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提起甲午戰爭我們普遍會想到,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無能的清政府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得我們賠償日本兩億白銀,同時最重要的是,將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臺灣島割給了日本,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就在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

那麼如果清政府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這得要從經濟、政治兩個方面來分析

經濟上

現在有不少人都認為甲午戰爭使日本財政緊張撐不了多久!如果清政府堅持打下去,那麼日本會首先崩潰,但是這一看法並不正確,清政府未必比得過日本。

日本對中國開戰後,共籌集了22523萬日元的軍費,到戰爭結束時,共開支了20047.6萬日元,結餘

2475.4萬日元。從表面上看上看,似乎日本籌集的軍費已經花的差所剩無幾了!

然而,日本的這個軍費開支並沒有算到《馬關條約》簽訂之時,而是解職到了1896年3月,不但包括了之後日軍進攻臺灣的軍費開支,還包括了安置退伍士兵等一系列開支。到簽訂《馬關條約》時,日本的軍費開支遠遠沒到20047.6萬日元這個數字。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另外,日本的這個統計數字中並沒有包含在戰爭中所掠奪所得。據日方資料,日本當時共在戰爭中掠奪了價值8982.2萬日元的物資和大約相當於3000萬日元的現金。

所以在《馬關條約》簽訂時,日本實際可用的軍費應該已經超過了5000萬日元,大約相當於3000萬兩白銀。另外日本所籌集的軍費,主要是通過發行國債所得,如果真的不夠,大可以舉借外債。在日本當時局勢佔優的情況下,要借外債並不困難。

而反觀當時的中國國內情況恰恰與日本相反

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開支了6000萬兩白銀,其中借了大約4000萬兩的外債。

時間來到1895年3月4日,當時清政府無論在海戰還是陸戰都失敗了。從1894年9月15日的平壤之戰,清軍遂全面潰退,而日軍以微小的代價佔領了朝鮮全境;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到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鄧世昌以及全艦大部分官兵葬身魚腹,壯烈犧牲;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再到1895年1月威海衛之戰,清政府耗費重金打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最後1895年3月9日,遼東大部分清軍防線被日軍擊破,導致遼東喪於敵手。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此時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清政府要繼續靠借外債維持戰爭是十分困難,所以實際上當時財政上應該緊張的是清政府,在經歷以上這些戰敗,以及財政緊張,光緒只能承認戰爭的失敗,由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到日本馬關與日方進行談判。

政治上


我認為很可能如果戰爭繼續進行下去,那麼日本將攻佔北京,而這個結果是慈禧和光緒都無法承受的,那麼清政府的權威和威信將會進一步削弱,不僅如此國內的權力帶來洗牌。為什麼?

這得要從甲午戰爭前說起!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堅持打下去會怎樣?


甲午戰爭前明治政府排了宗方小太郎作為間諜潛入中國,試探中國的民情,最後他得出結論:

“彼因起於滿洲異族,奪取明亡之天下,正如元之於宋,出自異族而統治中國則一也!”


大致意思:絕大多數漢人對於滿洲人奪取了漢人江山一直不服。滿漢之爭由來已久,因此日本政府覺得如果製造滿漢矛盾,可以減輕日本在戰爭中的損耗。後來甲午戰爭開打,黃海海戰日本獲勝後,在入侵中國本土時,為了讓中國的老百姓不要抵抗日軍,日本發佈了居心可測的《佈告十八省豪傑書》書中提到:

“滿清氏原原塞外之蠻族,即非索命之德,又不行了無功於中國……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諧榮之宜,不有仇之情也。”

不僅如此,當時的漢人真的信以為真,據《日清戰爭實記》記載日軍進攻滿洲九連城時,當地老百姓簞食壺漿,迎接日軍;在進攻岫巖的時候,當地老百姓跪拜相迎,還嚷著日軍推翻滿清復興大漢江山;日軍進攻蓋平時,附近的熊嶽城等地的青年,居然紛紛跑來解決日軍的運輸問題。由此可見當時,因為滿漢矛盾,清政府很難讓老百姓和自己一起齊心協力,而且沒有像日本日本一樣樹立現代民族意識。

畢竟清政府是一個異族建立的封建政權,他們非常害怕漢人起義推翻自己。他們只是漢人的寄生蟲,只要能保證自己的統治就行,漢族百姓的艱辛和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不值一提的,所以割地賠款實在無關痛癢。

如果但是清政府不投降而是繼續打下去,那麼南方會出現獨立的現象,原本已經逐步做大的漢族官僚集團會脫離清政府的宣佈獨立,並且列強也會扶持新的代理人,中國也就成為一盤散沙,最後,逐步分裂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