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辑百越,南越国“自备待变”思维下的应对之策

导言:《史记 南越列传》记载“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是说在公元前203年,赵佗趁着中原楚汉之争,兼并了桂林、象二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建立南越国。寥寥数语不足以说明南越国立国之艰辛,尤其在全国已是“覆巢之下”大一统形势下,愣是将“安有完卵”的论调,往后推迟了93年,这与南越王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

很多的关系。


“和辑百越”的政治形势

《淮南子》: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秦始皇统一关东六国之后,继续挥师南下,统一岭南,秦军采取了以军事镇压为主的戍守政策,受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百越部族联盟首领译吁宋战死后,推举桀骏为大将,凭借熟悉当地地形夜袭,杀死主帅屠雎且大量杀伤秦军。导致秦军三年不敢解甲弛弩,时刻应对越人的军事威胁,精神高度紧张,草木皆兵。

三年后,秦国卷土重来,继任的任嚣、赵佗统一岭南。不久秦始皇病逝,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给了百越部族翻身的机会。但接替任嚣,继任南海尉的赵佗,“兴兵绝新道”,关闭了南下的关卡,将岭南与中原隔离,又趁着楚汉相争,兼并了桂林、象二郡,建立南越国。

和辑百越,南越国“自备待变”思维下的应对之策

百越地区

《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曰:“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

上述便是赵佗兼并象郡时,发动对骆越安阳王的战斗记载。可见百越部族是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其风俗文化异于中原,作为被征服的对象,势必对南越采取敌对。南越国征服百越地区,将其纳入版图,也只是名义上的。事实上,百越地区的部族,还是在政治上保持了独立性。以象郡交趾地区为例,当地越人势力强大,拥有组织严密的社会组织。有鉴于此,赵佗不得不将象郡一分为二,分为交趾、九真两郡,仅仅派出“典主”,主持当地的政事,而不触及当地的社会组织,这是南越国国内的形势。

南越国建国后一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长安,建立大一统的西汉政权,当然不会允许南越国的存在。但受限于连年战争,社会经济凋敝不堪,外有匈奴之患,内有手握重兵的异姓王。刘邦不得不另辟蹊径,建立政权当年册封吴芮为长沙王,原因有三:

1、吴芮为鄱阳令时,深得当地越人的人心,其手下拥有多名越人将领;

2、吴芮封地中包含了南越国的象、桂林、南海三郡;

3、分封越人首领徭毋余、南武织等人的封地,也均在南越国境内。

1是从人际关系分化南越国国内越人阵营;2、3是在虚封上做文章,制造南越国与长沙国的领土矛盾(虚封是说分封不在控制范围内的土地)。此外,还在南越国边境修建了赣县和雩都两座军事要塞,屯以重兵,其中西汉著名大将灌婴便是驻守在雩都。面对国内政局不稳,边境西汉又虎视眈眈,南越王赵佗制定出“和辑百越”的政策。

和辑百越,南越国“自备待变”思维下的应对之策

长沙国疆域

“和辑百越”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讲的是内外关系上有先后、轻重、缓急之分。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先是处理好内部与百越部族的关系,维护了南越国的统一,不致于因民族间矛盾而四分五裂,加上称臣,西汉政权便无可趁之机。相反若果后院起火,西汉乘虚而入,南越国离灭顶之灾就不远了。“和辑百越”的主要内容包括:

  • 尊重越人风俗

“人法地”是指某个地方人的生活方式,会受到当地地理、气候影响。岭南的越人形成了如被发左祍、剪发纹身、习居“干栏”、喜食蛇蛤、凿齿拔牙、迷信鸡卜等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些有许多是与中原人的价值观相背离。如越人因“陆事寡而水事众”,需要断发方便潜水,而中原人看来是不孝的行为,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赵佗并不迂腐,清楚越人这些风俗习惯是经过漫长岁月而逐渐形成的,包含了越人浓厚的民族心理,若以中原人自居,歧视这些风俗习惯,在伤害越人民族感情的同时,只会造成与当地越人更大的隔阂。更进一步说,其作为政治领袖的示范作用,势必会上行下效,不利于区域内的民族团结。

于是,赵佗带头尊重越人的风俗习惯,宣称是“蛮夷大长老”,接见西汉使者时,魋结箕倨。魋结是说赵佗梳的是当地越人的结发样式,穿着服饰是衣襟左掩;箕倨则是坐姿双脚前伸,非中原的跪坐,从里到外,一副越人打扮。

在赵佗带动下,汉族官员也接受了越人的风俗习惯。在广西贵县罗泊湾的一、二号墓主人,很可能是赵佗时期的汉族官员,其墓葬坑底有腰坑,此葬制流行于中原的殷周时期,在秦汉时已绝迹,但流行于岭南地区。从此可见,南越国汉族官员墓葬的腰坑,很大可能是效仿越人风俗的结果。

和辑百越,南越国“自备待变”思维下的应对之策

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的玉舞人,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立体的玉舞人。

  • 越人参与政治

南越国建立之初,赵佗继承了任嚣的战略构想,政治上"以中国人相辅”,以南下汉人为主。这样没有越人参与到南越国政治,必然在国家决策上,会倾向汉人,而不利于越人,只会加剧汉越之间的隔阂。赵佗清醒地认识到要消除越人的戒心,防止越人的再次作乱,必须向越人开放政权,吸收越人的上层精英参与到政治,增加越人的话语权,使得在决策中体现出更多越人的意志,达到稳固南越国国内局势的目的。

《史记 南越列传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

吕嘉便是越人参政的代表人物,《南越五主传》记载:嘉本越人之雄,佗因越之所服而相之,而南越以治。表明吕嘉是越人的领袖,以宰相的身份辅佐赵眜、赵婴齐、赵兴,三位南越王。除了其弟受封将军,宗族子弟还有70多人出任南越国各级官员。可见,吕嘉的地位在南越国是位极人臣。此外,上述提及在交趾地区,赵佗仅仅派出“典主”,是充分尊重当地部族而实行的区域自治。南越国存世93年,未见有越人反对南越国政权的史料,很显然与赵佗让越人参与政治,汉越共治的统治形式,有很大关系。

和辑百越,南越国“自备待变”思维下的应对之策

文帝行玺(南越王赵眜)


  • 鼓励汉越通婚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 》: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

早在秦军统一岭南后,赵佗为戍守的三万未婚士兵,解决终身大事上书。书中写得非常含蓄,说是为士兵缝补衣服。但秦始皇打了折扣,只解决了一半。赵佗因势利导鼓励与越人通婚,解决了其余士兵的个人问题,这种军队下层普遍性的汉越通婚,不仅有益于稳定军心,也有利于消除民族的隔阂。

史籍记载宰相吕嘉宗族“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可见汉越通婚不仅仅在下层,南越国王族与越人望族也是普遍通婚的,吕嘉本人与苍梧王赵光便是亲家。南越国第三代王,赵婴齐长安充当侍卫(即人质)之前,已与越人女子成婚,生子赵建德。

“和辑百越”的终极目标

赵佗稳定国内形势,最终的目的还是建立强大的南越国,以应对西汉的外部军事威胁。如此,赵佗在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做出了多项举措:

  • 发展农业。秦军统一岭南后,中原先进农业技术随着传入,之后在秦末中断。赵佗通过贸易的途径,推广输入中原的先进农业技术与铁器,实现岭南地区粮食的增产增收;
  • 传播汉文化。上述无疑对于越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更愿意接受汉文化。原本“粤人之俗,好相攻击”,赵佗执政后以中原汉文化教化当地,使得偏于原始社会的越人开始知礼仪,慢慢改掉了原有的陋习,刘邦评价“
    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此外,越人本无文字,从岭南出土的随葬物上,汉字铭文屡见不鲜,可以看出赵佗传播汉文化的效果;
和辑百越,南越国“自备待变”思维下的应对之策

图1是“秦后”陶器铭文,图2是“夫人”印章。表明了这是苍梧秦王赵光夫人“秦后”的印记。

  • 发展经济。汉越工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岭南地区原本单一的青铜治铸业,发展成包括青铜冶铸业、铁器制造加工业、造船业、漆木器业等门类较齐全的手工业,进而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条件。南越王赵眜墓出土了:

1、造型与纹路与西亚波斯时期的裂瓣纹相类似的银盒;

2、盛产于阿拉伯半岛、索马里等地区的乳香;

3、铜提筒上的船纹,描绘的一艘甲板下设有隔仓,船尾有舵,动力是三帆一橹的大船。

充分说明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也折射出当时南越国社会经济十分发达。


和辑百越,南越国“自备待变”思维下的应对之策

出土银盒与同时期波斯器物纹饰比较

结语

赵佗较之同时期分封的异姓王,除了是军事将领,还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南越国建立之初,能“见”到作为外来者建立的政权,面对西汉政权的外部威胁,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与当地越人形成命运共同体。于是,首先从尊重越人风俗做起,拉近汉越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吸收越人上层精英分子参与到政治,汉越通婚,消除南越国内民族间的隔膜、缔结和睦关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发展南越国争取了和平、宽松的国内环境。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农业,使得南越国政通人和、安居乐业,迅速增强国力,令西汉政权不敢小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