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陳道富:金融科技本質與監管思考

陳道富:金融科技本質與監管思考

財經縱橫

「财经纵横」陈道富:金融科技本质与监管思考

★★★★★

陳道富: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在這裡跟大家做交流,最近其實金融科技話題都非常非常的火爆。這些年應該來說金融科技方面很多技術突破和一些應用不斷衝擊著各個方面的神經,很多的,包括很多概念,從技術層面提出來以後對從事金融行業、對從事政策研究的這些人造成非常大的衝擊,所以不得不去學習、走進帶有非常強的技術壁壘的領域。當然也促使我對金融科技本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的思考。

我認為都是一個社會的,在一個社會里面進行的突破,然後進行改造這個社會。

我們可以知道實體經濟,我們現實世界就是通過投資進行生產、分配、消費、儲蓄完成循環的,完成實體經濟的架構的。金融領域在這個基礎上,實際上引入了貨幣和金融,這裡我不講貨幣,就講金融,投資領域我們引入各種各樣的工具,把投資項目轉化成金融體系裡的可投資資產,同時把儲蓄轉化為可投資資金,這些東西一旦轉化完成以後,跟實體經濟沒有關係了,大家看到的只是股票、基金、債券,在金融世界裡進行各種各樣的匹配,實現了儲蓄和投資的轉化。

我們可以看到金融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實體經濟層面上儲蓄到投資的轉化,把它映射到一個虛擬世界、金融世界,在金融世界裡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匹配,匹配完成以後,再反過來影響實體經濟,我們這種金融科技,實際上使得這個邏輯其實更進一步,不僅僅著眼於投資和儲蓄,在整個鏈條上都是試圖把我們實體經濟所有行為映射、數字化、映射到數字世界裡。

通過物聯網、通過大數據、人臉識別技術等等,把現實世界所有行為實時映射到虛擬數字世界,這個數字世界又通過區塊鏈、互聯網等技術把這些數據聯在一塊,是可信、不可篡改的。連在一塊以後在這個基礎上藉助人工智能、各種各樣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實現最優的、或者在我們認知範圍內最優的結論,最後反射到實體經濟,實現實體經濟整個循環更加有效率,所以這個過程如果是確實是這樣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會重新理解技術的領域提出來的所謂變化。

我們先看看這個過程很關鍵的要引起從實體經濟、實物世界轉到虛擬世界的技術,這個過程是通過互聯網、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通過各種各樣實現的。這個實現其實是一個映射過程的關鍵,跟金融體系一樣的,投資或者儲蓄要轉化到金融體系裡,涉及到金融和實體經濟關係,而這個連接過程通過物聯網、人臉識別連接過程體現到科技和實體經濟的連接。這種連接是取決於,決定了我們的這種金融科技、我們的技術、所有的技術最終能多有效的作用於實體經濟。

但是現在物聯網的基礎,人臉識別技術,現在成為上面這個體系構建的核心,在看到區塊鏈的技術,它在技術裡面講到可以不篡改、提供信任的基礎,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信任在於數字世界裡,它在數字世界裡形成的信任。從實體經濟、實物轉化到數據過程當中,的它其實區塊鏈並不能夠完全保障信任,而且信任是基於傳輸過程當中和基於承諾的信任。

人工智能也是一樣,人工智能要想有效要有即時反饋的數據作為基礎的。所以這個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我對金融科技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映射,把實體經濟,實物世界映射到虛擬數字世界,數字世界裡實現我們想要實現的功能,最後及時的映射到實體經濟,跟金融體系作用於實體經濟本質是一樣的,過程當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大的作用就在於虛擬世界裡轉,使它可以在一個成本非常低的世界裡完成所有試探、優化過程,最後實物世界裡以較低成本、比較少的交易成本來實現這個過程。

那麼這個過程我再跟大家交流另外一個,現在社會的組織或者形成,通過三個層面實現的,隨著底下通過數據、底層技術來實現物理的、物跟物之間關係,往上一層需要一種集中、形成一個平臺層,形成一個技術情況下的基礎設施、形成功能支撐。再往上會藉助這個平臺實現各種各樣的應用。那麼在應用層裡要解決或者面對的是人跟人之間權利和義務,實現各種各樣的功能。我們知道所有技術應用只要人類社會來講,最終要面對人跟人關係,最終應用要落到解決人的問題,它會形成人跟人之間關係,它實現的手段一定中間要藉助一個平臺降低過程費用。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一看金融科技現在講的幾個概念,一個是非中心化,金融科技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講到非中心化、去中介化,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社會上有非常非常多技術是非中心化,即使我們現在用的鈔票是紙鈔,沒有說這個紙鈔是誰的,最後社會運轉過程使用鈔票的時候這些鈔票會集中在某些人身上,應用過程當中會產生一定程度集中。技術上面是非中心化、去中介化,應用這些技術過程當中,會形成一定程度的集中,而這種集中是一定程度的信任。

大家對某類算法信任,大家集聚在算法中心下,對某個平臺提供服務信任,所以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那麼金融科技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什麼樣的信任基礎,我們最基礎信任就是對物的信任,我們把東西生產出來了,看見東西了,我們覺得這個東西有用,所以我可能會對它產生信任,對環境的信任,這是一個基礎。

第二個當你覺得某個產品大家有用的、認可的,有些人在講我可以用很有效方法把這個產品生產出來,並且銷售出去,這時候你會相信這個模式,背後是一個模式信任。如果某一個人或者機構模式得到不斷認證,大家發現不需要檢驗模式只要相信這個人或者機構就可以了。轉化為對人或者機構的信任。

計算機、金融科技背後信任又是什麼呢?包括區塊鏈技術,大家講它是內部帶著信任的技術,但是它的信任是什麼層次的信任呢?是大家對它的算法的信任,大家相信這種算法,在這種算法情況下,在數據傳遞過程當中,如果給出某個承諾,違約成本非常高、篡改成本非常高,並不是完全不可以,而是篡改成本、違約成本很高,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對這個算法,從對人、對機構信任轉化為對算法信任,算法信任往前推發現算法背後當你引入人工智能的時候,人工智能可以根據學習進行演化,大家對人工智能產生一定程度的信任,對人工智能信任、對算法信任,對組織和使用的平臺信任,所以引入了另外一種信任,那麼這種信任將構成信任體系的另外一個補充。

那麼在剛才圖裡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我認為主體引入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有一種自我學習、進化和能夠產生一種比較實時的應對的能力,而這個跟人、跟機構有相當大一致性。我們講到一些法人,我們把一個機構類比為一個法人,因為這個法人有資產負債表、有其行為邏輯,按照這個行為邏輯對很多環境能夠做出自己的反應。那麼對人工智能,如果這個智能有自我反應能力,對外部的數據輸出,可以做出自己的反應。會發現它的行為跟一般自然人、跟法人帶有了很大的一致性。我們在資管新規裡對智能頭部做了一定規定,但是某種程度看到不管你是設計成一個程序變成智能還是由人、由機構的行為,都得取得諮詢資格、牌照。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把人、機構、和所謂的形成具有自己反應能力的人工智能作為類似主體進行管理。

所以我覺得看到這種金融科技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進行思考,那麼在這個基礎上跟大家交流一個觀點,就是金融。所謂的金融,其實你可以看到金融跟剛才那個圖裡,它其實也是實現了把現實世界映射到虛擬世界裡,它要處理的主要是人跟人之間關係,所謂金融是一種以信任為基礎的、市場化資源集中配製和分配的過程。所以它實際上只是一種社會組織方式。這種組織方式是在一個金融世界裡,處理的是人跟人之間關係,是人和人之間權利和義務,以市場化為基礎,這種市場化基於信任作為基礎,來形成這種降低交易費用的制度設計,所以所謂金融我自己把它理解為信任,理解為以信任來實現的這種儲蓄和投資的轉化。是一種人類的合作過程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

而金融科技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也在用同樣方法來實現這個過程,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過程在對金融科技監管思路上,應該把它放在一種,在它應用過程當中來產生人跟人之間可能導致的權利跟義務之間不平衡的可能的情況,這應該是他關注的重點。所有技術、技術本身應該是中性的,真正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可能導致不合理的結果,我認為監管著力點放在怎麼用這個技術,用這個技術可能帶來社會運行、可能帶來不合意的結果,我應該對應用進行一些規範和管理。重點不在於技術,技術本身既可以用到讓市場、社會更合理的運轉過程當中,也可能被利用為滿足於個人私慾的過程當中。

想說這個想表達的一個觀點是著力點應該重點放在應用層面。當然了在金融科技的這種發展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剛才周主席講了很多風險,我不想特別展開,但是點到兩點,第一點,因為原有的我們傳統金融還在提供金融服務的社會里提供可能具有創建性、可能未來成為整個社會技術背景的突破,那麼這種突破必然會對現有金融服務造成一定程度衝擊,所以首先面臨問題就是傳統和新的金融領域之間,能不能很好的過渡,關鍵風險在於要提供必要的、合理的金融服務,所以在初期過程當中著力點必然放在原有監管能力、原有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和新的技術提供的服務能不能保證提供足夠、合理的金融服務。最後引入金融科技以後會產生自己新的問題,我認為這個過程就會產生三個最典型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科技相對原有的行為直接面對或者更直接的面對大量的個體,或者自然人,來提供這種服務,那麼人的問題呢,在金融科技裡會被凸現出來,原來某個金融機構是法人,所以可以有一定理智、理性,我們金融科技將更多面對自然人的過程。所有國家、所有社會面對自然人的過程中處理方法和麵對機構處理方法不完全一樣,自然人裡可能帶有非理性,非經濟化的一些因素可能會被帶入金融科技管理上面來,所以它的管理不得不帶有很強的社會屬性。包括消費貸、現金貸的問題,是突出出了它的社會屬性。

第二里面藉助大量人工智能問題,這個過程數據的安全問題,模型可靠性問題,以及可能產生的金融數據安全和模型可靠性的偏見。我們一直認為人是有缺陷的,人帶有情緒、人帶有很多認知偏差,但是我們的人工智能、我們的機器相對理性,但實際上真正觀察它最後能不能實現完全理性,或者它就完全沒有認知偏差嗎?我認為即使它是真的超越人類的話,也許它情緒這個層面上可能剔除,但是認知偏差仍然帶有自己的認知偏差,因此今後這種社會、今後金融體系可能要面對是一個人、機構、和人工智能行為相互交織以後,產生的不合意的情況。這個過程會給金融市場運轉帶來不一樣的系統性風險,會不會有更多的週期因素,會不會有一些由於大家共同的因歷史、具有對歷史的依賴性產生的更強的路徑依賴。我覺得這裡會產生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第三個不一樣的地方剛才講的可能產生的壟斷問題。金融科技一直講一個概念,它的零邊際成本,講在這個世界裡只要時間足夠長,最後都可以把你現在高成本的今後都變化為低成本的。這個結果必然帶來我這次最後,在這個領域裡可能只有一個或者兩個成為最核心的中心。那麼這個就會帶來這個過程,會不會影響到它對人的服務。也許他在技術上最有效率,但是對人服務過程當中怎麼管理好他可能產生的壟斷力量的濫用,怎麼樣使得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能夠真正給人類帶來更好的結果。

我的時間到了,就交流這麼多,謝謝。

(本文為2019年6月在新金融新趨勢暨2018年金融科技峰會上的演講內容)

(陳道富: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0302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注:授權發佈,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