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冰校友:“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引我前行

李彥冰校友:“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引我前行 | 治學大家談

“自強不息,獨樹一幟”

的校訓引我前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這勾起了我對2003年“非典”病毒流行期間一些事情的回憶。當年防治“非典”採取隔離措施時我正趕赴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參加碩士研究生複試,經歷火車山間停車17小時,中途下車翻越兩座大山,乘汽車轉赴天水再達蘭州的顛簸,複試成功之後,蘭州大學成為了我的母校,自此與“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結緣了。一晃17年過去了,歷經河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的工作與學習,隨身的挎包換了五六次,但蘭州大學的校徽一直放在包裡,時刻跟隨著我。之所以如此,是覺得見它如見校訓,可以時刻給人以激勵和警醒。十七年來,校徽從未離開,校訓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間。

“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中內含著“堅韌”與“不懈”的信念。人做事之所以需要堅持,是因為,堅持下去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堅持下去是達到最終目標的條件;堅持下去會給未來積澱豐厚的基礎;當然堅持有境界,“小步快跑一直在路上”其實就是堅持的最好境界。

2014年的冬天,我所在的北京聯合大學新聞與傳播系組織申報教學成果獎,我是其中的骨幹成員。清晰地記得那天我講了6節課,等完全講完時天已經黑了。等回到教學樓的辦公室,系主任在填寫申報書,我就留下來一起填寫。寫申報書是需要推敲的,是一個精雕細琢的過程。一邊填一邊感覺身上一陣陣發冷,有點咳嗽流鼻涕。填到8點多,已經疲憊不堪了,均各自回家。上了地鐵有點哆嗦、噁心,中途還下車在一個站裡蹲下緩了緩,於是給我愛人電話,讓她直接去玉泉醫院掛號等著我。當時她已有六個月身孕。從玉泉路地鐵出來直奔玉泉醫院,愛人挺著肚子拿著掛好的號在大廳等我。測體溫39度,抽血化驗後,直接進了輸液室,她陪著我輸完液已經晚上11點多了。扯著手,步行回家,有點霾,就當鍛鍊吧。2015年的6月份,拿到了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的證書,有點激動。2016年12月份,又獲得了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證書,儘管這次也很艱難,當時也經歷了字斟句酌1500字,之後電腦癱瘓全部消失的悲劇,排名、級別都比上次好,甚至還去申報省部級獎項了,但印象都不如那次深刻。

育人工作需要將堅持的職業信念貫穿到課堂教學中。

課堂的“知識育人”是主戰場,但是課下“互動育人”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部分學生在校期間課堂上有些不努力,等他們出去了才覺得課堂是那麼珍貴。我很不認同如下的觀點:學生抱怨理論無用,我們就砍掉理論專講實用;我們的學生不愛看經典討厭經典,我們就跟隨這種風氣去消費經典、解構神聖。我旗幟鮮明地反對這樣的觀點。

我曾指導的2012級新聞班的一名同學的論文被選送校級優秀畢業論文,需要參加學院答辯。面對我的邀請,他冷冷地回了一條信息:“老師,我現在找工作無暇顧及,再說了,現在這個優秀畢業論文對我來說有什麼用呢?”

我終於遇到了部分大學生經常用作武器質問我們老師的這句話,與此同樣的問題還有:“老師,我們學這些理論有什麼用?”“老師,我覺得現在我們學的還不如那些技校的有用?”

針對這個學生的問題,我給他寫了長達2000字的一封信。主要講了以下幾個觀點:第一,講清“凡所有學皆為性格”的道理。第二,當你用“用”這個標準去衡量一切,尤其是衡量理論時,是用功利性標準貶低理論的價值性。第三,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步,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舉動都在塑造我們自己的歷史,而每一個人的歷史都承載了我們每個人的一段真實過往。

當我們以這樣的高度看待我們的人生時,我們就不會對生活中看似不重要的步驟進行敷衍、忽視甚至選擇性遺忘。最後這個學生不僅來答辯了,而且還給我回了一封長長的信表達歉意,這興許就是課堂堅持標準的結果。

如果說,“自強不息”的校訓為我在教學上的“堅韌”與“不懈”提供了動力,那“獨樹一幟”的校訓則為我在科研上的“創新”與“特色”提供了滋養。自2015年以來,我連續獲得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工委項目、北京市委組織部拔尖人才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北京聯合大學“百傑”計劃等科研項目,出版專著兩部,博士畢業後發表論文50餘篇,所有這些項目、著作和論文都是圍繞政治傳播視野中的“國家形象傳播”發力,所發的多數文章均力求做到基於獨立思考,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哪怕是在一般刊物上發表也是同樣的要求。時間長了,力求不一樣已經內化為了一種科研信念,這其中的難處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其實“創新”和“特色”絕不是科研工作者的靈機一動,也不是故弄玄虛的艱澀難懂,它是勤奮、努力和付出的自然收穫。說到這裡,我由衷地佩服我們蘭州大學的前輩們所擬定的“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細細品味,這兩個詞絕不是隨意並置在一起的,它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完美結合。“自強不息”是“獨樹一幟”的基礎,“獨樹一幟”是“自強不息”的自然結果。

正如我曾在第二本專著《政治的微傳播研究》的後記中寫的那樣:我始終相信,不管學術機構是否給你認定,只要足夠勤奮、足夠努力、有足夠的付出,一定能夠有所收穫,並有所貢獻,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做科研需要有執著堅守的精神,不能葉公好龍。我答應寫《政治的微傳播研究》這本書的時候,我女兒李央茗剛出生不到100天。每學期3-4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等九點多鐘閨女睡下,寫書的工作才算開始,夜深人靜時女兒的一聲啼哭,表明該換尿布了,離開電腦換尿布、洗尿布的間隙就是我的休息時間,即便如此,我的腦海裡還在想著“微傳播之於政治、社會的關係”,很多想法都是這時“搓尿布”搓出來的。這種“搓”出來的想法往往很獨特。當這本書作為政治傳播叢書的一本被推出時,曾引起過些許關注。

有時北京快節奏的生活給我錯覺,使我覺得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但從蘭大畢業算起十四年已如白駒過隙,時間這把利刃以無情割人青春,但百年蘭大所提供的滋養讓人永葆奮發的動力,看看包裡的蘭大校徽,就給人以勇氣和自信在京城的激烈競爭中保持內心的寧靜。

李彥冰,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6屆傳播學碩士,現任北京聯合大學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傳播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榮獲北京市師德先鋒、北京市委組織部拔尖人才等稱號。

李彦冰校友:“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引我前行 | 治学大家谈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