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文明—浅析印度的名族性!

受伤的文明—浅析印度的名族性!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印度是一个自带神秘色彩的国度。我们所了解的印度似乎只停留在一些词的表面,比如宗教、种姓、贫民窟、性别歧视、圣雄甘地、宝莱坞,开挂的民族,发达的it产业等等。那么,真实的印度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的印度曾多次被外来民族征服和侵乱,但没有任何文明那么缺乏抵御能力;没有一个国家会那么轻易地被侵袭和掠夺,而从灾难中学到的又那么少。这个古老的国家,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古印度文明,却在文明断裂之后,显现出无以为继的焦灼,独立后的印度并没有具备一个独立国家的“智识“。人们很难认识到,印度的问题就存在于文明自身之中,存在于印度的宗教、种姓、“业"、农奴制和他们不求进步只懂退守的观念上。印度教、甘地主义和侵略给印度留下的是智识的枯竭,印度想要发展,却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途径。

一、印度教给印度留下的负面影响

印度教把人分成等级,让人们甘于接受现实的苦难,不思反抗,它是导致印度文明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1·、印度教关键词之一:种姓

它是古印度一种世袭的社会等级,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也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制度和规范。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有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被废除了,但在实际的社会运作和生活中,种姓仍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2、印度教关键词之二:业

类似于佛教里的业力、业障,对印度教的信徒来说,眼前的苦难都是为了之前几世的所作所为来还债的,所以一切都是公平的,要接受这种苦难。

3、印度教关键词之三:崇尚苦行

印度教认为,实行苦行是非常重要的自我修炼的方法,它可以使人解脱,摆脱轮回之苦。

经过数千年的印度教思想和制度的洗脑,印度人安于现状,乐于接受现实的苦难,并将其看做苦行修炼,他们不怕死亡,只注重轮回和来生,祈求来生能够出生到好的种姓家。

这种奇异的民族性,让“种姓"这种极度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没有受到反抗,安然度过了几千年。印度教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契约精神,也没有带来国家的观念。它强调退隐的哲学让人们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遏制了文明的生长。

二、独立后印度的社会发展现实

城市里,贫富差距暴露得淋漓尽致,中产阶级优雅地享受空调、高档饭店和私家车,穷人就睡在大街上。中产阶级认为穷人已经占据和毁坏了城市,却需要穷人来当帮手和劳力,所以他们一边利用穷人,一边鄙视和厌弃穷人。一无所有的人成为“占地而居者",在城市边缘、铁路沿线、工业高速路两边,建造起狭小昏暗的聚居区,并发展出了新宗教。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村民都把地主当做主人来尊崇和仰仗,而村庄的主人都想继续自己的统治,对民主制度嗤之以鼻。这些主人比外面的官员更权威和真实,比法律和警察更有权力,在村子里,他们成了法律,掌控一方。

三、独立后的印度在智识方面的混乱和困境

1975年的印度,高科技正被用来改良牛车。当时印度的牛车比英国的许多二手汽车都贵得多,他们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提高牛车的性能,却不会引进小发动机来代替牛车。精英大学生在装修豪华的国家设计学院中,为农民设计繁琐复杂却完全没有实用价值的工具,并对此洋洋自得。

这种情形的根源或许在于,印度人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和执念。他们不关注外在世界,也缺乏客观看待世界的眼光。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印度教用严格的种姓制度彻底限制了每个人的行为细节,大家都必须按照规范做事,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所以导致了印度人缺乏思想,对现实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他们不会主动探索世界,也不习惯进行反思和分析,宗教消灭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四、对甘地主义的评价

甘地把印度从一个黑暗年代拉出来,又不可避免地把印度推入了另一个黑暗年代。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说,甘地主义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是以村庄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众多的甘地主义者缺乏国家观念和整体观念,所以在争取到独立以后,他们并不买政府的账。他们希望每个村庄都设定自己的规则,自行处理事务,他们认可的是一种“村庄共和国民主方式",而不是让国家政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其次,从发展层面来说,甘地对工业文明非常厌恶,他认为那些是压迫和西方的象征。所以,他的生活远离现代工业技术成果,衣食住行都是极致的简朴。结果是,他的简朴把贫穷神圣化了,成了所有真理的基础,人们安于贫穷,畏惧发展。最后,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说,甘地没有给印度留下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理的思想和理论。甘地的理想社会是要培养每个人的“灵性",就是一种道德的自觉。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继承者,都试图用这种“灵性"来替代国家枧器,而不是通过法律或科学管理来实现国家的治理。

本文观点来自《印度,受伤的文明》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