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师的建设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

在中国历史上浙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世家——厉氏家族。唐、宋年间,曾出现过“厉氏两都督”、“婿翁状元”、“父子进士”、“三兄弟进士”、“两代五人登进士”、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等中国历史上极为罕有的奇异现象,这个家族诞生过无数贤臣墨客,厉麟似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师的建设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

厉麟似,1896年出生于浙江名门厉氏家族。191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官费赴德留学生,在德国求学期间,他积极向西方知识界人士介绍和传播东方文化,并曾加入德国首个“中国学社”。在留德的十余年间,厉麟似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进步思想,同时也与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连当时的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也对其赏识有加,并与之合影留念。就这样,厉麟似在留德期间积累的人脉,为他日后从事对德外交与中欧交流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师的建设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

1930年,厉麟似怀着满腔爱国热忱返回祖国,在蒋介石的安排下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从此开始了他在文教、外交舞台上的职业生涯。凭借着自己在德国的人脉关系,厉麟似很快就成为了蒋介石对德外交的核心人物朱家骅的“左膀右臂”,在两人的携手努力下,最终促成了德国前国防部长、被世人尊称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来华,并同意担任在华德国军事总顾问。1935年5月,厉麟似与朱家骅等留德归国著名人士,在南京创办了第一个代表中国官方的对德交流机构——中德文化协会,协会成员包括中德两国政界、军界和文化界的友好人士,其中的一个理事成员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帮助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德国将军——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师的建设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

抗战爆发后,厉麟似因与国民党高层意见相左,而辞去国民政府职务,自此全身心投身高校教育事业,在此期间,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1942年上海全面沦陷后,厉麟似仍留在上海,因为其身份比较特殊,再加上他早先曾留学过日本和德国,侵华日军与日伪当局多次试图拉拢他,面对威逼利诱,厉麟似先生不卑不亢,找出了各种理由推脱拒绝,与日本侵略者们进行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师的建设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

1970年10月,厉麟似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回顾老先生的一生,他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德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之一,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当时文化界的抗日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