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大军区到大行政区

文|白孟宸

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能动员一切力量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共控制行政区域和解放军的编制体制统一以战略区的地域布置和任务区分来整合,这些战略区的行政体制和人民军队统一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总意图下独立作战。

在军事角度,人民军队的军区或者称之为大军区,是在控制区域按战略区域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以领导机关和作战区域或辖区、地类方位等来命名。军区指挥机关负责辖区内部队的作战指挥以及各级部队的训练、政治工作甚至后勤动员及战场建设。通常认为中共是从苏联军队身上学到了大军区这套体系,但从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经验中,解放军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大军区体制。

1949年前后,中共在看到解放全国的曙光后,开始考虑建立国家以及如何在广袤国土上建立各级政权组织的问题。由于中共地方组织在革命战争中基本沿袭敌后根据地时代延续下来的“分区发展”和“分权管理”习惯,因此在建政过程中结合苏联搞加盟共和国的经验教训,构建了自己的大行政区制度,在相当一个时期,大行政区也被称为“大区”,和解放军的大军区体制建构了一种两位一体的有效架构。

在红军时期,主力部队以方面军、军团、军等组织体系独立存在,而地方部队和民兵群众武装则在革命政权的行政区划内组建,通常以省委、特委、苏维埃政府军事部等为组织基础,因此军区只能指挥和领导地方部队以及民兵等群众武装单位,配合红军正规部队作战,并承担保卫根据地任务。在红军正规部队出现战场损耗之后,军区要负责为正规部队补充兵员。在五次反“围剿”中,中央苏区和各军区以“一切为了胜利”为口号,不断进行扩红,保证了红军拥有充足的兵源和物资。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大军区到大行政区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正在观察敌情

到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军区体系的任务仍然是建立和发展敌后根据地,又增加了团结和组织根据地军民甚至友军共同抗击日军的统战任务。这也和当时人民军队采取志愿兵役制相吻合。随着敌后抗战形势的发展,为了保证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的配合,八路军和新四军根据战略区所建立的大军区开始统一指挥所在区域的主力部队以及下辖二级军区。

在抗战期间,八路军共建立了包括山东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四个大军区。新四军建立了苏中、苏北、淮北、淮南、皖江、鄂豫皖和苏浙军区。八路军建立的大军区中,晋察冀军区总面积达到7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万,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下辖4个军分区,1944年9月又在晋察冀军区下成立冀中、冀晋、冀察和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其他如由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兼任司令和政委的山东军区,到1945年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已经发展到27万,在大军区下建立了胶东、鲁中、清河、冀鲁边、滨海和鲁南等军区。

到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华南抗日武装等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已经在敌后打下了面积可观的根据地,建立了一支有相当作战实力,由正规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群众武装组成的人民军队,而且在残酷的敌后斗争中积累了如何建立并发展根据地的经验。

在解放战争初期,根据重庆谈判及其后国共谈判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中共从华南等地撤出了一批武装。随着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军先后对以山东、陕甘宁为代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共控制区域进行攻击。但与国民党方面所预想的不同,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军凭借根据地人民的支持,逐渐从游击战转向大兵团正规化的运动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