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後疫情時期,如何避免企業大量倒閉、就業大量流失

「思考」後疫情時期,如何避免企業大量倒閉、就業大量流失

當前中國疫情暫時穩定,但國際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對國內宏觀經濟造成二次衝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疫情衝擊之下,如何避免企業大量倒閉、就業大量流失是頭等大事。需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共同發力保障企業的資金鍊,尤其是受較大影響的旅遊、餐飲等服務業。

防止中小企業“倒閉潮”

企業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劉尚希表示,目前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已受到嚴重衝擊,儘管已開始復工復產,但經濟循環仍然不暢。國內疫情影響尚未消退,國際疫情影響又對中國經濟產生重疊衝擊,外貿訂單、零部件、原材料等方面都受嚴重影響。

基於此種情況,一段時間內,國內企業尤其是其中的進出口依賴型企業必然會面臨產品訂單驟降、供應鏈收縮、產業鏈中斷的發展危機。處理不好或應對措施不精準,都有可能最終因企業銷售大幅下滑、資金週轉枯竭而歇業倒閉。

為此,要持續出臺落實金融利好政策,通過降低企業貸款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推動非上市企業發行融資債券以及施行企業自動續貸等舉措,保證市場貨幣量投放充足、流動性強,不斷為企業“活下來”造血輸血。

要推進國內市場更加循環完善,加快研發科技型企業生產急需的“卡脖子”進口產品,大力激活出口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進一步增加企業生產所需原材料的國內市場供給量,力求以畫好國內市場的“閉環曲線”,打通企業生存發展的痛點堵點。

要助力轉移企業產能,立足境外抗擊疫情的急需點和國內以及部分疫情形勢向好國家的消費市場旺盛點,採取宣傳引導、政策支持、資金扶助等措施,推動企業及時改變投資領域,轉變發展方向,以變應變,變中尋機,抓好生產產能轉移。

要穩就業、穩民生

相比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大多現金流不夠充裕,抗風險的能力比較弱,加之疫情導致的限制開工、訂單下降、供應鏈中斷等突發利空影響,極有可能引發度日維艱的生存危機。有些可能是資金問題,有些可能是工人復工率不理想,有些涉及到外貿的企業因為特殊時期外貿訂單受到影響等等。

有相關數據統計,中國的民營企業貢獻了中國超過80%以上的就業率。因此,目前保證國內中小企業的生存就是保證國內就業率的穩定。

目前,對於中小企業,國家不論是通過金融手段,還是給予相關政策支持,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並且相關部門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劉尚希表示,城市失業人口能領取失業保險補貼,2億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則沒有。“農民工家庭的工資性收入大大減少可能會導致農村貧困戶的增加,政府要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同時也要組織他們學習,增強勞動技能。”

劉尚希認為,保障失業人群生活,除發失業保障金外,還要對這部分人加強培訓。“平時工作忙沒機會,現在機會來了。政府應當鼓勵社會組織、企業、職業學校等加大線上線下培訓力度,讓他們提高勞動技能,為下一步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基礎。預算應當向這方面有所傾斜。”

要在堅持落實企業普惠政策的基礎上,按照“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持續調研掌握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生存發展遇到的棘手難題,並注重特事特辦、專事專辦,積極研究落實針對性硬核措施,盡最大努力幫助中小微企業存續下來,渡過疫情時艱。

要鼓勵支持以創業促就業,突出信貸、房租、用工以及稅收等方面政策優惠激勵,進一步健全創業技能、創業思維等培訓體系,拓展受訓普及面,大力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努力拓寬就業渠道。

要在推進重大投資項目建設中尋找就業突破口,力求在高速鐵路、5G、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吸納更多就業人員,確保在穩經濟、穩預期的同時穩就業、穩民生。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中國企業報獨家首發:

宋志平,講述人生和做企業的三個基點——學習、創新、責任。

共3.5萬字,十次連載。

敬請持續關注。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關於開展“全國企業防疫攻堅戰優秀故事展播”活動的通知

·關於開展全國企業防疫法律知識競賽的通知

·關於開展“全國防疫攻堅戰最佳惠企金融機構”評選的通知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企業抗疫復產典型事蹟

為了進一步貫徹中央的新指示新要求,更好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推出《企業抗疫復產典型事蹟》專欄,系列宣傳報道抗疫復產中企業和企業家的突出貢獻,讓更多的人瞭解他們的優秀事蹟,展現他們的決心與勇氣、作為與擔當。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本文系《中國企業報》綜合報道。編輯:米果。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覆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為已任。

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zgqybnews,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