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可獲得多次諾貝爾獎提名,金庸為何一次都沒有

其實,準確地說,這個不能簡單對比的,諾貝爾文學獎自設立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評獎規則。依照諾貝爾本人的遺囑,文學獎必須頒給“在文學創作方面有最佳理想傾向的人”。這怎麼理解呢?也就是說,獲獎者的小說不是給普通人看的,而是讓人產生一種對社會、對制度有所思考的。

依我來看,諾貝爾評獎的原則不看小說銷量,不看小說關注度,只看小說在主題上是否具備一定的社會性。此外,小說的文學技巧是否新穎也是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所以你會發現近年來得獎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屬於高冷作品,不僅晦澀難懂,而且缺少娛樂性。以這樣的標準去套金庸的作品,連諾貝爾文學獎的入門級別都達不到。即便是村上春樹,數次獲得提名,也因為其作品缺少深刻的社會性而與諾獎失之交臂。

村上春樹可獲得多次諾貝爾獎提名,金庸為何一次都沒有

此外,諾貝爾文學獎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球作家,但是它的評審委員基本上都是西方人,所以多年來,對於來自於東方的文學作品或多或少還是呈現一種排斥的心理。在西方評委看來,東方國家,包括中國、韓國、日本的小說不能稱之為文學,只能稱之為通俗作品,內容簡單,寫作技巧簡單,十分膚淺,難登大雅之堂。

況且,金庸從1972年以後就封筆了,一個已經封筆了幾十年的作家,是不會得到評獎委員會關注的。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語言習慣問題,金庸的小說植根於華人土壤,只要是箇中國人就能明白小說寫的是什麼。可是如果要拿去評獎,就必須把金庸的小說翻譯成英語,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了。

村上春樹可獲得多次諾貝爾獎提名,金庸為何一次都沒有

因為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些特定名稱根本無法翻譯,或者說,強行翻譯出來以後,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凌波微步”、“六脈神劍”、“任督二脈”等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兩句中國人都懂意思的話,請問用英語怎麼翻譯?

既然無法翻譯,也就沒有辦法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眼簾,也就談不上評獎了。說來說去,這還是一種意識形態之爭,西方人對於文學的觀點跟中國人大相徑庭。我們的標準是所有人都能看,且看得懂,能夠體現地域文化,通俗且具備正能量。

而西方人覺得,好的小說應該把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放在第一位,而不能無原則的取悅大眾。金庸先生不願意也不可能為了取悅諾獎而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他從頭到尾都是華人世界最優秀的武俠小說作家,這一點無需什麼評獎委員會認定。

最後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在內的整個諾貝爾獎評審近年來都被西方國家操縱,成為他們反對我們的工具。凡是和他們理念不同的國家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入圍的可能。

而那些平時比較聽話的國家,他們的作家作品入圍的機率變得很大。所以諾貝爾獎,我們看看就好,就當是娛樂一下,千萬不要當真。更不能捨本逐末,丟失了自己的本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