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罗荣桓一样,他也曾“让帅”过,认为“当不当元帅无所谓”

在1955年大授衔时,很多将军,元帅都高风亮节,不慕名利,主动提出让衔。其中罗荣桓的让帅和许光达的让将更是在坊间流传甚广,传为了一段佳话。

罗荣桓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七,当他得知中央准备提名授予他元帅军衔时,他立即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主动提出让衔,理由是自己是做政治工作出身的,没有什么战功,而且入伍晚、贡献小。

虽然罗荣桓本人恳切辞帅,但毛主席自然有他的考量,相对于其他元帅,罗荣桓“参加革命较晚”确实不假,但如果要说“贡献小”,那绝对是过谦了。

毛泽东说道:“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至于战功,他协助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中央没有采纳罗荣桓的意见,最终依然决定授予其元帅军衔。

和罗荣桓一样,他也曾“让帅”过,认为“当不当元帅无所谓”

除了罗荣桓,还有一位元帅也曾提出了让衔的要求,他就是徐向前,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黄埔军校第一批毕业生,蒋介石当校长的时候,常常会找来一些学生谈话,一方面是笼络人心,一方面是通过和学生的对话对他们进一步的了解,看看是不是可造之才。

徐向前性格内向,不擅言语。和蒋介石心目中的人才有着天壤之别,后来,蒋介石对徐向前的评价是:“资质平平,不会有出息。”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被他评价为资质平平,没有出息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国共战场上将他相中的英才们打的满地找牙。

1927年3月,徐向前正式加入共产党。为了表明自己愿意为党的事业奋勇向前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原名“象谦”改为了“向前”。

战场上,他人如其名,总是冲锋在最前面,哪里战斗最激烈,最危险,他就会出现在哪里,越是硬仗,恶仗,他反而是越有精神。

和罗荣桓一样,他也曾“让帅”过,认为“当不当元帅无所谓”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徐向前的指挥作战能力也越来越出色,他的威名早已在红军内部和敌人当中广泛传开。

30岁时,徐向前就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也是红军时期最年轻的一位方面军指挥员。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有八万多人,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指挥部队数量最多的红军将领。

同一时期,彭德怀、林彪还只是指挥一两万人作战的军团长,刘伯承虽然担任总参谋长,但基本上没直接带过兵。

聂荣臻是军团政委,罗荣桓只是军团政治部主任,贺龙虽然是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但二方面军的人数和影响力都远不及四方面军。

和罗荣桓一样,他也曾“让帅”过,认为“当不当元帅无所谓”

1955年,徐向前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元帅军衔后,这样写道:“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为此,他还专门给毛主席写过信。

毛主席听了之后,没有同意他的意见,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总指挥,徐向前理应被授予元帅军衔,这是对他革命事业的肯定,也是对他几十年来英勇事迹最好的褒奖。

徐向前一向作风节俭,没有官气,愿意和人民打成一片,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布衣元帅”。

授衔之后,这位老元帅还常常提到:“我们这些人是幸存者,许多战友牺牲了,如果他们不牺牲,元帅、将军应该是他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