生1953年出生于南充营山县回龙镇幸福乡6村。1971年正在读初中的何春生应征入伍。在部队他勤学苦练,绘画、书法、篆刻技艺日臻熟练。1975年,何春生复员被分配到河北省唐山市工作。1980年的一天,当何春生看到路边的树木长出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觉得十分有趣,便突发奇想要搞根雕。于是,他到山上挖了些树根,回家经过去皮、蒸煮、烘干,一番构思后,经打磨、抛光、上色、打蜡等工序后,很快便有了他的第一件根雕作品——一个普通几架。然而这个普通的几架却得到了周围朋友的高度赞许,纷纷鼓励他做更多的根雕作品,就这样,他与根雕结下不解之缘。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胡春生根雕作品

1982年何春生辞去公职,到唐山一民政工艺厂任根雕技师,从此踏上职业根雕艺术家之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何春生独具匠心,把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中国国画同根雕结合,创造出根雕新流派──“何派根雕”。“何派根雕”是立体国画,既有书法又有篆刻,既写实又创意,而根雕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1994年41岁的何春生谢绝唐山方面的挽留,毅然告别北方根雕知音,携带100余件根雕精品只身回到四川。何春生回川以来来,个人创作了数百件件作品,其中有6件作品获国家级以上金奖,在昆明世博会上,他的根雕《八仙过海》《乡音》均获金奖,他的弟子熊双全、李鹏的作品在昆明世博会上得了银奖。此外何春生还为家乡培养了大量根雕艺术人才,他发展了4名国家级根艺会员,先后招收了70名巴蜀弟子。鉴于何春生对巴蜀根艺作出的贡献,1997年中国民间根雕艺术委员会授予他“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大家何春生作品多反映巴蜀风情

何春生根雕作品

 如今,何春生的作品因取材独特,创意新颖,意境深邃,做工精美,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得名“春生根雕”,已经成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0年时,春生根雕参加了南充市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作品《听泉》《圣火》《神韵》《贵妃醉酒》《女娲补天》等获奖,并被众多的根雕爱好者收藏。春生根雕涵盖根雕艺术美术品、根雕艺术装饰品和根雕艺术实用品三大类,均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其中,根雕艺术美术品有树根雕、竹根雕、根造型、根贴画、树皮贴画、根书法、木纹画和树瘿作品等;根雕艺术装饰品有根雕艺术床饰、根雕艺术壁饰、根雕艺术花架、根雕艺术盆景等;根雕艺术实用品有根雕艺术拐杖、根雕艺术文房四宝、根雕艺术家具等。何春生说,巴山蜀水孕育了我,巴蜀文化给了我创作的灵感,乡土气息又赋予我创作鲜活的内容,我必须培养更多的巴蜀根艺人才,创作更多的根雕作品,从而推动巴蜀根雕艺术的发展。(彭忠富/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