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选择苏轼的哪一句诗做自己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为什么?

天香云外飘


如果我选择一句苏东坡的诗词作为座右铭的话,那么我第一个要选的就是他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因为在数十年的贬谪生涯中,苏东坡正是靠着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的,正是这句话,让苏东坡看淡了世事的起伏,看淡了人生的不平,看淡了自然界的春花秋月,看淡了所谓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看淡了官场的是非荣辱。

人生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能把握的是自我的内心。无论是喜还是悲,我们都要有过客心理,一切都将过去,如此,我们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入世而不粘滞于世,人生可以洒脱无碍矣!


传统达人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的词作《涴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的一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人间最有味道的是清淡的欢愉,我尤其喜欢,一直用它勉励自己。

第一,它倡导与人交往的极简主义。现在社会,人心不古,复杂难透,勾心斗角,互相利用,缺乏诚信和真情。如其枉费心机费心费力,不如心中有正直,这样一切问题都不难解决,以正直的不变应世事的万变。

第二,它倡导处理事情的极简主义。许多事情原本并不复杂,只是人为使然,简单问题复杂化,重要问题形式化。除了少数专业性很强或者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大部分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多想,不要画蛇添足,不要节外生枝,不要劳民伤财,按事情应有的规律做就行了。

第三,它倡导生活方式的极简主义。现在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严重,声色犬马,浮躁堕落,搞得身心疲惫,欢愉少而抑郁多。其实生活原本简单,夜眠八尺,日啖二升,有吃有喝冻不着就行,有精力看书喝茶玩头条岂不美哉?





扯历史文化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我会选择这句话当成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喜欢这首词一是因为苏轼一生充满逆境和挫折,但是他豁然开朗的积极面对生活。二是把风雨比喻成人生,向我们传递出一个观点,不要畏惧困难,该怎样的活法随心所欲就好。


这首词描写了苏轼对困境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的春天,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今天的湖北黄冈,成为了一个团练副使。


苏轼雕像


苏轼和朋友一起去春日出游,突然下起了大雨。一般来说下起了大雨,别人都是狼狈四处避雨,而苏轼却偏偏没有,享受着大雨的洗礼,不要去听拿大雨打落在叶子上的声音,我依然悠闲的在雨中漫步。这说明苏轼豁然开朗,面对逆境保持着一种自然的神态。


苏轼词意图


面对逆境也许很多人都会垂头丧气,而苏轼给出了他的哲学理念,竹杖芒鞋顶着风雨前进,轻快犹如骑马,一种豁达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随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大雨联想到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不必垂头丧气也不必害怕,而是应该用一种洒脱的自然神态去面对。


联想到现在的疫情危机,很多人都从不同程度上遭受到了逆境,我们的祖国正面临着强大的压力,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垂头丧气,因为有很多的医护战士都奋斗在一线,在国家的政策下,我们一定可以迎来雨后的彩虹。


苏轼画像


总结

人生总是会出现很多的逆境,但是不要害怕逆境,而是应该用一种豁然开朗的态度去面对。一直纠结于此,反而会使自己疲惫。或许这就是苏轼向我们传达的哲理思想吧。


成长伴书行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的造诣都颇高,留下了诸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 密州出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上学的时候几乎把他的诗词都背会了,不过现在只记得他寥寥数首诗,其中一首最是通俗好记。那便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时所写。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景高低各不同”,写的是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看庐山的不同感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带有局限性。游山如此,看待事物也常是如此。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启迪人们为人处事旳一个哲理--由于人们处的位置不同,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理性对待,不要冲动行事,才能得出恰当结论,不至于做出后悔的事。


老家伊滨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单从人生意义而不是写景或者寓情的角度来展开讲:

“莫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在世正是由于过多的顾及“穿林打叶声”,所以畏葸不前、犹豫不决的时候太多,以至于影响了我们的判断,错过了机会。信息即便是正确的,也可能让我们做出误判,何况各怀心事、各揣鬼胎给我们提供的“事实”和真相?听声知是雨,看竹当虚心。只有在放低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才正正能够接近客观的真相。只要欲望太强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也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

“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听声知雨淋,大多数人肯定选择“避雨”,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道境虽深,不怜无德之辈。风雨交加而不能阻君子之所往;炎寒逼迫而难吓断君子之所志。等闲视之,则苦难亦为般若之净土。所以“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君子忧道不忧贫,道之所在,途蹇路舛,安步以当车。没有脚迈不到的山,没有心过不去的坎。即便是竹杖芒鞋,即便是身居陋巷,卧眠陋室,颜回可以箪食瓢饮,不改其乐;长卿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一蓑烟雨任平生”,世间尽是江上客,更无一人是主尊。繁华如烟雨,毕竟晴时皆云散;爱憎如空花,黄土埋尽不甘与情愿。所以这得失、成败、有无、爱恨……便如入眼之“万花”,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以素淡之心活过,才会“片叶不沾”、“天花不附”。


久住青山Lee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 ·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最喜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诗意思就是人生就是座旅馆,我也就是个行人。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墨舞人生


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后,在被贬到黄州之后,就开始迷恋道家和佛家思想了,他在黄州时候,经常到寺院打坐祈祷,经常阅读老子和庄子的书籍,并对庄子崇拜有加,对庄子的齐物和逍遥的理想深有同感。

我们之所以说这个,就是想说,苏东坡的思想中有着复杂的成分,正是儒道佛兼修的思想,才让他没有被挫折击倒,相反却成为潇洒自在逍遥的人。

如果我选择一句苏东坡的诗词作为座右铭的话,那么我第一个要选的就是他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因为在数十年的贬谪生涯中,苏东坡正是靠着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的,正是这句话,让苏东坡看淡了世事的起伏,看淡了人生的不平,看淡了自然界的春花秋月,看淡了所谓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看淡了官场的是非荣辱。

为何呢?

我们先来看看苏东坡的这首词。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是送别词。一般的送别词都是有点悲伤的情绪的。因为江淹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苏东坡一般不大会悲伤,更不大会把悲伤的情绪带给别人,这就是他的性格。

苏东坡说: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只是匆匆过客。

这首词读来音节缠绵委婉,看似婉约词,实际上这是一首非常豪放的词。这首词 主要是告诉朋友,离别时候不要悲伤,要开心起来,那么苏东坡说要开心起来的理由是什么呢?这就是这首词的词眼,也是我把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当作我的座右铭的原因。

人生如泥路,我亦是行人。这其实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人生观。儒家把人生看成是一座富丽堂皇的舞台,下面都是观众,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舞台上唱念做打,要非常卖力展示自己,以求获得下面观众的掌声。有掌声则心花怒放,没有掌声则郁郁寡欢,别人的感受决定了你生活的质量。

而道家和佛家眼中的人生,就是一座旅店,你来了它在那里,你走了,他还在那里,你开心与否,伤心与否,世界不会为你改变什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的过客,都是行色匆匆的旅人。

人生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能把握的是自我的内心。无论是喜还是悲,我们都要有过客心理,一切都将过去,如此,我们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入世而不粘滞于世,人生可以洒脱无碍矣!





鑫奇说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全能的文化巨人,创造了无法跨越的高度。无论是散文、诗、词,还是书法、绘画,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巅峰。

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市)任知州时写了这首《江城子》词。它是开爱国情怀豪放派之先河的代表作品。他本人对这首词也相当得意:“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词的上阙以叙事为主,下阙重在抒情。气势雄伟,酣畅开张。

表达了敢于射杀猛虎的雄心壮志,抒发了戍守边疆、杀敌报国的爱国豪情。

苏东坡才华横溢,对国家有赤胆忠心,为人处事又乐观豁达,但他的人生起伏坎坷,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最终客死他乡——

他的遭遇可谓悲惨:怀才不遇,政治上屡受打击,职位上一贬再贬,生活上颠沛流离而又受寒忍饥,不得不常靠兄弟苏辙及好友邻人周济。

42岁时,因“乌台诗案”险些失去了生命,被流放黄州。期间,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59岁时,花甲之年又被贬流放到广东惠州;接着,又被贬到当时的天涯海角儋洲,66岁时客死在江苏常州,安葬于河南省郏县。

如此的遭遇,但诗人始终保持了超然洒脱、自得其乐的天性,他无怨无悔,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感念苍生,心怀祖国。

他有

“玉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情怀;

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他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容;

他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淡然;

他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坦然;

他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乐观;

他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他更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铮铮誓言!

而今,我们把苏东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当作座右铭,

不仅是对诗人和他高尚品格的缅怀,而且也是对他一生豪情壮志的向往和借鉴!

  


竹林幽听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出自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诗为作者被贬黄州所作,一行人在沙湖道中,遇到大雨,同行人都没有带雨具,大家都很狼狈,但是,作者觉得拄着拐杖行走比骑马更轻快,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喜欢这种豁达的心境,即使遇到逆境,也能将逆境转成顺境,从容的去面对,其实人生没什么是过不去的。

我们人生同样不也是这样吗?人生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我们不妨豁达的去面对,朝着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从容的走下去。


深山蓑笠翁


苏轼的词喜欢的比较多。

少年时喜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志豪情。

青年时喜欢喝上一杯酒,领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忧伤。但那时只知道念“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还颇有感慨。却不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在中秋夜想念九江的弟弟才写的。

也有喝多时,与好友一起大喊“亲射虎,看孙郎”。或是大声唱“西—北—望,射—天狼…”。

如今已是到中年,懂得些“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酒贱常愁客少”,“把酒凄然北望”,无人对饮依窗。酒醇烈,世事无常。



偶尔,有发小归来久别重逢,更是也有离去的。总想起苏轼的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终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人生如歌,其实更多时候还是喜欢苏轼的《定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生豁达,使自己的人生如歌!是的,既然人生如歌,我们为什么不快乐的歌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