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错了吗?

王王王俪


一场鸿门宴,留下众多千古佳话与传奇,一个是西楚霸王,武功盖世天下无敌;一个是高祖刘邦,宽厚仁德四海扬名。当然也留给我们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错了吗?

两千年来,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都被当做他失去天下、最终国破身亡的最大错误。多少后世英雄人杰,都将项羽当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然而,如果从项羽当时的立场和形势看来,那么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不过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性格的人所做的决断及行为不同而已。就好像众说纷纭的百家争鸣一样,出发点和利益点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结局。

其一,从项羽本人性格、为人以及当时处境而言,项羽的做法是正确的 。

众所周知,项羽本身就是个性情豪爽,讲信义,但却有勇无谋、狂妄自大。像鸿门宴这种手段,是项羽所不耻的,内心是比较抗拒做这种事的,项羽自信以自己的能力是能够战胜刘邦的。 况且当时刘邦的势力还很弱小,两方兵力和实力都是悬殊的,在项羽眼中是云泥之别,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的。如果当时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那他就不是项羽了,自己内心根本就过不去那道坎,一个英雄的傲骨和傲气都不会允许他做出这样的事情,否则又怎会有最后在乌江自刎的场景。

而且在鸿门宴那个年代,主流观点是灭秦之后,恢复六国(比如,后来刘邦就差点这么干)。刘邦的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被认为志向远大的证据,然而这些特征在那个年代,远远比不上一个尊贵的血统。因此,当时最被项羽看在眼里的对手,是那些出身高贵,而又实力强大的诸侯王。而刘邦是不具备当项羽对手的资格。论实力,论出身,刘邦跟项羽隔着十万八千里。他充其量只有一个趁乱先灭秦的功劳。

再者,刘邦并非他最大的敌人,杀刘邦,对项羽来说弊远大于利,也会严重损害自己政治声望,从此成为天下公敌,自取灭亡。而项羽军虽有天下第一的战斗力,实际法理上属于自己的地盘仅有被封为“鲁公”的鲁县一地。要和名义上的主君楚后怀王为敌,要和齐韩三晋复国的各国旧王族对抗,既无名分,家世亦不敌。鸿门宴后,项羽头号大敌已经并非刘邦,而是义帝为首的已经恢复六国的旧王族们。所以在项羽的角度看来,刘邦非但不是敌人,而是作为新兴诸侯之一的代表,可以作为一定程度的盟友,安排在巴蜀汉中,可以和三秦王彼此牵制。 毕竟项羽与他两人从前在项梁帐下下关系甚好,同甘共苦,并肩作战,(也包括狼狈为奸,一起屠城……),结为异姓兄弟,以项羽的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的为人,感情并非虚假。

所以,若是从上述角度来看,不杀刘邦是对的,因为项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符合其一贯的行事作风,而且符合当下的战略需求以及政治诉求。

其二,从立场角度来看,项羽不杀刘邦却是错误的。

项羽作为一方首领,对敌人的轻敌,对敌人的手软,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自己所代表的一方势力不负责,辜负自己手下信任。

从鸿门宴前范增跟项羽的对话可以看出,刘邦其实既贪财又好色。但是刘邦在占领关中之后却一改往常的两大嗜好“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且对待秦王子婴也是以礼相待,足以证明刘邦早已把自己当做是关中王了,这一系列的举动都像是对待自己手下的臣民一般,爱戴有加了。项羽在争夺天下之势,一个很好的除掉对手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优柔寡断,心慈手软,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是大忌,就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对刘邦的心慈手软,导致了追随项羽的几十万将士命丧战场。导致跟随项羽的江东子弟客死他乡,最终连项羽本人也在乌江自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所以,从战争立场的斗争角度来看,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导致后来自己的失败,以及几十万将士的丧命,却是错误的。

不过我们都得承认,历史是不可逆的,刘邦最后的胜出是历史的必然。就像数学中,初始条件一旦确定,最后的解一般是确定的,或者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浮动。项羽的初始条件决定了他最多当个诸侯霸主,当不了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这一场鸿门宴,孰是孰非又怎是三言两语可盖棺定论的呢?个中答案,唯有各自体悟。


邓海春


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项羽不杀刘邦绝对是错了。鸿门宴大致就是说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约定在咸阳郊外举行了一次宴会,项羽本来是要在这次宴会上面杀了刘邦的,可是最终项羽却犹豫了,没有杀刘邦,这应该是项羽干过最后悔的一件事了,其实项羽完全可以在这次宴会上面直接杀了刘邦的。

项羽的勇猛不用多说,他带兵打仗绝对是非常厉害的,可是他却不适合做一个皇帝,项羽的人早就看出了刘邦这个人不容小视,所以他们精心策划了这场鸿门宴,目的就是要除掉刘邦,奈何主心骨项羽却在关键时刻决定放过刘邦,那么是项羽太过仁慈了吗?范增已经看出刘邦这个人能屈能伸,如果放了绝对是大患,可是项羽依然决定要放。

其实在当时的刘邦完全无力和项羽抗衡,如果说项羽真的要杀他,那也没什么,可是在宴会期间刘邦对项羽非常的恭敬,项羽这个时候认为刘邦这种趋炎附势之人,不足为虑,所以决定放过他,范增说他这是妇人之仁,把范增气的不轻,后来事实证明范增的决定是对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专家也分析了项羽为啥不杀刘邦,一方面是需要刘邦来制衡巴蜀一代,同时也是安抚各路诸侯,如果他直接杀了刘邦,那么其他诸侯很有可能先联合起来对付他,所以不杀刘邦也是一个缓兵之计,但是不杀刘邦,后来却给他带来了大祸。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项羽和刘邦斗了好几年,最终项羽失败乌江自刎,而刘邦建立汉朝,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所以说项羽不杀刘邦绝对是错了,养虎为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不过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性格的人所做的决断及行为不同而已。

1、从项羽本人性格、为人而言,项羽的做法是正确的 。

项羽本身就是个性情豪爽,将信义,但却有勇无谋、狂妄自大。像鸿门宴这种手段,是项羽所不耻的,内心是比较拒接做这种事的,项羽自信以自己的能力是能够战胜刘邦的。 况且当时刘邦的势力还很弱小,以项羽的强大存在是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的。如果当时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那他就不是项羽了,自己内心根本就过不去那道坎,也是项羽所不耻的。

所以,从项羽个人角度来看,不杀刘邦是对的,因为项羽尊从了自己的内心。

2、但从立场角度来看,项羽不杀刘邦却是错误的。

项羽作为一方首领,对敌人的轻敌,对敌人的手软,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自己所代表的一方势力不负责,辜负自己手下信任。 毕竟是在争夺天下之势,一个很好的除掉对手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优柔寡断,心慈手软。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是大忌,就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对刘邦的心慈手软,导致了追随项羽的几十万将士命丧战场。导致跟随项羽的江东子弟客死他乡,最终连项羽本人也在乌江自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所以,从战争立场的斗争角度来看,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导致后来自己的失败,以及几十万将士的丧命,又是错误的。

3、从项羽手下角度来看,项羽的做法是错的。

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能弄死刘邦,就因为你项羽将信义,不屑于用这种黑手段,放过一个敌人。将来反过来遭到敌人的打击报复,找谁去?作为手下,是在为首领考虑长远的问题,可项羽不作为,会寒了手下人的心。 以后谁还用心的跟着你项羽?做事这般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将来会还是弟兄们的。

所以,从项羽手下角度来看,项羽的做法是错的。

4、从刘邦角度来看,项羽不杀刘邦的做法绝对是对的。

项羽对刘邦将信义,讲正义,不下黑手,饶了刘邦。让刘邦最后能一统天下,刘邦一定是很感谢项羽当初的“不杀之恩”,不然后来刘邦也不能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所以,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其实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看待问题时所站的立场、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对错而已。


熠良晨


站在项羽的角度,妥妥的错了。

鸿门宴上,项羽有足够的机会杀掉刘邦,并且除了折损点名声,几乎没有什么更大影响。本来名声就不算太好,折损点也是“债多不愁,虱子多了不咬”。为何说项羽名声不好?项羽刚愎自用,任人唯亲,行事多凭个人好恶,得罪人不少,杀降屠城,十分残暴。所以杀了就杀了,名声影响有限。但放虎归山,从楚汉后续的发展,这是放回了一个宿命之敌。虽然,没有刘邦,项羽也未必能定鼎天下,但有了刘邦却几乎丧失所有希望。所以,在项羽角度,不杀刘邦简直大错特错。

站在天下角度,不杀刘邦是对的。

在乌江自刎前,其实项羽已经差不多算是成功了,已经成为天下共主,杀义帝自立,跟成功也没太大区别了。但是在分封天下,犒劳功臣的时候,项羽年轻气盛,狂妄霸道的毛病就体现出来了。任人唯亲,全凭主观好恶,分封天下引起极大不满,没过几个月,曾经响应追随项羽的各路诸侯纷纷叛乱自立,于是天下又乱了,楚汉争霸这才正式开始。所以项羽是起义——成功——崩溃——自刎,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刘邦是天下的选择,如果刘邦被杀,天下可能会长期回归战国时代,这对天下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布谷鸟讲历史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大错特错!

有人说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不敢;

也有人说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

不管什么原因,项羽不杀刘邦都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最后项羽还是被刘邦逼死了。如果项羽知道自己最终会败于刘邦,并且在四面楚歌的乌江边上自刎而亡,他肯定不会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只是历史没有重来的机会,他错过了一次,就错过了一生。

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如今很多人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平反,认为项羽文武双全,就是考虑周全才放刘邦归去。这是有点瞎胡闹啊,既然考虑周全还设此宴会做什么?如果开始就没有杀刘邦的心,完全没必要在宴会时布下兵士。而且宴会期间范增让项庄舞剑可以看出,这个宴会的最初目标就是刺杀刘邦,只是项羽在宴会期间改变了主意。

是什么让项羽改变了主意呢?有句老话说“举拳难打笑脸人”,刘邦知道项羽有心杀自己,如果不参加鸿门宴只会更加激怒于他,对自己不利,因此做好了各种准备前来赴宴。宴会期间刘邦把自己的身态放的很低,一味讨好和迁就项羽,可见刘邦是很准确的抓住了项羽“好面子”的心理。最终结果刘邦成功了,项羽在刘邦糖衣炮弹的攻击下膨胀了,并且放弃了刺杀刘邦的念头。

项羽放刘邦就如同曹操放刘备一般,都是放虎归山。但刘备倒没有要了曹操的命,反而是项羽,如果他知道刘邦离开的结果会要了自己的命,说什么也要在宴会上杀掉刘邦啊。


水煮汗青


没错。

当时,刘邦也非常识相,主动北向而坐就末席,力劝项羽、项伯东向而坐就上席、范增南向而坐就次席(范增此时为项羽副将,地位低于左尹项伯)——这个态度,明显表明自己低人一等,地位甚至比范增还低。

事情发展到这里,刘邦已经明确表示了放弃“王关中”的意图,对项羽表示了臣服,对项伯、范增等楚军高级将领也表示了卑躬屈漆,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正,项羽更加没有杀刘邦的理由了,否则各国诸侯都会不满。

可是范增却不甘心,他始终觉得刘邦是个心腹之患,不除之不可安枕而眠。于是他在席间数次给项羽使眼色,暗示他趁此机会把刘邦这个老瘪犊子弄死。

范增毫无疑问是个聪明人,此刻却显得稍微有点傻帽。巨鹿一战,项羽威震诸侯,世称天下战神,现在却让战神在饭桌上杀人,实在有够离谱。这跟让姚明与小学生打篮球还犯规有什么两样。


千古名将英雄梦


这里是芒果论史!

如果仅从鸿门宴该不该杀刘邦这个问题来谈的话,我觉得项羽不杀刘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或许是由于现在将《鸿门宴》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被广为人知,“鸿门宴是项羽为刘邦布下的一场杀局”的观念也深入人心。


这种做法看似有传播语文知识的好处,但殊不知,“断章取义”的节选鸿门宴,让很大一批人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误解。项羽设鸿门宴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诛杀刘邦,而是为了与刘邦和解,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

杀刘邦最好的机会

在鸿门宴的前一天,项羽在军中下令,犒劳士卒,第二日一鼓作气消灭刘邦。项羽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是因为刘邦先他一步入关,据“怀王之约”,关中王当为刘邦,二是因为刘邦封堵函谷关,将他拒之关外,让他非常难堪。

如果项羽能够借着这股怒气击败刘邦,那么刘邦是绝对没有还手之力的,此时也是最好的杀刘邦的机会。

项羽统领的军队不仅仅是楚军,他是带着参与巨鹿之战的各路诸侯一起入关的,刘邦封堵函谷关,堵的不是项羽一人,而是天下诸侯。仅凭这一点,刘邦就站在了天下绝大多数诸侯的对立面上。

与此同时,将诸侯拒之关外的“黑锅”是一个绝佳的发动攻击的理由,项羽如果按计划实施了对刘邦的攻击,那么这次进攻就不仅仅是“师出有名”,更是“正义之师”,诸侯也会因此选择站在项羽一方。

项伯误事,项羽愚昧,范增气愤

如果一切照常进行,那么刘邦将会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项羽以及各路诸侯的袭击。但造化弄人,项羽有一个亲叔父唤作项伯,项伯在秦朝杀了人,多亏了张良搭救他,而张良此刻又在刘邦的军营中。

如果等到第二天战争打响,乱军之中何处去寻找张良?只怕再见张良之时,张良已经成为了一具尸体,项伯这个人讲义气,他觉得他不能让自己的救命恩人不明不白的死在乱军之中,于是他一个人悄悄离开楚军军营,去了汉军的阵地。

项羽第二日的作战计划就这样被项伯透露给了张良,张良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知道后赶紧接见项伯。刘邦凭借自己强大的“忽悠”功夫成功的和项伯这个陌生人成为了“儿女亲家”,项伯临走前给刘邦留下了一句话,“第二天记得早点来向项王谢罪!”

这句话意味着项伯为刘邦做了一个保证,保证第二日不会有兵戈发生,但双方的恩怨具体还得看刘邦第二天在酒宴上的表现了。项羽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任人唯亲”,范增虽有才干,但比不得项伯的亲戚身份。

刘邦忽悠了项伯,项伯又回去忽悠了项羽,而范增压根不知道项羽临时改变了作战计划。第二日攻破刘邦军队的作战计划一夜之间就变成成了一场酒席。所谓鸿门宴的产生,就是刘邦凭借机缘和自己的口舌成功将“死刑立刻执行”给变成了“死缓”。

大义已失

无论什么时候,“师出有名”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得先搞封建迷信,先搞革命纲领?为什么历史上的权臣有能力废皇帝却始终进退失据?这正是体现了“大义”的重要性。

上层统治者玩儿政治,但帮他们实现目标的却是不玩儿政治的底层百姓。有了“大义”,这些底层人民才会甘心为上层统治者卖命。而鸿门宴的到来,意味着项羽以及失去了“大义”,取消作战计划本身就意味着他对刘邦“功劳”的认可。

在没有鸿门宴的时候,刘邦被定性为“背叛反秦义军,试图建立又一个暴秦”的恶性分子,而当项羽决定举办这场鸿门宴的时候,就意味着项羽否定了之前对刘邦的“定性”,意味着他已经选择了相信刘邦,他也就失去了将诸侯聚在一起攻打刘邦的凝聚力。

这种情况下强杀刘邦无疑会让项羽背负“心胸狭隘,不纳贤良”的恶名,他和刘邦在道义上的角色将会互换,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正因为如此,刘邦不辞而别的大不敬行为也没有被项羽过多的追究。

所以说,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众所周知,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采取范增的建议,从而将刘邦放走了,范增由此也感慨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认为项羽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进而导致项羽大业的失败,范增这个观点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拥护者,甚至很多人认为,项羽自刎乌江的结局是他在“鸿门宴”上的心慈手软造成的。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采取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那么历史将会改写吗?其实不然,霸王项羽并非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假如当时他莽撞的取了刘邦首级的话,也许不等他乌江自刎就早早的四面楚歌了。

“鸿门宴”的起因是北路军统帅宋义在进军途中打起了小算盘,突然勒令大军停滞不前,想拥兵自重。于是项羽不干了,将宋义送上了西天,之后破釜沉舟,与秦军展开了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让诸侯为之侧目。战胜秦军之后,项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向关中进军,然而在进军途中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鲁莽之中坑杀了20万秦军的降卒。

等项羽一路凯歌的唱到函谷关时,却发现刘邦早已先入汉中了,项羽一路上披荆斩棘的打到关中却发现刘邦抢了头彩,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甘心的,于是一怒之下破关而入。项羽佣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安定下来的项羽开始思考接下来的战略部署,要把关中网让给刘邦,他自然是十二分的不乐意,但是分析当前形势后,项羽却发现形势对于他来说却是非常不乐观的。

此时项羽虽说号称是佣兵40万,但大多数都是诸侯的部队,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心存观望的,并没有真心的归附项羽,而真正属于项羽本部的只有十几万人。与此同时,刘邦的部队也有十几万,驻扎在灞上。项羽清楚如果此时自己与刘邦火并,诸侯必定是坐山观虎斗,并不会有多少人真正的站在自己这一边。

即使最后项羽能胜也必然是元气大伤,刘邦的部队也不会轻易的被项羽所兼并,因为刘邦军中有不少是秦人,而前不久项羽刚刚坑杀了20万秦军。当时有范增的支持,有诸侯的军队做后盾,项羽一路上攻无不克。而现在项、刘二人的矛盾还没有公开化,都是淮王的部下,都是楚军,再加上项羽杀了宋义,如果现在项羽再杀了刘邦的话,诸侯还会再做他的后盾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

冷静下来的项羽也明白,此刻的刘邦是杀不得的,此时最重要的不是杀刘邦,而是利用自己的威视聚拢人心成就大业。在深思熟虑之后,项羽其实在“鸿门宴”前夕就已经放弃了修理刘邦的打算了,可见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并非是妇人之仁,恰恰是明智之举。

这次与刘邦的捂手言和为他日后成为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础,置于最后项羽的四面楚歌和乌江自刎,那都是后来项羽的一系列失误和刘邦的运作导致的,不能单纯的说是“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这跟曹操不在自己地盘上杀刘备是一个道理,明知道他是一个威胁,但此时此刻杀不得。


贰马叁石説历史


大错特错,是项羽一生最大的错误。

实在想不通巨鹿之战坑杀二十万秦军,平齐国之乱一路屠城的西楚霸王为何就对刘邦讲起了仁义。

鸿门宴耳熟能详,故事就不讲了,我们聊聊项羽在鸿门宴的过失。

其一,项伯私见张良,刘邦尚且反问张良怎么认识的项伯,而项羽却丝毫没在意项伯这通敌之举,反而答应次日与刘邦相见。

其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之意,刘邦看出来了,张良看出来了,项伯看出来了,项羽看出来了吗?一代霸王之勇,若说看不出项庄舞剑之意,我是不信的。但他不表态,既不阻止,也不支持,一次安排好的刺杀作为上位者竟然无动于衷,任由樊哙转移话题,刘邦尿遁而去,气的范增大骂竖子不能与谋。

其三,刘邦走后,项羽依然可以率兵攻打刘邦,结果他任由刘邦离去,分封十八路诸侯封刘邦汉王,还在项伯的建议下,给了刘邦汉中之地,为后来刘邦平定三秦留下最大伏笔。

最后,题外话,项伯实在是刘邦夺天下奇功之臣,鸿门宴前私下报信,项庄舞剑时以身相挡,项羽分封后,替刘邦讨要汉中之地,太公被俘后 又劝说项羽饶了刘邦父亲之命。怪不得刘邦称帝之后,给他封侯,赐他刘姓...


纳特帕格sfk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只能说,项羽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其实无伤大雅,项羽从一开始就有问题。

秦灭六国,改分封为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可是项羽呢,他所想的是重新回到齐桓公时代,大分诸侯,自己当个诸侯共主。

历史选择了分封,可是历史也选择了郡县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战国到秦,生产力迅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封建社会的不断完善。要想回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就是个梦想。

项羽希望自己分封的十八个诸侯,能对项羽唯命是从,平日里和睦相处,有外敌入侵时能聚拢在楚国的旗帜下一致对外。想的实在是太美好了。

项羽分封,就先不说是不是顺应时代了,他分封埋下了太多隐患了,基本上就是埋下了第二个天下乱世。

田安,田都,田市三人还会杀得不可开交,张耳和陈馀手里的赵歇迟早要打一架,臧荼还是会打韩广。九江王英布估计会被项羽亲手弄死。没了刘邦,关中之地或许是章邯一个人的,或许是他们三个人的,但是时间流逝,关中一定会依据地形优势慢慢与中原诸侯隔绝,蓄势待发。而项羽的西楚,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平乱,战争中削弱。早晚会控制不住局势,然后新的英雄会在大乱中崛起,统一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