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衰落毫無生氣?治吏之嚴令後人大跌眼鏡

咸豐二年十二月,在長沙城下受挫的太平軍揮師北上,順流直逼武昌。沿途大批窮苦百姓紛紛加入,其中有失地農民、漁夫、礦工,還有底層失意文人。他們不一定有升官發財的理想,可是一定是心懷戰鬥的激情。傷亡慘重,損失了一名大將蕭朝貴的太平軍,實力反而大增,隊伍擴大到十萬人。次年一月,太平軍裡的礦工採取坑道作業,埋設炸藥,轟開武昌文昌門附近城牆二十多丈,湧進城中。太平軍金田起義以來,第一次攻陷了一個省會大都市,也是太平軍第一次佔領武漢三鎮。從此以後,武漢成為太平軍與清軍反覆爭奪的戰略支撐點,幾次易手,血流成河。縱觀雙方征戰的十四年,重大戰役都是圍繞長江中游展開,可謂得武漢者得天下。

清末衰落毫無生氣?治吏之嚴令後人大跌眼鏡


  第一次武漢失守,清廷湖廣領導層幾乎全軍覆滅。其中死亡者包括:湖北巡撫常大淳,提督雙福,總兵王錦繡、常祿,學政光祿,寺卿馮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道員王壽同,王東槐,林思熙,知府明善,董振鐸,同知周祖銜,知縣繡麟 。隨後的南京保衛戰裡,兩江總督陸建瀛,原廣西巡撫鄒鶴鳴、江南提督珠福洪阿、江蘇布政使祁宿藻、江寧將軍樣厚、都統霍隆武,整個領導層高官也是有的戰死,有的戰敗自殺。在與太平軍多年的征戰史裡,清朝前線可謂官不聊生。雖然八旗兵、綠營兵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可是領隊指揮的文官、武將寧死不做逃兵,要麼抵抗到巷戰而死,要麼坐家仰藥而亡。

清末衰落毫無生氣?治吏之嚴令後人大跌眼鏡


  以前讀歷史,有時感到奇怪。清末腐敗無能,千瘡百孔,百業凋零。卻能頑強地剿滅國內強勢的農民起義: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軍敗了,有人說是因為內訌;馳騁北方几個省的捻軍沒有內訌,還汲取了太平軍失敗的經驗教訓,最後仍然敗亡;義和團甚至控制了北京,氣勢浩大,眨眼間灰飛煙滅。面對國外強敵洋槍洋炮的一次又一次侵略,同樣能化險為夷。即使已經走到滅亡的邊緣,京城兩次被攻陷,卻能重獲新生。現在有點明白了,這一切源於清朝對高級官僚的嚴要求,責權同等,在其位必須謀其政。失職造成的重大災難面前,任何高級的官僚都不能推卸責任,丟官丟職不能抵過,必須丟掉腦袋,以謝天下。


清末衰落毫無生氣?治吏之嚴令後人大跌眼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