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輯百越,南越國“自備待變”思維下的應對之策

導言:《史記 南越列傳》記載“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是說在公元前203年,趙佗趁著中原楚漢之爭,兼併了桂林、象二郡,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建立南越國。寥寥數語不足以說明南越國立國之艱辛,尤其在全國已是“覆巢之下”大一統形勢下,愣是將“安有完卵”的論調,往後推遲了93年,這與南越王趙佗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

很多的關係。


“和輯百越”的政治形勢

《淮南子》: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

秦始皇統一關東六國之後,繼續揮師南下,統一嶺南,秦軍採取了以軍事鎮壓為主的戍守政策,受到當地越人的頑強抵抗。百越部族聯盟首領譯籲宋戰死後,推舉桀駿為大將,憑藉熟悉當地地形夜襲,殺死主帥屠雎且大量殺傷秦軍。導致秦軍三年不敢解甲弛弩,時刻應對越人的軍事威脅,精神高度緊張,草木皆兵。

三年後,秦國捲土重來,繼任的任囂、趙佗統一嶺南。不久秦始皇病逝,爆發了秦末農民起義,給了百越部族翻身的機會。但接替任囂,繼任南海尉的趙佗,“興兵絕新道”,關閉了南下的關卡,將嶺南與中原隔離,又趁著楚漢相爭,兼併了桂林、象二郡,建立南越國。

和輯百越,南越國“自備待變”思維下的應對之策

百越地區

《水經注》引《交州外域記》曰:“後南越王尉佗舉眾攻安陽王。……南越進兵攻之,安陽王發弩,弩折,遂敗。

上述便是趙佗兼併象郡時,發動對駱越安陽王的戰鬥記載。可見百越部族是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其風俗文化異於中原,作為被征服的對象,勢必對南越採取敵對。南越國征服百越地區,將其納入版圖,也只是名義上的。事實上,百越地區的部族,還是在政治上保持了獨立性。以象郡交趾地區為例,當地越人勢力強大,擁有組織嚴密的社會組織。有鑑於此,趙佗不得不將象郡一分為二,分為交趾、九真兩郡,僅僅派出“典主”,主持當地的政事,而不觸及當地的社會組織,這是南越國國內的形勢。

南越國建國後一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都長安,建立大一統的西漢政權,當然不會允許南越國的存在。但受限於連年戰爭,社會經濟凋敝不堪,外有匈奴之患,內有手握重兵的異姓王。劉邦不得不另闢蹊徑,建立政權當年冊封吳芮為長沙王,原因有三:

1、吳芮為鄱陽令時,深得當地越人的人心,其手下擁有多名越人將領;

2、吳芮封地中包含了南越國的象、桂林、南海三郡;

3、分封越人首領徭毋餘、南武織等人的封地,也均在南越國境內。

1是從人際關係分化南越國國內越人陣營;2、3是在虛封上做文章,製造南越國與長沙國的領土矛盾(虛封是說分封不在控制範圍內的土地)。此外,還在南越國邊境修建了贛縣和雩都兩座軍事要塞,屯以重兵,其中西漢著名大將灌嬰便是駐守在雩都。面對國內政局不穩,邊境西漢又虎視眈眈,南越王趙佗制定出“和輯百越”的政策。

和輯百越,南越國“自備待變”思維下的應對之策

長沙國疆域

“和輯百越”的主要內容

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講的是內外關係上有先後、輕重、緩急之分。趙佗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先是處理好內部與百越部族的關係,維護了南越國的統一,不致於因民族間矛盾而四分五裂,加上稱臣,西漢政權便無可趁之機。相反若果後院起火,西漢乘虛而入,南越國離滅頂之災就不遠了。“和輯百越”的主要內容包括:

  • 尊重越人風俗

“人法地”是指某個地方人的生活方式,會受到當地地理、氣候影響。嶺南的越人形成了如被髮左祍、剪髮紋身、習居“幹欄”、喜食蛇蛤、鑿齒拔牙、迷信雞卜等特有的風俗習慣,這些有許多是與中原人的價值觀相背離。如越人因“陸事寡而水事眾”,需要斷髮方便潛水,而中原人看來是不孝的行為,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趙佗並不迂腐,清楚越人這些風俗習慣是經過漫長歲月而逐漸形成的,包含了越人濃厚的民族心理,若以中原人自居,歧視這些風俗習慣,在傷害越人民族感情的同時,只會造成與當地越人更大的隔閡。更進一步說,其作為政治領袖的示範作用,勢必會上行下效,不利於區域內的民族團結。

於是,趙佗帶頭尊重越人的風俗習慣,宣稱是“蠻夷大長老”,接見西漢使者時,魋結箕倨。魋結是說趙佗梳的是當地越人的結髮樣式,穿著服飾是衣襟左掩;箕倨則是坐姿雙腳前伸,非中原的跪坐,從裡到外,一副越人打扮。

在趙佗帶動下,漢族官員也接受了越人的風俗習慣。在廣西貴縣羅泊灣的一、二號墓主人,很可能是趙佗時期的漢族官員,其墓葬坑底有腰坑,此葬制流行於中原的殷周時期,在秦漢時已絕跡,但流行於嶺南地區。從此可見,南越國漢族官員墓葬的腰坑,很大可能是效仿越人風俗的結果。

和輯百越,南越國“自備待變”思維下的應對之策

南越王趙眜墓出土的玉舞人,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立體的玉舞人。

  • 越人參與政治

南越國建立之初,趙佗繼承了任囂的戰略構想,政治上"以中國人相輔”,以南下漢人為主。這樣沒有越人參與到南越國政治,必然在國家決策上,會傾向漢人,而不利於越人,只會加劇漢越之間的隔閡。趙佗清醒地認識到要消除越人的戒心,防止越人的再次作亂,必須向越人開放政權,吸收越人的上層精英參與到政治,增加越人的話語權,使得在決策中體現出更多越人的意志,達到穩固南越國國內局勢的目的。

《史記 南越列傳 》:其相呂嘉年長矣,相三王,宗族官仕為長吏者七十餘人。

呂嘉便是越人參政的代表人物,《南越五主傳》記載:嘉本越人之雄,佗因越之所服而相之,而南越以治。表明呂嘉是越人的領袖,以宰相的身份輔佐趙眜、趙嬰齊、趙興,三位南越王。除了其弟受封將軍,宗族子弟還有70多人出任南越國各級官員。可見,呂嘉的地位在南越國是位極人臣。此外,上述提及在交趾地區,趙佗僅僅派出“典主”,是充分尊重當地部族而實行的區域自治。南越國存世93年,未見有越人反對南越國政權的史料,很顯然與趙佗讓越人參與政治,漢越共治的統治形式,有很大關係。

和輯百越,南越國“自備待變”思維下的應對之策

文帝行璽(南越王趙眜)


  • 鼓勵漢越通婚

《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 》: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

早在秦軍統一嶺南後,趙佗為戍守的三萬未婚士兵,解決終身大事上書。書中寫得非常含蓄,說是為士兵縫補衣服。但秦始皇打了折扣,只解決了一半。趙佗因勢利導鼓勵與越人通婚,解決了其餘士兵的個人問題,這種軍隊下層普遍性的漢越通婚,不僅有益於穩定軍心,也有利於消除民族的隔閡。

史籍記載宰相呂嘉宗族“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蒼梧秦王有連。”可見漢越通婚不僅僅在下層,南越國王族與越人望族也是普遍通婚的,呂嘉本人與蒼梧王趙光便是親家。南越國第三代王,趙嬰齊長安充當侍衛(即人質)之前,已與越人女子成婚,生子趙建德。

“和輯百越”的終極目標

趙佗穩定國內形勢,最終的目的還是建立強大的南越國,以應對西漢的外部軍事威脅。如此,趙佗在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做出了多項舉措:

  • 發展農業。秦軍統一嶺南後,中原先進農業技術隨著傳入,之後在秦末中斷。趙佗通過貿易的途徑,推廣輸入中原的先進農業技術與鐵器,實現嶺南地區糧食的增產增收;
  • 傳播漢文化。上述無疑對於越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更願意接受漢文化。原本“粵人之俗,好相攻擊”,趙佗執政後以中原漢文化教化當地,使得偏於原始社會的越人開始知禮儀,慢慢改掉了原有的陋習,劉邦評價“
    南海尉佗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此外,越人本無文字,從嶺南出土的隨葬物上,漢字銘文屢見不鮮,可以看出趙佗傳播漢文化的效果;
和輯百越,南越國“自備待變”思維下的應對之策

圖1是“秦後”陶器銘文,圖2是“夫人”印章。表明了這是蒼梧秦王趙光夫人“秦後”的印記。

  • 發展經濟。漢越工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將嶺南地區原本單一的青銅治鑄業,發展成包括青銅冶鑄業、鐵器製造加工業、造船業、漆木器業等門類較齊全的手工業,進而為海上貿易提供了條件。南越王趙眜墓出土了:

1、造型與紋路與西亞波斯時期的裂瓣紋相類似的銀盒;

2、盛產於阿拉伯半島、索馬里等地區的乳香;

3、銅提筒上的船紋,描繪的一艘甲板下設有隔倉,船尾有舵,動力是三帆一櫓的大船。

充分說明了海上貿易的繁榮,也折射出當時南越國社會經濟十分發達。


和輯百越,南越國“自備待變”思維下的應對之策

出土銀盒與同時期波斯器物紋飾比較

結語

趙佗較之同時期分封的異姓王,除了是軍事將領,還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南越國建立之初,能“見”到作為外來者建立的政權,面對西漢政權的外部威脅,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與當地越人形成命運共同體。於是,首先從尊重越人風俗做起,拉近漢越之間的距離。再通過吸收越人上層精英分子參與到政治,漢越通婚,消除南越國內民族間的隔膜、締結和睦關係,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為發展南越國爭取了和平、寬鬆的國內環境。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經濟、文化、農業,使得南越國政通人和、安居樂業,迅速增強國力,令西漢政權不敢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