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來襲 進入避險市場還是現金為王

Mattress stuffers,直譯為床墊填充物,在美國金融界裡,暗指那些對金融市場失去信心的投資者,只是大量囤積現金,以防備金融危機再次爆發。形象地理解,就是把錢鋪在床上充當床墊,不做任何投資,每天睡在現金上才放心。哈哈...

經濟學家一直都在等待美國股市泡沫的破滅並設想了多種可能,沒人會想到,美國持續10餘年的大牛市,會以疫情的爆發而終結。現金為王,還是買入黃金?那種方式才能熬過金融危機?還在去年12月,全球投資者還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長達10年的牛市將持續到本世紀20年代,另一派則擔心會發生可怕的事情,需要囤積現金和黃金。

充滿恐懼 vs 滿懷希望

去年9月中旬,已經變質的美國銀行間回購市場險些崩盤,在銀行回購市場危機的背後,就是許多槓桿率極高的,不受監管的大型對沖基金,他們不斷重複抵押擴大交易規模,以獲得更高的回報率,去年第二、第三季度的股市振盪,對沖基金的過度冒險嚇到了回購市場的其他交易對手。交易對此的撤出,通過回購市場濫用高槓杆的對沖基金也將面對崩盤危機,這樣的危機要是爆發,會導致數萬億級別的資產被強制清算。迫使美聯儲再次喪失其獨立性,不得不出手干預市場,美聯儲驚慌失措地大量回購短期國債,並匆忙推出QE4。

隨著美聯儲的干預,市場信心逐漸恢復。在去年10月份接受調查的投資者中,約有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全球經濟在2020年將變得更糟。但在11月份,美國和中國有望達成一項初步貿易協定,以解決曠日持久的進口關稅之爭,略多於一半的人認為明年經濟將有所改善。市場信心的恢復,還來源於股市的創紀錄新高。

然而,去年年底瑞銀髮布了一份關於高淨值投資者的調查報告,發現他們的選擇大不相同。這項調查對13個市場的3400多名高端投資者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這些高淨值個人持有的投資組合中有25%是現金,遠遠高於瑞銀全球財富管理(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通常建議的5%。一些投資者甚至清算了一半的投資組合。60%的受訪者說他們會考慮增加現金持有量,79%的受訪者說經濟正走向更高的波動性。顯然,這些投資者不願將辛苦賺來的資本投資於股票,以防他們認為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

如果情況真的變得更糟,那麼保持現狀是一個很好的防禦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風險,比如機會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現金充裕的投資者幾乎得不到任何利息收入。美元大幅下跌的話,現金囤積者的購買力也將立即受到打擊。(2月21日美元指數開始暴跌)儘管在過去5年裡,美元升值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其它國家的低利率或負利率,美國股市的強勁回報,但這完全是非常態的波動。

在美國,通貨膨脹率每十年就會上升一次(但大蕭條時期除外,當時物價下跌了近20%)。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顯示,在1860年至2015年期間,美元每年經歷2.6%的通貨膨脹,這意味著1860年的1美元相當於2015年的27.80美元。自1900年以來,美元已經失去了98.2%的購買力,而黃金的價值幾乎增加了54倍。(來自BMG的一張圖表顯示了美元購買力與金價的比對)

在過去40年裡,美元貶值的幅度大於升值的幅度。美國國債利率持續下行、美國預算赤字飆升以及美國股市漲幅下降等一系列因素可能導致美元長期貶值風險加劇。

金融危機來襲 進入避險市場還是現金為王

現金為王

比囤積現金不投資更人關注的是,緊張的投資者如何處理他們的資金。隨著各國央行不斷地釋放流動性以平復市場波動,並刺激經濟增長。全球央行釋放的流動性創下歷史紀錄,但是這些資金卻好像消失了。

例如在澳大利亞,相對於其經濟規模發行的紙幣數量接近50年來的最高水平。然而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貨幣用於日常交易,高達8%的貨幣被用於影子經濟以避稅或非法支付,多達10%的紙幣可能已經消失,這一數字總計高達76億澳元(約52億美元)。

2018年美國流通的1.7萬億美元現金中,很大一部分都流向了海外,到了海外就迅速且悄無聲息地消失了,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實物價值儲藏地(僅次於黃金)。美聯儲經濟學家魯思·賈德森(Ruth Judson)在2017年寫道,截至2016年底,約60%的美元貨幣(存在銀行賬戶裡)和約75%的100美元紙幣(儲藏起來)已經流出美國,在海外總共留下了約9000億美元。該報告稱,將這些資金存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禦經濟動盪,特別是在那些自身金融體系不穩定的國家。

在全球範圍內找了些典型案例,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的建築工人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價值14萬美元的鈔票包裹。德國一名男子起訴他的朋友,要求賠償丟失的鈔票的價值和利息。因為他出去度假時將50萬歐元藏在一個有故障的鍋爐裡,卻被他朋友不慎燒掉了。看來實物現金不僅僅很受那些擔心未來金融體系崩潰的高淨值人群的歡迎,很多民眾也不把現金存銀行而是藏在各種各樣的地方。

根據德國央行的數據,在德國,超過1500億歐元的現金被囤積。

澳大利亞央行行長羅威表示,現金的最大用途是作為“保險箱、床下和櫥櫃後面的財富儲藏,在澳大利亞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這就是文章開頭提及的Mattress stuffers,把錢藏在床下的意思。

囤積黃金

投資者也將黃金作為對抗市場不確定性的避險工具。黃金是一種終極的價值儲存手段,經過一段時間的證明,黃金一直保持著其價值,不像法幣那樣會受到通脹壓力的影響,多年後就會大幅貶值。

在闡述投資黃金的理由時,高盛去年年底曾指出,2019年有望打破的2018年的央行購買黃金紀錄,估計為750噸,這個數量超過2018年創紀錄的651噸。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2018年中國央行的黃金儲備比2017年增加了74%,是自1971年金本位結束以來的最高水平。

還有更奇怪的事情。高盛發現,在過去三年裡,價值570億美元的1200噸黃金神秘地從官方記錄中消失了。請看下面的圖表,第一張顯示了無法解釋的黃金流動與全球不確定性增加之間的相關性,第二張顯示了實物黃金的數量如何飆升至高於黃金ETF持有量的水平。這些意味著世界各地的高淨值個人都在試圖通過購買實物黃金來將經濟和政治風險降至最低。

金融危機來襲 進入避險市場還是現金為王


金融危機來襲 進入避險市場還是現金為王

黃金勝過現金和股票?

在出現金融危機或互聯網泡沫破裂等重大災難時,現金和黃金哪個更安全?

2002年和2008年,這兩個年份分別爆發互聯網泡沫破裂和次貸危機。在危機爆發期間,除了現金和美國國債,所有資產類別都出現了虧損。美國國債分別上漲了10.3%和5.2%,而現金則小幅上漲了1.6%和1.4%。看樣子,危機爆發時,投資者應該同時持有美國國債和現金。

那黃金在經濟衰退時期表現如何?黃金在2002年和2008年分別上漲了24.7%和2.7%。在最近的兩次衰退中,黃金的表現也超過了股市。

GoldSilver博客中找到的圖表顯示,在標普500指數自1976年以來的最大跌幅中,只有兩次例外。只有上世紀90年代,出現現代歷史上最大的牛市之後,黃金一度被遺忘,才出現了大規模的拋售,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石油危機之後,黃金跌幅高達46%。

金融危機來襲 進入避險市場還是現金為王

歷史走勢一再顯示,在金融危機開始時,黃金的表現不一定很好。在20世紀最嚴重的危機中,在所有危機爆發時,黃金一開始都是下跌的。這種情形在1982年的拉美債務危機、1990年的日本股市泡沫破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及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產期間都是重複出現的。次貸危機開始爆發後,集體恐慌情緒導致金價短暫下跌,隨後金價在接下來的四年裡不斷攀升,創下每盎司1900美元的紀錄。

2007年12月1日至2009年5月30日,標普500指數暴跌37%,而金價上漲24%。然而,要實現黃金的增值,人們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

當次貸危機剛爆發時,金價上漲了近30%,但一度下跌了10%。這種波動性可能會嚇跑一些投資者。但是,在經濟衰退期間應該堅持長期持有。總的來說,在股市持續下跌期間,黃金保持穩步上漲。

雖然黃金和股市一般呈負相關,但世界黃金協會發現,在1987年至2010年期間,只有在股票價格大幅波動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市場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只有在出現重大危機的情況下,投資者才會買入黃金。

金融危機來襲 進入避險市場還是現金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